这是一个浸透着几代人血泪的亲情故事,故事的主角虽去天国已经几十年,而后来者一直将剧情续演至今。故事的叙述者名叫朱桂芳,是一位军人后代,同因军人情结,后来成了军嫂。虽然,文章的主题与“军”字关系不大,但故事曲折的历程和戏剧般的场景,无不透视着只有军人背景的家庭,才显现的那种无私与担当,也唯有军嫂才能将剧情不断翻新。

年近七旬的朱桂芳,是江苏省盐城市大丰区人。40年前去世的爷爷叫黄达山,是南通市通州区石港镇人,离朱桂芳家近二百公里。上个世纪30年代后期,黄达山被抓壮丁流亡到朱桂芳的家乡,后来成了她的爷爷。

黄达山有两个女儿,也就是朱桂芳的两位姑姑,现如今早超过了90高龄。前年夏天,92岁的大姑突然病故,同样超过90多岁的小姑,以及长眠南通的爷爷,成了朱桂芳当下最大的情感牵挂。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本该血脉相连的亲属,与她却无一丝血缘。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个兵荒马乱年代的一个深夜,熟睡中的黄达山,突然被“抓壮丁啦,快逃啊”的吵闹声惊醒,于是不顾一切跳窗外逃。

最终,黄达山未能逃脱壮丁的厄运,被一路挟持向北。一年后到达盐城大丰,紧挨黄海边的偏僻小镇——草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壮丁队伍在镇上临时驻扎休整,由于黄达山人慈心善,没为难过当地乡亲,也结识了一些人脉。队伍休整结束出发时,在当地老乡的帮助下,黄达山以上厕所为由逃脱,从此在小镇扎根。几年后,经好心人撮合,与朱桂芳寡居多年的奶奶组合家庭,当时朱桂芳的父亲才不到10岁。

由于黄达山身怀豆制品加工的绝技,加之他热情待客,很快在小镇立足,还被人尊称为黄三爷。

黄达山来到朱桂芳家后,与她奶奶相依为命,抚养子女,共同支撑着极度危难的家庭。后来孩子们逐渐长大,朱桂芳的父亲外出参军,便奉命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作战,长期在外地工作。

50年代末,朱桂芳的母亲随支援西北建设的父亲去了新疆,决定将长女的她寄养老家,跟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奶奶对朱桂芳的管教向来严格,犯错了从不迁就,甚至以不让吃饭惩罚。在那个肚子都难填饱的年代,惩罚不给吃饭,是很残酷的。每遇此,爷爷就成了朱桂芳的救命稻草,总以:“人有打罪、骂罪,没有饿罪,况且是个孩子”来说服她奶奶。

当时,朱桂芳根本不知、也不懂,自己与宠爱有加,并视为掌上明珠的爷爷,没有一点血缘。

爷爷在镇上做生意,平时开销有活便零花钱,只要朱桂芳开口,爷爷从二话不说,还经常将好吃的悄悄买好等着她。

朱桂芳上初中时,一直向往有件的确良花衬衫,跟奶奶央求无数次没结果。爷爷知道后问需要多少钱,当得知买布料和加工费约需5元时,老人毫不犹豫拿出5块钱交给朱桂芳,还开导老伴:“孩子大了,爱美是好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有件5元钱的衣服是很了不起的了。如今虽过去了半个多世纪,每想起此,朱桂芳仍幸福感满满。

黄达山历来乐善好施,与人和睦相处,在小镇上人缘好,家庭中威信高。可有个秘密始终藏在心底,几十年从未向外透露,常压得他喘不过气。犹豫再三,黄达山决定“坦白”。

原来,在南通黄达山另有妻室,甚至还有二个亲生女儿。那年深夜他为逃避壮丁,抛下了母女仨出逃,由于信息闭塞一直失联。这些年,不知道家中情况如何,自己备受情感的折磨,在痛苦中煎熬,随着年龄增长,这种情愫不断地膨胀。

道出实情后,黄达山很是紧张,担心引发家庭的轩然大波。怎料,朱桂芳奶奶明事理、通人情,非旦没有发生情感危机引发“内战”,相反责怪老头子“没良心”。认为乱世年代他也无奈,反担心起他那头的妻子孩子,要黄达山想办法,争取早日与亲人团聚。

老伴的大度包容,让黄达山心存感激。从此,他不再遮遮掩掩四处打探南通来人,关注咨询老家情况,而可以光明正大打听亲人的消息了。

1966年底,经人引荐,黄达山终于从南通来租地,外号叫“曹瞎子”的人那里,了解到家中当年发生的一切。

当年,黄达山惊恐出逃后,妻子因过度惊吓病倒不起,没多久抛下6岁和4岁的女儿撒手人寰。倾刻间,两幼童沦为孤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大女儿被人收养当童养媳,随改名换姓叫张红英,从此受尽了凌辱与磨难;小女儿则由他妻子生前的好友收留,姓名改成了蔡美兰。

听完“曹瞎子”的叙述,黄达山如五雷轰顶,对家中悲惨境遇惊恐万分,老泪纵横,为当时只顾自己逃命,没保护好妻女歉疚与忏悔。

朱桂芳的奶奶得知黄达山家中当年的遭遇后,也很吃惊和同情,要他尽一切努力,设法联系到孩子们。

有了亲人的消息,加之朱桂芳奶奶的支持,黄达山恨不得飞回南通,与失散几十年的骨肉相认团聚,到墓地看望看望因他去世的妻子,向她们认错赔罪。然而,每天繁忙的事务根本抽不开身,加之这边一堆老小他也放心不下。

权衡再三,黄达山决定先写封信托“曹瞎子”捎回老家。

信被带到南通后,迅速掀起波澜,姐妹俩非常震惊,喜极而泣。她们做梦都没想到,失踪了三十来年的父亲还活着。善良的姐妹俩,非旦没有责怪,反而担心起飘泊流浪的父亲,牵挂着他的生存状况,更萌生早点认亲相聚的念头。

当时,苏北的交通相当落后,虽然仅一百来公里,但汽车无法直达,借水路乘轮船也需几番辗转。

困难终究阻挡不住亲情的步伐,失散三十来年的父女,即将迎来幸福团圆的神圣时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7年夏的一天,朱桂芳全家及部分亲友乡邻,组成了庞大的迎亲队伍,到码头迎候南通的来客。只见一艘双层白色轮船鸣着长笛缓缓驶向码头,两位与她爷爷长相相似的年轻女子,带着各自的孩子早早站在船头,所有人的心脏都加速地跳动。

也许血缘亲情的感应,船刚靠岸,两位年轻女子径直冲进人群抱住了黄达山。瞬间,三人围抱一起,哭成一团。随着此起彼伏:“父啊,父啊(南通音爸),这么多年,终于找到您啦!”的哭喊,现场的人都被眼前场景震撼着,不停地抽泣着……

人们为失散三十来年后,亲人再度团圆重逢庆幸和祝福。

朱桂芳是个自来熟,总兴奋得围着来人转,跟孩子们玩耍,还按奶奶事先安排称来人为姑姑;爷爷的女儿们,更对朱桂芳奶奶当年收留父亲感激不尽,也把老人视为母亲,张口闭口母啊、母啊喊个不停;老爷子最惬意快活,整天满脸堆笑,像孩子似的哼着小调。

两个特殊家庭,即刻间转换角色,组成了幸福温馨的一大家。

朱桂芳的爷爷与姑姑们认亲团圆后,两地间多了无数探亲往返的身影。当时盐城条件差些,姐妹俩总将老人吃穿用一条龙准备齐全,还带来各种南通特产,捎时尚的衣服、美食给朱桂芳,让她大开眼界。老爷子还偶尔被接回南通,缓解他的思乡情结。

朱桂芳对两个姑父记忆尤为深刻,一百来公里的路程,他们历来自行车往返,像运输队前后架梆满粮食、日用品等行李,天不亮沿崎岖小路一路往北。下午到达草庙小街,似一道风景被人簇拥,姑父们将亲手编织的一双双芦花草鞋,忙着分享给乡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73年起,幸福的大家庭连遭不幸。先是春天朱桂芳的奶奶突发重病去世,紧接着爷爷因经不住情感重创,摔断了双腿。

连续的变故,让姑姑们操碎了心。她们一起来草庙,协助料理奶奶的后事,便按习俗和女儿一样,披麻戴孝参与吊唁。爷爷摔伤后,姑姑们更是跑前忙后,轮番服侍。尤其小姑,侍候两个多月因事要回南通,又让女儿过来替班很长时间,直到老人家彻底康复,才放心离开。

考虑到老人家年事已高,生活不便。1982年,姑姑们决定将爷爷接回南通养老,直至临终再没回过草庙。

爷爷接到老家后,朱桂芳这边也思念牵挂,总是放心不下,不断写信关心老人家的情况。一年后,84岁高龄的爷爷又遭不幸,股骨头不慎摔骨折,从此卧床不起。

老人自知时日不多了,非常思念朱桂芳,要家人写信通报她。朱桂芳得知消息后,当即带着两岁的女儿赶往南通,见到孙女母女俩,老人家泪流满面,有千言万语想诉说……

后来,倔强的黄达山担心连累晚辈,以绝食抗拒治疗,朱桂芳便找各种理由,哄着他才勉强吃一点。最终,爷爷拉着宝贝孙女和两位女儿的手,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爷爷去世后,朱桂芳与姑姑们依然保持频繁往来,40多年来从没间断。随着交通的便捷,两地间通了高铁,可姑姑们年龄却大了,行动越来越困难,她便主动往南通探亲,每年一二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桂芳姑姑们的晚辈们,曾调侃两位姑姑,问从小被外公“遗弃”,为什么还如此孝顺?俩位姑姑回答如出一辙:“我们虽不是外公养大,但身上流淌着他的血,当年他保住了性命,我们才有了父亲,有了属于自己的家”。

前年夏天,朱桂芳的大姑突然病故,眼下也已90多岁的小姑,成了朱桂芳最大的牵挂,每天都与表弟表妹们微信联系,发早安语,传递小姑身体状况的信息。去年,朱桂芳还曾专门邀请了几批表亲来大丰省亲,倾力将这没有血缘的亲戚路往前延续。

如今,朱桂芳还有个计划,想找机会把在苏州工作的女儿,带到南通再认认亲,加深些印象,这亲戚路她将铁定往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