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杰地灵、医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涌现了许多彪炳史册的医学大家,他们高尚的医德、精湛的医术,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话,他们所具有的崇高职业精神,对当代医学发展、医德医风建设亦有许多重要的启示。
2023年7月,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强全省卫健系统医德医风宣传教育,推进全省廉洁医院文化建设,福建省卫健委开展《闽医精诚》文稿征集工作,组织相关单位、作者深入挖掘、整理一批闽籍历史名医的医德医风故事,收集文稿22篇、近10万字,图片100多张。
2024年6月出版《闽医精诚——福建古今名医传略》,作为全省医疗卫生单位医德医风教育和“四下基层”学习材料,在全省卫健系统进一步树立“展仁德风范、护百姓健康”良好医者形象。
“健康福建”微信公众号开设《闽医精诚》专栏,分期讲述22位医者仁心的动人故事。
◇ 周总理指示
我的父亲林如高,字光琛,1888年(清光绪十四年)7月19日(农历六月初六)生于福建省闽候盘屿乡大头村(今福州市仓山区盘屿乡),是著名中医骨伤科专家,生前曾任福建省政协委员、中华中医学会福建分会常务理事、福州市中医学会名誉会长、福建中医学院骨伤科顾问、研究生导师、福州市林如高正骨医院名誉院长等职。
每当我回忆起我的父亲在医学领域的经历时,我不仅感到深深的感动,还意识到这是一次新的学习机会,感慨良多……
01
盘屿地处闽水江畔,坐落在高盖山麓。清代时期,高盖山上建立了妙峰寺和鹤巢寺,这两座寺庙都由擅长武术的少林高僧领导,至今仍然保留着几座类似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高僧塔墓。清代道光年间,盘屿涌现出一个英俊的年轻人,身材魁梧,才智聪颖,他拜南少林高僧铁珠为师,掌握了出色的武艺,尤其以“金狮拳”闻名于世,在闽中地区独领风骚。他就是我的曾祖父,名叫林达年。在学习武艺的同时,他还获得了寺庙僧人传授的正骨治疗秘诀,并通读了历代骨伤经典著作,奠定了牢固的医学基础。曾祖父在青年时期结识了一位游方的老药师,由于老药师没有子嗣,看到曾祖父的忠厚老实,于是传授给他丰富的创伤医疗经验,并赠予他一生所藏的医学书籍,使曾祖父的医术更加成熟和精湛。1884年,福州马尾港爆发了中法海战,曾祖父出于爱国义愤,立即乘船赶往前线,英勇地抢救我军受伤官兵。1902年,福建总督在福州跑马场从马背上摔下,左大腿骨折,特意请曾祖父前去治疗,经过整复和固定后,疼痛立即消失,总督非常高兴,还特意设宴款待。曾祖父起身告辞,说:“天色已晚,城门将要关闭,请允许我离开城市。”总督说:“不用担心,宴会结束后我会送你回家。”于是他解除了宵禁,城门大开。这件事很快在福州市传开,成了一个佳话,名医林达年也因此家喻户晓。
从小,我父亲林如高就展现出聪明好学的品质,曾祖父林达年视他为非常宝贵的人才。在15岁时,父亲完成了私塾的学业,并开始跟随曾祖父学习正骨技术。对中医学的热爱使得父亲得到了曾祖父的悉心传授,经过数年的努力,他掌握了家族的传统技艺,并且在医学领域不断进步,成为备受瞩目的年轻医生。1913年,曾祖父离世前,紧紧握着父亲的手告诉他:“医道万千,唯德最重,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并将作为传家宝的秘方交予父亲保管。曾祖父去世后,父亲继续跟随祖父林邦勋从事医疗工作,但很快,祖父因过度劳累而离世(1918年)。从那时起,父亲接过了先祖的使命,承担起医疗工作和家庭生活的重担。
父亲不仅具备崇高的医德,而且对自己的成就从不感到满足。他认为,对于祖传的医术,不仅需要传承,更需要不断发展和注入自己的特色,才能有所成就。因此,他对自己要求极为严格,从不自满。为了准确地了解人体的骨骼结构和正骨手法,他经常独自闭门思考,反复修改和补充曾祖父留下的骨骼图和接骨书籍,用笔一点一画地勾勒出骨骼的形象和接骨的步骤。
高盖山上,许多坟墓累积成丛。每年清明和重阳节,是当地人收骨移葬的黄道吉日。每当这个时候,父亲总是蹲在墓坑旁,观察土工如何挑起一块块骨头,放进陶瓮里。墓穴深处时常散发出难闻的腐臭味,但父亲总是着迷地观察,并不时拿出他的图像作品来校正其中不准确的地方。有时,父亲会自己下到墓坑里,亲自挑起骨头,按照顺序排列,然后放进陶瓮里。如果遇到有骨折的骸骨,父亲就会像考古学家一样仔细观察和思考,不时拿出尺子进行测量。正是在高盖山坟场这个被人们所厌恶的角落里,父亲观察和摸索了多少具尸骨,才绘制出一幅幅复杂而精细的人体解剖图。
父亲思想开放,性格乐观,他对所学知识保持开明态度,常常与同道们交流。他坚信知识应该互通,而不应局限于固守自我,只有通过相互交流才能不断进步。附近村庄中有一位医生,自命不凡,但实际医术并不深厚。曾经,这位医生前往某村给一名脱臼的病人治疗,然而多次尝试都未能成功复位。医生只好对病人说:“我忘记了一种药需要回家取,稍等片刻。”无奈之下,他向父亲求助。父亲看到他为难的样子,安慰他说要虚心学习,随后,他耐心地向医生讲解了复位的方法。医生用父亲教给他的方法,成功为病人复位。原来,父亲教他在病人口中倒入一些米醋,这样复位就变得更容易了。从那时起,这位医生就拜父亲为师,再也不自以为是了。
02
父亲继承了祖传的练功法,勤奋学习,不断磨炼自己,练就了一套过硬的功夫。他身上蕴含着一股源源不绝的力量,无论刮风下雨或是深夜,只要有病人需要医治,他都会及时施行治疗。解放前,交通十分不便利,过陆路需要步行,过河需要划船,因此父亲却掌握了出色的水性。一年夏季,一场大雨过后,河水暴涨,浪潮汹涌,渡船全然不见,但为了能及时医治病人,父亲凭借着出色的水性,成功渡过了汹涌的河水。平时,他也经常划着小船前去医治病人。
父亲心怀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对那些贫困的人民以及远道而来的病人都尽力安顿在他自己的小诊所中。每当他看到那么多因为无钱而无法进城里医院治疗的病人,他就会想,如果有条件的话,建一所医院来接纳这些病人,那将是多么好啊!但他又深知没有足够的资金来建造医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父亲的愿望终于得以实现。1950年,党和政府安排他在家乡的保健院工作,从此,他成了一位国家医务工作者。虽然当时的条件还相对较差,但至少有了简易的病床,远道而来的农民患者可以住进医院,同时也有了较好的医疗环境。父亲也由此认识到,只有通过大量收集临床资料,才能总结和提升医疗技术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他的医术不断增长,他的才华和智慧日益展现。他治愈了一些被认为无法治疗的疑难病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骨伤患者。随着医术的提升和患者的增加,医院原先的规模已无法满足事业发展的需要。1966年,有关部门拨款新建了一所卫生院,并增加了骨科床位,各方面的条件都有了较大的改善。为了提升临床诊断水平和成功复位的概率,父亲设法购买了一台30毫安的X线机,学习如何阅读X线片,并用于透视复位。他表示,以前由于缺乏条件,只能以手摸心会进行治疗,而“心会”完全依赖个人的经验,难免会出现失误。X线的应用使得父亲的医术有了新的突破。无论是骨折、脱位、关节错缝、筋伤,还是风湿病等疾病的治疗,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父亲的临床实践经验日积月累,几十年如一日,无论风雨如何,他的足迹遍布福州及附近几个县,热心为伤病员服务,深受人民群众的敬重。他治疗过成千上万的病人,其中最小的是刚出生的产伤婴儿,最大的是年近百岁的老人。
03
◇与罗瑞卿将军合影
◇ 罗瑞卿夫人题字
1975年,罗瑞卿将军特意来到福州请父亲治疗他的腿伤。罗将军简单地向父亲描述了他被迫害的经历以及他腿部残缺引起的疼痛。他说:“我这次来福建接受治疗,是总理批准的假期。请您帮我治疗,只要能减轻双腿的酸痛,使用拐杖行走一两百米就可以了,因为我还需要继续为革命事业做贡献!”
父亲立刻为罗瑞卿将军进行检查。他伸出手,刚要触摸罗将军的受伤部位,又急忙缩回来。他将双手放在自己的胸口,用自己的体温温暖双手后才开始检查,并进行按摩和推拿。从那时起,父亲每周去一次,同时给罗将军配合中草药进行药物治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无论天气如何,父亲始终如一地前往给罗将军治疗。治疗小组考虑到父亲年龄较大后,由我代替父亲进行治疗。然而,出于对罗将军的崇敬和对上级严谨负责的精神,父亲总是不遗余力地安排时间前往治疗。有一次,复诊预约时,大楼突然停电,电梯无法使用。为了方便行动不便的父亲,上级通知工作人员告诉父亲不要前来,但是父亲担心这会耽误给罗将军治疗,仍然按时前往。由于电梯不能用,他只能步行爬上九楼。打蜡的地板一步一滑,父亲索性脱下鞋子,赤脚一步一步地走上楼梯,额头沁着细密的汗珠,两颊通红,微微喘息。当他突然出现在罗将军面前时,这位生活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却从未流过泪水的坚强人物,也被感动得眼角湿润了。
经过父亲精心的治疗,罗瑞卿将军的腿伤明显好转,他能够使用拐杖行走一两百米了。罗将军对此非常高兴和满意,对父亲的医疗技术和治疗态度赞赏有加。在告别时,他握着父亲的手说:“老先生,我没有什么可以送给您,就将这把拐杖作为纪念留给您了,老人家请多保重!”
04
根据尊敬的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从1975年开始,福建省卫生厅派遣了张安桢、王和鸣等人与我一起整理我父亲的骨伤经验。在1977年出版了《林如高正骨经验》后,我们又陆续整理出版了《林如高骨伤验方歌诀方解》《练功三十六法》《林如高骨伤敷药法》《骨伤资料选编》以及30余篇学术论文。在撰写这些著作的过程中,我父亲毫无保留地分享了超过100个祖传秘方和验方。这些文章发表后,引起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被国内外报刊、电台、电视台广泛报道。我们收到了10000余封来自各地的询病索药信件,许多慕名而来的求医者络绎不绝。
我父亲非常注重培养骨伤科的后继人才。晚年他致力于中医骨伤科教育事业,并对福建中医学院骨伤专业的教学情况非常关心,他认为这是加快骨伤科队伍建设和培养高水平骨伤科人才的重要举措。他还非常重视基层骨伤科队伍的建设,不仅培养了超过20多名子孙从事医务工作,还组织了20期福建省中医正骨进修班,为国内外培养了1000多名中、高级骨伤科医生。
我父亲的正骨经验在国内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当人们问他关于学术渊源和未来打算时,他总是谦虚地说:“我的经验来自人民,应该奉献给人民。”1986年3月18日凌晨,我父亲的心脏停止了跳动。尽管他已经离开了人世,但他留下的经验和著作已成为中医学的宝贵财富,他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道德如同医学界中的常青之树,仍然翠绿挺拔。
(林如高之子林子顺口述
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连晓文 方月龙)
参考文献:
《南少林骨伤奇人林如高》
来源:省卫健委宣传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
一审:孙永杰
二审:黄新珠
三审:宁永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