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问客户端综合报道

在福州,一项古老而独特的妆束技艺——“三条簪”正悄然走红。走在福州的街头巷尾,总能看见三三两两头戴“三条簪”、身着传统服饰的姑娘款款走来,一颦一笑间,令人梦回古时。

头戴锋芒,柔中有刚

在历史的长河中,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独特的文化符号与传承。在福州,“三条簪”就是这样独特的存在。

“三条簪”是从古代福州流行起来的一种发饰,也称“三把刀”,由三根簪子组成,多为银制,也有铜制、竹制、黄金打制等。簪的形状形似刀剑,刻有花纹,插在发髻之间,主簪刀刃向下,左右副簪交叉,刀刃向外。相传在世道不宁的年代,以备杀敌、劳动、防身之用。

福州东方古玩城“希得老银铺”,就收藏有几套从清至民国时期的“三条簪”。“这段时间,好多人闻讯到店里,一波接着一波,包括博物馆、文旅部门的人。”店主陈先生表示,现在“三条簪”老物件已难寻,品相完好的更是难得。他曾收到一套明代“三条簪”,那也是他唯一见过的铜制的。簪子工艺精湛,簪面上缠枝花蔓、鸟、牡丹栩栩如生。从落款看,它出自福州著名银楼“恒泰”。

作家冰心曾在《故乡的风采》中盛赞头戴“三把刀”的福州妇女:“我见过日本、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的农村妇女,觉得天下没有一个国家的农村妇女能和我故乡的‘三条簪’相比,在俊俏上、在勇敢上、在打扮上,都差得太远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良后的“三条簪”妆造。(图片来自中新网)

新的时代,赋予它新的寓意

在很长一段时间,福州的“三条簪”妆束几乎不见踪迹。“三条簪”妆束得以“重现”,离不开“80后”汉服妆造师黄秋辉及其团队多年的研究复刻。今年6月,“三条簪”作为“福州传统妆束技艺”被列入鼓楼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不久前在泉州走红的“簪花围”给了黄秋辉灵感。于是,他在传统“三条簪”妆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和国潮元素,推出贴近年轻人的改良版,将柄部形似矛的主簪替换成毛笔头样式,左右副簪变换为砍刀状;在银制头饰外加上多宝簪、富贵花等头饰,赋予吉祥如意、招财进宝之意,成为当下年轻女性钟爱的“新中式”饰品。

“特别英气勃发,大女主!”“女性可以温柔贤淑,也可以张扬明艳。”……在社交媒体上,与“三条簪”相关的话题热度持续攀升。福州妆造商家、写真馆也嗅到商机,在多个热门景区,推出多价位的造型拍摄产品和体验活动套餐,游客可以亲身体验“三条簪”的梳妆过程,穿上汉服,拍照打卡。

在黄秋辉看来,“三条簪”的出圈,是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如今年轻人对非遗的热情,加之“三条簪”蕴含着的福州女性刚柔并济、勇毅独立的铿锵之美,无论现在还是将来,都不过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80后”汉服妆造师黄秋辉正进行“三条簪”妆造。图为改良后的“三条簪”妆造。(图片来自中新网)

是坚毅勇敢,也是文化自信

在福州三坊七巷等历史文化街区内,可以看到银簪、木雕簪、牛角簪、大漆簪等,各式各样材质的福州“三条簪”,吸引许多省外游客和网红前来。

在澳大利亚求学的小刘,暑假来闽旅游,原计划去厦门、泉州,看到“三条簪”视频后,硬是挤出半天时间来体验。“‘三条簪’妆造展现‘女人当自强’的精神,让我很受触动。”小刘说。

“妞妞妞”是东北姑娘,她的视频作品以复刻中国历代女性妆造为主。8月中旬,她在河南拍摄视频时,无意间刷到“三条簪”的视频,即刻被“圈粉”。在她看来,“三条簪”妆造散发着女性的力量美。9月2日,她乘飞机从南京来到福州。“当头戴‘三条簪’,听着其中的文化故事,我深切感受到福州女性的果敢、坚强。”她说。

“三把刀,福州女,头上簪,不是刀,是力量,是精神……”由福州非遗爱好者林惠姗创作的歌曲《三把刀》用音符与节奏表达了福州妇女爱国爱家的精神。过去,“三条簪”为福州女性劳作、防身所用,是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的体现。如今,融合了不同设计元素的“三条簪”则展现出了复古的国潮风格,折射出新时代背景下的审美观,是年轻人的文化自信。

簪中岁月久,刀剑蕴春秋。无论哪种样式,“三条簪”都是文化传承的缩影,是女性精神的象征;它属于秀丽且勇敢的人,也属于每一个热爱、传承、保护传统文化的人。(完)

综合央广网、《福建日报》、新华网等

编辑:姚婧雯

漫谈东西丨细碎簪花缀发间,揭秘中西方交融的海丝文化

闽南渔村“簪花围”出圈:传统与时尚交融

漫谈东西丨又是一年毕业季,看学位服“上新”融通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