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蓬勃兴起,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快速发展,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带来了机遇和挑战。

建筑企业是建筑业的核心市场主体。以数字技术赋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对实现我国建筑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大多数建筑企业的数字化基础薄弱,面临不同程度的转型困境。现有研究大多基于产业视角讨论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作用和机理,针对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较少。

因此,本文基于TOE理论视角,构建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理,探讨建筑企业转型发展的数字困境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建议,以期为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实践提供参考。

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机理分析

Technology-Organization-Environment(TOE)框架是一种基于技术接受模型和创新扩散理论的综合性分析工具。该框架认为,组织在采用创新技术过程中,主要受到“技术-组织-环境”三个层面的共同影响。该框架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强操作性,可以根据研究问题和场景进行相应调整,因此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府数字化转型等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在TOE框架中,技术要素指技术的固有特征,反映技术特性对组织采纳新技术的影响;组织要素包括企业规模、管理结构、业务类型和自有资源等组织特征;环境要素则指外部属性,包括政府政策和市场环境等。这三个层面相互联动,共同推进组织对创新技术的吸收和利用。

根据TOE理论,本文构建了“数字技术企业组织-转型环境”三个层面的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数字化如何驱动建筑企业转型升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 数字技术

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具有典型的技术驱动特征。数字技术在新型基建、数据资源和技术渗透等方面深度赋能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

首先,在新型基建方面,数字化相关的硬件、软件和配套网络是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支撑。高速泛在、智能高效、安全可靠的数字信息基础设施为数字技术赋能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底层架构。

其次,在数据资源方面,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积累了大量数据资源。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与土地、劳动力等传统要素相比,展现出巨大的优势。数据资源通过影响企业对要素的投入行为,优化生产的全要素结构。例如,建筑企业利用数据指令作业的建筑机器人替代传统劳动力,从而减少劳动力要素的投入比例,实现降本增效。

最后,在技术渗透方面,BIM、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正在帮助建筑企业在设计、施工、运维等环节进行数字化革新,为企业带来新的价值效益。例如,结合BIM和AR技术可以加强设计质量;基于“BIM+”的智慧工地可以强化施工管理水平;建筑运维综合管理平台能够提升建筑运行数据的综合价值。

▌2. 企业组织

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通过优化组织模式来强化数字技术的作用,是提升建筑企业发展能力和动态调节能力的关键。

一方面,数字化转型通过扩展业务边界和提升企业能力来增强竞争优势。企业可以沿着建筑产品全生命周期提供增值化、跨领域、全场景的延伸服务,实现全产业链业务覆盖。同时,建筑企业通过建立信息化平台,规范工作流程,使各部门的决策、生产、运营等业务活动更具透明性、可控性和协同性,从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管理能力。

另一方面,基于数据交互作用驱动的跨界联动,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创造将不再局限于建筑企业内部,还将促进企业的协同转型。数字化转型能够消除建筑企业与其他行业的隐形壁垒,深化跨界协同合作,推动与工业制造、绿色环保、文化创意等行业的深度融合,推出新产品、新服务和新模式。例如,BIM、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建筑企业与制造工业的技术融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融合绿色环保技术还能支持建筑环境和能耗仿真模拟分析,使建筑设计与自然环境的最佳结合成为可能。

▌3. 转型环境

数字化在赋能建筑企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带来了更高的不确定性和新的挑战。因此,

政策、人才、市场等方面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支持,对于缓解企业转型压力、扩大企业发展空间、提升企业转型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财务激励、税收优惠和金融服务等政策手段可以帮助建筑企业应对数字化带来的资金压力;完善数字化相关的法律法规将为企业的数据安全和数字化成果产权提供有力保障;鼓励数字化项目的示范建设,推广可复制的成功转型经验,对于降低建筑企业数字化的成本和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高质量的人才环境是数字化转型的关键。具备数字技术知识和应用能力的人才能够推动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落地并创造价值。然而,传统建筑企业普遍缺乏数字化人才储备,特别是数字化基础薄弱的中小型企业,需要内化和利用外部人才力量以应对数字变革。

最后,有效的市场环境也能激发转型动力。相对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将强化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同群效应,迫使传统建筑企业采取积极的数字化策略优化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同时,建筑企业的数字化竞争还将激发市场活力,为整个行业带来更加开放和高效的变革。

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困境

▌1. 数字技术赋能程度低

企业的数字化转型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支撑。然而,大多数建筑企业在数字化转型和技术融合方面的进展相对较慢,数据治理能力也相对不足。

首先,传统建筑企业普遍缺乏主动挖掘数据价值的意识,通常仅将数字技术视为提高生产效率的手段,未能充分认识到数字化可以为企业价值链带来整体升级。

其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数字技术应用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建筑企业在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方面明显不足,关键技术如BIM、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尚未实现完全自主可控。例如,在工程设计分析软件领域,近60%的主流软件由国外公司开发,并且这些国外软件比国产软件具有更优的计算能力和复杂模型处理能力。这种在数字技术融合与创新能力上的不足制约了我国建筑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进程。

▌2. 组织协同机制不完善

在数字化转型的进程中,保持企业组织的协同一致至关重要。

传统建筑企业在组织协同机制层面面临的困境主要体现在战略定位不明确和应用标准不完善两方面。许多企业缺乏数字化整体战略和技术路线图,忽视了整体业务流程改造和组织结构调整。而应用标准不完善则会导致各业务部门之间的数据壁垒,以及项目投资、设计、生产、施工、运维等环节之间的数字鸿沟。企业日常运营产生的繁杂数据难以发挥集成作用,无法转化为有价值的数据资源。此外,数字化赋能的建筑企业与其他相关业态的协作互动效率不高,缺乏涵盖产供应链上下游企业的开放、安全的集成平台。这导致难以满足企业之间对数据信息共享的需求,极大地影响了企业数字化过程中内部和外部的协同效应和转型效果。

▌3. 转型环境保障效力不足

住建部、科技部等13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大力推进建筑工业化,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构建全产业链一体化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

国家《“十四五”数字经济发展规划》也对加快企业数字化转型和深入推进产业数字化创新进行了部署。然而,现有政策文件多为战略性指引,缺乏系统性、具体性、针对性的政策行动,无法为企业应对数字化带来的成本和风险提供强力保障。

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根据人瑞人才和德勤中国的调研结果,我国数字人才缺口约在2500万至3000万之间,并且这一缺口仍在持续扩大。目前,建筑企业数字化人才的供应远远无法满足需求,成为阻碍传统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因素。

结语与建议

本文基于TOE理论视角,从技术赋能、组织协同和环境保障方面深入探讨了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机理与困境。基于分析结果,本文为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提出以下建议:

(1)为增强数字技术赋能效果,建议建筑企业积极推进人工智能、BIM、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创新。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单靠其内部力量往往难以实现转型目标。因此,企业应积极参与构建一个开放的创新系统,通过创新研究合作,不断为企业提供系统性的解决方案。此外,建筑企业应充分利用数据驱动决策,包括收集和分析项目数据、市场数据、客户数据等,深度挖掘和管理企业数据资产。这不仅有助于更充分地了解市场需求、优化设计方案、提高作业效率,还能通过数据驱动的决策更快速、更灵活地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

(2)建议建筑企业制定系统性的数字化转型战略规划,加强顶层设计,为转型提供系统性指导依据。同时,应完善数字化标准和数字安全管理体系,以业务流程数据为驱动,全面梳理核心业务,并利用数字技术赋能业务流程。此外,建筑企业还需充分利用数字化平台,积极破除企业内部的信息壁垒,优化供应链和物流管理体系。通过搭建对应的数字化平台,可以提升企业各部门的经营管理效率,还能支持供应链管理,减少材料延误、降低成本,并提高项目整体的质量安全控制水平。

(3)针对建筑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成本和风险,建议政府部门推出资金、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降低企业数字化的资金压力和创新风险。特别是针对数字化基础能力较弱的中小型建筑企业,宜出台专门的扶持政策,避免形成数字化市场垄断。为解决数字化人才缺口问题,建议政府与高校合作,开展专门针对建筑业数字化转型的课程和培训项目,培养更多的建筑行业数字化人才。同时,建议建筑企业积极参与产学合作,加大对数字化相关研发人员的培养,并帮助自有员工提升数字技能,共同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落地。

益企联科技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实现了工程建设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帮助建筑企业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降低成本和风险,为施工企业排忧解难,欢迎您选择益企联工程项目管理软件,官网:https://www.17elia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