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二十一世纪,若有确凿证据指出光速并不是永恒的常量,反而是相对的,那将意味着科学界不得不倒退数百年,退回至牛顿甚至伽利略之前的时代。光速,它是我们理解时空、信息、能量的钥匙,这把钥匙之所以特别,是因为光速的绝对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十九世纪,麦克斯韦继牛顿之后奉献了又一科学巨作,他统一了电磁学,并用简洁优雅的四个数学公式概括了所有电磁现象。电磁现象如何?变化的电场产生磁场,变化的磁场又生电场,两者相辅相成,永无止境,这种波动便被称为电磁波,其中可见光是电磁波的一部分。

电磁波的一切皆可通过数学公式求解,然而,一次平凡的求解却引出了一个重大发现:电磁波的传播速度竟然是一个常数,只与两个基本常数(介电常数和磁常数)有关,表达式如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何这发现如此重大?通常情况下,我们计算速度,不是涉及时间和路程,就是涉及速度A、速度B、加速度等,通过加减乘除运算得到新的速度。在这两种情形中,路程实质上代表着相对运动,或是相对于A人(速度A),或是相对于B车(速度B),总之,伽利略告诉我们速度总是相对的。例如,在火星看地球的你似乎移动得很快,其实不是你移动得快,而是地球绕太阳公转的速度快,因此你看起来快。而从你母亲的角度看,她会觉得你躺在床上一动不动,因为视角不同,速度的感知就不同。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那个重大发现的深远意义。

问题来了:光速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

你会发现,光速并不涉及上述那些参照条件,它只关乎电与磁在空间中的特性,在真空中光速为299,792,458米/秒。科学家们面对这一新问题,首先会通过假设(猜想),然后进行实验验证。实际上,可猜测的方向并不多,比较靠谱的有以下两种。

最简单的假设是光源,例如手电筒一按开关,光就以光速从光源射出。这个理论很快被反例反驳,最直接的例子是宇宙中的双星系统,两颗恒星相互环绕(星光)跃动不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假设两颗星体的相对速度为u,那么当A星接近我们时,速度为(c+u),B星远离我们时速度为(c-u)。如果双星距离我们足够远,即便u不是很大,不同时间的星光抵达地球的时间也会有差异,因为太遥远,双星应呈现为模糊的光斑。然而,科学家们发现,不论距离多远,看到的双星总是清晰可辨。于是,光速与光源相关的假设被否决了,另一个假设是否成立?如果真是这样,那就不会是个难解的谜题,爱因斯坦的成就也就无从谈起了。

波动是否必须依赖介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提到波动,我们首先会想到水波,科学家们也是如此思考的。蜻蜓点水会激起涟漪,水波是通过水面的上下振动扩散的,并非是整个太平洋的水为了拍击海滩而移动。水只是传递波动的媒介,并非波动的物质,实际传播的是能量。

再如,你在操场上喊我,我听到了你的声音,声音是通过空气振动传播的,而非你的声音直接从操场移动到我这里,空气本身并不会因为声波而移动,它只是传播声音的媒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于是,科学家们顺理成章地认为,光波的传播也需要媒介。这个媒介被称作“以太”(源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此处不作详述),以太被视作光波的参考系。

我们能够看到夜空中的繁星,因此以太应当充斥整个宇宙。以太的密度也应极低,因为我们觉察不到它,但它又应足够坚硬,因为光速极快,在更硬的媒介中传播速度更快,正如声音在水中传播速度快于空气中。然而,这两者明显相互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如果以太在宇宙中均匀分布,与空间等同,那么以太不就是处于绝对静止的状态吗?换言之,所有物体相对以太静止时,就是绝对静止。如果真是这样,物理学自伽利略起就面临崩塌。

想象一艘匀速直线行驶的船上有个没有窗户的房间,岸边同样有个房间。你醒来发现自己在船或岸上的房间中,即使拥有所有工具,只要无法观察外界,哪怕朝各个方向扔球,你都无法判断自己是在移动的船上还是在静止的岸上。

同理,如果没有星光和日月,你能确信地球在自转或公转吗?

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指出,静止和匀速运动是等价的,除非有外界参照,否则无法感知相对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回到之前,如果相对以太的静止等同于绝对静止,那么静止和匀速运动就不再等价。设想在房间内朝各个方向发出光线,如果光相对于以太移动,而船也在相对于以太移动,那么光与船间会产生相对速度,一旦发现船上各向光速不同,那么就能确认自己在移动的船上,而非岸边。如此一来,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就会被推翻,牛顿乃至杨振宁等人的科学成就都将成为谬误,诺贝尔奖也将沦为笑柄。

正当大家一筹莫展、还在苦苦寻找以太之际,爱因斯坦站出来说:为何非要为光速找一个参照系?假设光速是绝对的,不依赖任何媒介,那么一切问题都将迎刃而解,同时许多其他棘手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当然,爱因斯坦的主张并非空穴来风,迈克尔逊-莫雷实验证实了以太不存在,其原理与船上开手电筒无异,无论船怎么移动,光速始终恒定。实验原理如下所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基于光速不变的原理,爱因斯坦发表了狭义相对论,质能方程,广义相对论,以及光电效应,开启了量子力学,并且得到了大量实验的验证,进一步坚定了光速恒定不变的观点。直到2012年,量子力学才正面回应了光速不变的原因。

世间万物都由更小的粒子组成,如电子、夸克、胶子等,它们通过相互作用形成原子核、原子、分子和物质。用量子场论来描述这些相互作用:物质的质量源于在不同“场”中获取的能量。

起初,科学家认为所有粒子本无质量,是相互作用才形成组合形态的质量,但通过质能方程(E=mc平方)发现,某些粒子质量与能量不符,并不是质量少了,而是质量多了。这意味着额外的质量并非来自相互作用,而是部分粒子本身就有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发现,质量的来源是希格斯玻色子,宇宙中遍布希格斯场,粒子在其中获得“自身的质量”,而光子并不与希格斯场发生作用。相互作用束缚着粒子,作用力越大,质量也就越大,例如原子核中胶子与夸克的强相互作用,使得夸克构成了原子的主要质量,而电子因电磁作用较弱,质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同时,夸克和电子也因与希格斯场作用而获得部分质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子不受场的束缚,因此能够以宇宙空间中真空传递能量、信息的最快速度传递,也就是绝对速度,并且因为在真空中不受场赋予的能量(质量)而使其减速,光子的静止质量为零,这就是光速恒定不变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