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作者|冷研作者团队-Galerny

字数:4863,阅读时间:约13分钟

编者按:关于十字军东征,在中文网络界算得上是比较著名了。而同期针对东欧的北方十字军,虽然同样对世界历史影响很大,却相对没那么著名了。1240年7月15日,在涅瓦河的支流伊若拉河汇入干流的位置,瑞典王国的军队与诺夫哥罗德王公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Alexander Yaroslavich)的军队之间爆发了一场只见诸极少数史籍的战斗。虽然史料稀少,但这场战斗的意义重大,它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解释在热衷于十字军的中世纪盛期,基辅罗斯几乎未曾遭到来自基督教化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大规模十字军攻势的原因:简单来说就是非不为也,实不能也。本文先讲述这场战斗的史料来源,其次是战斗的大致过程,最后是对战斗性质和历史意义的分析。

战役书面资料

涅瓦河战役最重要的资料是《诺夫哥罗德第一编年史》和《亚历山大王公的生平》。王公的传记几乎是在其在修道院去世后立即编写的。从这部文学的记叙来看,作者是根据事件参与者的回忆记载下了王公的生活事迹,并且作者也与亚历山大王公本人相识。

这两部资料的区别在于,编年史中关于这场与瑞典人在涅瓦河上发生战斗的记叙非常干燥,但也较为可靠。在《亚历山大王公的生平》中,战斗的故事更加丰富多彩:有参与者的生动叙述(例如伊若拉长老佩尔古西(Pelgusi)看到的幻象),也有对人物的详细描述。但是此书却完全搞错了进攻方,竟然写下是“午夜之地”的“罗马国王”要来“征服亚历山大王公的土地”。

战役背景

根据诺夫哥罗德第一编年第 6748 条(1240 年 3 月至 1241 年 2 月),瑞典人以及挪威人、芬兰人和塔瓦斯特人入侵了受诺夫哥罗德人统治的领土。不过,挪威人是否参与了这支入侵部队尚有疑问。

因为1239年至1240年间,挪威国王哈康·哈科纳松(Hakon Hakonarsson)与斯库勒·巴德松公爵(Duke Skule Bardsson)之间的冲突使挪威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此外,自1225年以来,瑞典王国和挪威王国之间发生了冲突。

因此,直到1241年,挪威才实现了内外和平。即使有挪威人参与进了部队之中,恐怕也只是作为雇佣兵或者被零星强征而来。塔瓦斯特人也是如此。这是一个居住在芬兰中西部的史料稀少的部落,俄国人称之为埃米人。

到1240年为止,塔瓦斯特人还没有被瑞典人征服,直到1249年瑞典摄政王比尔耶尔(Birger Jarl)的十字军东征之后,这个芬兰部落才臣服于斯堪的纳维亚人。塔瓦斯特人可能是作为联军而非瑞典国王的臣属参加了战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塔瓦斯特人

关于涅瓦河战役瑞典军领导人的身份存在很多争议。芬兰历史学家提到了托马斯主教,他是芬兰教会的第一位领导者,在1227年至1228年芬兰-乌戈尔部落的编年史中广为人知。

俄罗斯的历史研究者则普遍认为是两个人:上文提到的摄政王比尔耶尔,以及他的表哥乌尔夫·法西(Ulf Fase)。乌尔夫在此时是瑞典王国的摄政王,而比尔耶尔是在1248年,他的表哥死后之后才接替摄政王之位。尽管如此,比尔耶尔此时的影响力已经很大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德意志人、斯堪的纳维亚人对罗斯的数次十字军

战役过程

1240年7月14日至15日晚上,位于涅瓦河边的伊若拉长老佩尔古西注意到一支瑞典舰队。这支舰队到达伊若拉河口后,开始搭建营地。然而,营地搭建得并不成功。许多士兵直接在船上休息。消息被立即送往亚历山大王公处,而王公则迅速做出了立刻回击的决定。

此时王公的父亲雅罗斯拉夫二世(Yaroslav II of Vladimir)虽然是名义上的基辅罗斯大公,但并无实际权力。因此王公并未向父亲寻求帮助,而是准备亲率部队进行迎击。

根据《诺夫哥罗德第一编年史》记载,1240年7月15日,亚历山大王公与诺夫哥罗德部队和拉多加部队一起抵达瑞典军队所在地。有一部分人认为,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的部分军队通过乘船抵达了战场,这不无道理。

鉴于王公集结军队的神速,消息最迟不会超过7月10日之前送达亚历山大王公。而瑞典军队大概在7月5日至6日登陆。用船运的速度可以最大限度在瑞典人立足未稳之际对他们进行打击。

毕竟到17世纪,从涅瓦河到斯德哥尔摩的航程最多也只需要3至4周。亚历山大王公集结军队的速度如此之快,甚至是一路进军一路集结沿途要塞部队。

15日上午10点,战斗在涅瓦河畔打响。瑞典船只沿着伊若拉河床停泊,而营地位于离岸稍远一些的地方。全军总共五千人左右。营地中的一顶“金顶皇家帐篷”十分显眼。这成了后来的战斗中罗斯军队的进攻目标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战役图示

亚历山大王公从东南方向逼近敌军,并将军队分成两队。第一支主要是步兵,负责进攻海岸的瑞典军队。第二支负责骑马袭击瑞典人的营地。军队总数大约在一千三百到一千四百人之间,而两队各自的具体人数则不清楚。

尽管营地中的瑞典人设法组成了战斗队形,但这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亚历山大的骑兵队一波接一波地展开进攻。据编年史资料记载,王公在骑马决斗中击败了瑞典军队的领导者,并“用锋利的长矛在摄政王的脸上留下了印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历山大王公对瑞典军领导人的一击

王公的麾下战士们的表现也丝毫不输其主君。波雅尔加夫里拉·阿列克西奇(Gavrila Oleksich)在追击一位可能来自王室的瑞典贵族战士时,骑着马登上了敌船,但被敌人抛进了水中。

然而,勇敢的波雅尔并没有放弃,他再次尝试登上敌舰奋战。斯比斯拉夫·雅库诺维奇(Sbyslav Yakunovich)以其力量和勇气让敌人们大吃一惊:他仅凭一把斧头就打乱了敌人的阵型,并杀死了许多敌军。

亚历山大的猎人雅科夫-波洛恰宁(Yakov Polochanin)深入敌军,拖延了敌人的行动,后来受到了王公的赞扬。步兵分队队长诺夫哥罗德人米沙(Misha)“摧毁”了三艘敌船及其船员。战士萨瓦(Sava)则推倒了“皇家帐篷”,极大地鼓舞了王公军队的士气。王公的仆人拉特米尔(Ratmir)也在独自一人被包围的情况下与数名瑞典士兵打得不分伯仲,最后英勇牺牲。

据统计,王公的军队中有多达五支分队:他的亲兵队、三个诺夫哥罗德分队和一个来自拉多加的分队。王公的军队损失了20名亲兵,以及其余数十民兵。而瑞典方面则很可能损失了数百人。

这次迅速、意外而成功的打击不仅决定了战斗的结果,还决定了整个瑞典军事行动的中止。仅仅一天后,16日日出前,瑞典人被迫撤军,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大规模进犯过罗斯国土。

《亚历山大王公的生平》还描述了一个有趣的时刻:战斗结束后,瑞典人将载有阵亡士兵的船只沉入涅瓦河。战斗的胜利者们观看了瑞典人奇怪的埋葬仪式,但没有对其进行干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斯堪的纳维亚人的水葬仪式

关于战役性质的讨论

至于这场战役的原因,《诺夫哥罗德第一编年史》和《亚历山大王公的生平》都简单将其解释为瑞典人要来“征服诺夫哥罗德的领土”。包括占领拉多加、诺夫哥罗德以及周边领地。

但是事实果真如此吗?上文说过,瑞典军队在伊若拉河口扎营,然而此地并无罗斯人的要塞,只有伊若拉部落。这是一个说芬兰语的部落,皈依了东正教。如果瑞典人的目标是罗斯土地,为何不扎营在诺夫哥罗德城或者其他要塞附近呢?

瑞典人发动战役和扎营地点的奇怪选择也许都可以从上文提到的伊若拉长老佩尔古西那里找到线索。历史学家认为,这个人物确实存在,属于当地部落的贵族。而上文提到的佩尔古西的幻象被详细地记述在《亚历山大王公的生平》中:

“当时,佩尔古西长老看见瑞典的舰队和营地,紧接着又到河中央的一艘船,船上是著名的罗斯殉道者鲍里斯和格列布。

当年雅罗斯拉夫一世还在与哥哥斯维亚托波尔克争夺基辅大公之位时,鲍里斯和格列布也是他们的兄弟。这二人无意争夺大公之位,甚至没有召集自己的亲兵,于是被斯维亚托波尔克轻而易举地杀害。这一举动被认为是殉道之举,因此兄弟二人被东正教会封圣。

船上的鲍里斯和格列布两兄弟并肩站立,手放在彼此肩上,穿着猩红色的长袍。鲍里斯对他的兄弟说:“兄弟,让我们一起去帮助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王公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圣鲍里斯与格列布

因此《亚历山大王公的生平》一书将涅瓦河战役的胜利归功于圣徒鲍里斯和格列布的支持。但是拨开历史的迷雾,我们可以发现这一个事实:伊若拉长老佩尔古西作为伊若拉部落的代表,是一个虔诚的东正教徒(否则他不会和外人说自己看见了东正教圣徒的幻象),选择站在了同为东正教徒的诺夫哥罗德人一边,去通报了瑞典人作为敌人来袭的消息。

瑞典人扎营在伊若拉部落附近,显然财富并不是吸引他们的主要因素,那么更可能的就是宗教原因:现代研究者普遍认为,瑞典人的军事行动是一场针对异端和异教的十字军东征,其目标是使涅瓦河岸的沃迪亚人、伊若拉人和卡累利阿人天主教化。

此外我们从参与人员上也可以找到线索:瑞典主教也参加了这次远征。而根据芬兰研究者的结论,整场战役带队的就是芬兰主教,那么战役的十字军的意味就更是呼之欲出了。

放在整个中世纪中期十字军东征运动轰轰烈烈进行的大背景下,对罗斯人的十字军无疑是失败的,并不像对阿拉伯人、对东罗马帝国、对波罗的海沿岸部落的十字军那样取得成果。

同样是北方十字军,罗斯人的近邻,说古立陶宛语的波罗的海部落相比之下就悲惨得多,除了立陶宛人之外,基本上被德意志的十字军灭种换族。而德意志的十字军也曾经进一步进犯过罗斯——除了这次瑞典人发动的十字军外,更著名的针对罗斯的十字军则是条顿骑士团和利沃尼亚骑士团对诺夫哥罗德的讨伐。

这次战役同样以进攻方的惨败而告终:无独有偶,率领诺夫哥罗德人奋战的仍然是勇敢智慧的亚历山大王公,交战地点大约在如今俄罗斯与爱沙尼亚交界的楚德湖附近。但是历史并不因英雄而改变,已经事实上解体的罗斯能抵挡十字军的原因不能单单归结于亚历山大,而主要是两点原因。

首先,虽然罗斯和阿拉伯在这一时期都面临四分五裂的状况,但是阿拉伯人并不只是异教徒,更重要的是他们占据了耶路撒冷这个基督徒公认的圣城。而且中东地区历史悠久,财富众多,可以带给占领者丰厚的实际利益。综合这两点原因,中东地区的吸引力远比寒冷、贫瘠的罗斯大地强上许多。

举例来说,第一次十字军到达耶路撒冷城下时尚余一万人,而这已经超过了上述对罗斯两次十字军人数的总和——除非我们相信《诺夫哥罗德第一编年史》中对楚德湖战役的描述:有两千四百名日耳曼人一下子就掉进了冰湖之中。

再者,罗斯虽然分裂,但其中的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仍然是一个具有强大地区影响力的重要政权。诺夫哥罗德人建立了远较波罗的海沿岸部落,乃至其余罗斯领地完备的政治制度,共和制政体和城市中心地位可以让诺夫哥罗德的王公(王公并不参与城市政治事务,仅负责诺夫哥罗德的军事防卫,更像是花钱雇来的保镖)快速征召市民作为有生力量。

而贸易立国又让诺夫哥罗德人能用财富打造出装备精良、战斗力强、兵种丰富的部队。可以设想,如果没有诺夫哥罗德共和国保卫罗斯的西北边陲,来自北欧和波罗的海的两路十字军极大可能会比历史上要成功地多。波罗的海沿岸部落的情况可能将在罗斯得到复制。

总地来说,年轻的亚历山大王公的大胆出击,剥夺了瑞典人为扩大其在该地区影响力创造跳板的机会。瑞典军队看到诺夫哥罗德王公有能力采取快速果断的反应行动。

从此,瑞典人的威胁被长久地消除。罗斯西北部的宁静,亚历山大·涅夫斯基与诺夫哥罗德人功不可没。直到亚历山大王公在蒙古大汗面前屈膝,莫斯科在蒙古庇护下快速壮大,最后统一了东北罗斯,诺夫哥罗德保卫罗斯西北国土的历史才最终结束。

参考资料:

《诺夫哥罗德第一编年史》(Новгородская первая летопись)

《亚历山大王公的生平》(Повесть о житии и о храбрости князя александра)

米哈伊尔·希特洛夫:《神圣的亚历山大·雅罗斯拉维奇·涅夫斯基》(М. Хитрова:Святой благоверный великий князь Александр Ярославич Невский)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Galerny,任何媒体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部分图片来源网络,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