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很大,沿青藏高原一路奔流而下,成为锦绣中华文明史上最壮美的一条经线。它串起的长江经济带,是我国人口最多、产业规模最大、辐射区域最广的流域经济带。
长江很小,内化于每个华夏儿女的精神血脉之中。每一次脉动,都是我们与古老先贤同频共振的证据;每一次奔腾,总能见证我们向未来进发的决心。
9月25日,2024长江文明论坛在重庆开幕。这是重庆市委主办的唯一一个全国性论坛,也是长江沿线13个省区市文明(文化)类的唯一省部级论坛。与去年相比,本次论坛层次更高、内容更聚焦、活动更丰富。
“重量级”的背后,深意很明显:推动长江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
▲9月25日上午,2024长江文明论坛在渝隆重开幕。记者 刘力 摄/视觉重庆
长江造就了从巴山蜀水到江南水乡的千年文脉,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保护传承弘扬长江文化。“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一句句殷切叮嘱,给予我们深刻启示。
长江横贯重庆,全境流程达691公里。近年来,重庆一直致力于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取得了明显成效。举办长江文明论坛,就是重庆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的生动体现。
本届论坛的主题是“长江文化建设与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聚焦国家战略、新重庆建设,尤其是新时代重庆文化强市建设。从长江这条大通道上,能够真切感知“文化”二字的千钧重量。
在古今一体中找准中国人的精神坐标。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长江文明就是这样一轮“明月”。今天,我们仍然能够共鸣千年前“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意,仍然可以从巫山龙骨坡、涪陵白鹤梁等遗址古迹里,看见历史轴线是如何贯通文明的演进过程。
在通江达海中加强与世界文明的交流互鉴。论坛上多位专家均提到,长江自古以来就是一条开放的河流,长江文化是流动不息的文化。特别是唐宋以来,长江与海上丝绸之路共生,成为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通道。长江,也赋予了重庆开放包容的城市基因。
在与时俱进中展现中华文明的时代价值。讨论长江文化,不是就长江论长江,就文化论文化。而是站在一个更高的起点,探讨如何深入发掘长江文化的时代价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与时俱进,方能更好地把文化建设融入经济发展之中。
▲巫山县巫峡·神女景区,游客可在此体验全景巫峡深度游。汪长征 摄/视觉重庆
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要毫不动摇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在高水平保护上下更大功夫。
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指出,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建设美丽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前不久召开的市委六届六次全会,聚焦“聚力打造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标志性成果,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先行区”,再次释放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的信号。
纵观人类发展历史,文化与经济向来是相辅相成的。长江文明赋予重庆深厚的底蕴和巨大的机遇。以文旅产业为例,去年,重庆旅游及相关产业实现增加值1206.82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市GDP比重达到4.0%。
本届论坛除了关注“长江文化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也是一个重磅话题。推动长江文化与长江经济带“双轮驱动”,有几组关系值得注意。
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的关系。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绿色是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的底色。要着力探索出一条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新路子,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努力把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生态更优美、经济更协调、机制更科学的黄金经济带。
处理好人文与经济的关系。“文化很发达的地方,经济照样走在前面。可以研究一下这里面的人文经济学。”要充分激活长江文化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用文化繁荣赋予经济发展深厚的人文底蕴,持续推动长江文化育民、惠民、利民。
处理好整体与区域的关系。长江经济带不是一个城市群概念,而是一个以长江为依托的流域概念。要不断强化区域协同融通,推动上中下游之间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形成溯江而上、梯次发展的高质量发展格局。
▲奉节县瞿塘峡,气势雄伟,宛如画卷。舒鹏 摄/视觉重庆
大江大河,历来牵动文明变迁和国家、民族兴衰。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标志性象征。重庆如何做好“长江”这篇大文章?
本次论坛重点围绕文化助力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长江主题文艺精品创作、城乡建设中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等方面展开研讨,取得了丰硕成果。
专家学者同时指出,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比如,在弘扬长江文化方面,统筹协调不够有力,缺乏统一的形象标识等问题亟待解决;又如,在留存历史文化遗产方面,巴渝地区一些独具特色的城市形态、风景空间正在遭受破坏,必须加快保护步伐。
问题不可回避,也不能回避。如果说举办论坛可以提供智力支持,如何将其转化为落地成果,则是摆在重庆面前的必须答好的“必答题”。
抓重点,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没有告别的三峡,只有重逢的平湖。”文旅市场日新月异,重庆应紧扣长江文明这个关键点,迭代升级三峡游等经典产品,全力打造“西部领先、全国进位和重庆辨识度”的标志性文旅发展成果,加快建设旅游强市,助力打造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
破难点,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建设为契机。以生态的名义保护长江,以文化的名义传承长江,也需要以旅游的名义开发长江。应加强跨区域合作,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结合起来,努力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打造成为品牌样板。
创亮点,突出文化利民惠民,让更多人走进历史文化现场。合川钓鱼城、奉节白帝城、万州天生城、云阳磐石城、忠县皇华城……不少人对这些地名耳熟能详。要让它们跳脱出传统旅游景点的片面认知,真正“活起来”“动起来”,在着力打造长江文化重要标识的同时,也要激发它们的文化功能,让当代生活与历史文脉同频共振、双向奔赴。
当然,可做的事情还有很多。做好研究,围绕长江流域人类起源、巴文化等重点考古领域持续深耕;做好传播,打造立得住、传得开、叫得响的长江主题文艺精品;做好合作,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方面,进一步深化川渝战略协作、政策协同、平台对接、利益共享……
▲开州区汉丰湖因三峡工程建设而形成,水清岸绿,风景秀丽。王晓宇 摄/视觉重庆
论坛终将结束,但发展永不止步。长江不只是中国的长江,也是世界的长江。
下一步,重庆将努力把长江文明论坛打造成全国高端学术论坛、长江文化传承“重庆品牌”,立足推动世界大河文明交流互鉴,精心筹备好2025长江文明论坛,进一步提升长江文明论坛的重庆辨识度和国际国内影响力。
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
古老而年轻的长江,需要汇集更多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后浪”,更加澎湃地奔流向海。恢宏灿烂的长江文明,必将在世界大河文明的海洋里熠熠生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将在新时代焕发全新的生机活力。
责编丨周宝琴
责校丨程正龙 杜铠兵
审核丨王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