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脏是人体内部一个不可或缺的器官,它保证了我们的血液清洁、营养均衡和新陈代谢正常。然而,肝脏也是一个沉默的器官,因为它缺乏痛觉神经,这意味着即使出现问题,我们也可能不会立即感到疼痛。因此,肝脏疾病往往在没有明显症状的情况下发展,直到疾病进展到较晚阶段才被发现。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肝癌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近50%;2022年肝癌新发患者为36.77万例,居所有恶性肿瘤第4位,死亡人数31.65万,仅次于肺癌,位居第2。肝癌的高发性与高致死性对我国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同时也给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肝脏外科主任王文涛教授在9月15日至25日全国科普日期间接受采访时强调,及早发现肝炎进行干预处理,同时,高危人群及早进行肝癌筛查,对于延缓肝癌的发生或者早期发现肝癌,非常重要。
王文涛主任详细介绍了导致肝癌发生的多种因素,包括病毒性肝炎、长期酗酒、食物污染、代谢性疾病等。“我国主要还是病毒性肝炎相关的疾病,特别是乙型肝炎为主,还有一些丙肝的患者,也是高危人群。另外,长期酗酒的人群,尤其是有肝炎的人跟喝酒的叠加起来,罹患肝癌的概率更高。还有像食物污染,特别是长期食用黄曲霉毒素污染以后的食物,也容易罹患肝癌。此外,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高血脂、肥胖、糖尿病、脂肪肝等代谢性疾病也成为导致肝癌的新危险因素。”
如何有效预防肝癌?肝癌的预防需要从多个层面入手,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高危人群的定期筛查。目前我国《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22)》中建议,对于男性40岁以上、女性50岁以上的肝癌高危人群,如具有乙肝或丙肝肝炎病毒感染、过度饮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长期食用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食物、各种其他原因引起的肝硬化、有肝癌家族史人群等人群,需要定期筛查。王文涛主任表示,“常规筛查建议每三至六个月进行一次,主要采用B超或彩超结合甲胎蛋白检测。这一流程能有效筛查出大约65%至70%的肝癌患者。对于未能通过初步筛查发现的病例,需要借助CT、磁共振等更精密的影像学检查进行深入诊断。此外,还有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和液体活检技术正在不断涌现,这些新技术有望进一步提高肝癌早期诊断的准确性。”
最后,王文涛主任督促公众加强对肝癌相关知识的了解,并鼓励大家主动参与早期筛查。“我们每个人都应对自己的健康负起首要责任。通过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坚持定期健康检查,以及增强对疾病的理解,我们能够有效地预防肝癌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