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要在茫茫人海中,找寻到一个没有丝毫缺点的人,几乎没有可能,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

完美的人没有,但接近完美的人还是有的,比如说,我们最敬爱的周总理便是这样的一个人,想要从他的身上找出缺点,根本不容易,至少我没有找到,如果不是被那句人无完人的俗语所制约,我倒认为周总理足以担起“完美”二字。

犹记得那年在教科书上读到《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场景。

即便只能隔着书本感受当时的情景,我亦被莫大的悲伤所笼罩,仿佛自己便是为总理自发送行的百万群众之一。

周恩来是人民的好总理,至今他依然活在中华儿女的心目中,虽然时间可以磨灭很多事情,但他那伟岸的身躯,却被时间这把刻刀刻画得更加清晰。

能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能被后世一直敬仰的伟人,才是真正的伟人。

中国能有周总理,是国家之幸,更是人民之幸。

一个人在成长的路上,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人,有些人起到的作用甚至可以扭转人生的轨迹,周总理也不例外,他也遇到了这么一个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人是周恩来最感激的人,后来周总理回忆起他的时候直言:如果没有他,我的一生一定无所成就。

此人是周恩来的四伯父周贻赓,他做了什么,又是如何改变了周总理的人生轨迹呢?

在说周贻赓之前,我们就必须先了解周总理的家世出身。

二、

周恩来,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淮安,他的家庭在当时是仕宦之家,周总理的爷爷周攀龙做过知县,他一生清廉,除了留下了驸马巷的一座房产和城郊的一块坟地外,没有给子孙后代留下一亩田地。

后来周恩来两袖清风,未尝不是受了祖辈的影响,所以无论在什么时候,一个人的成长环境都是极其重要的。

周攀龙有四个儿子,分别是周贻赓、周贻能、周贻奎和周贻淦。

周总理的父亲是周贻能,他是个读书人,年轻的时候考过秀才,他的父亲去世后,为了谋生和养家糊口只能在外地漂泊,他秉性耿直,话语不多,但十分有主见,这也对周总理的性格养成有着较大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周总理出生还不到半岁的时候,叔父周贻淦病重,当时周贻淦结婚还不到一年,还没有子女,周贻淦很难过,担心自己没有后人,妻子陈氏在自己去世之后,会被家族当成外人。

在周贻淦弥留之际,周贻能和夫人万氏商量之后,便将周恩来过继给了周贻淦夫妇,而陈氏自然也肩负起了抚养周总理的责任。

陈氏出生于书香门第,颇有才气,又会书画和诗文,个人修养方面更是没得说。

由于周贻淦去世较早,陈氏基本不外出,她就把全部的心血都倾注在对周总理的抚养和教育之上,在陈氏去世之前,周总理几乎一天也没有离开过他。

陈氏很疼爱周总理,但她的爱绝不是溺爱,相反,她对周总理还很严格。

三、

在周总理四岁的时候,陈氏便教他读书认字,还给他讲了很多历史和神话故事,五岁的时候,便将他送到了私塾里去读书,并为他取了学名——恩来。

这段时光是周总理一生都难忘的岁月,后来他回忆起来时,曾这样说:

幼时喜闻故事,凡有人能语余以奇闻怪事者,辄绕膝不去,终日听之不倦。——《射阳忆旧》

等周总理到了能练习写字的年纪,他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每天还要练习写一百个大字。

相比较现在的孩童,写了几个字都喊累,周总理却从来没有喊过累,即便有事情耽搁了,周总理练字从来没有间断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那么一次周总理跟随陈氏去一个路途较远的亲戚家,回来时已经是半夜了,年幼的周总理回到家中已是精疲力尽,陈氏便催促着周总理赶紧去睡觉。

但是周总理却说,要练完一百个大字才去睡觉。

周总理困得上眼皮直打架依然坚持练字,陈氏见了十分心疼,便让周总理早点睡觉,明天起床之后再写,可是周总理却坚持要今日事今日毕。

为了使自己更为清醒,周总理还一头扎进了一盆凉水里然后继续练字,等到周总理写完了一百个大字后,一直在旁边的陈氏立即夺回了周总理手中的笔,让他收拾下,赶紧睡觉去。

不过周总理却看到那一百字中有两个写歪了,于是又把那两个字反复写了好几遍,直到自己满意之后才去睡觉。

四、

除了生父周贻能和名义上的父亲周贻淦外,周恩来还有两个伯父,四伯父周贻赓和八伯父周贻奎。

周贻赓是周攀龙的长子,所以周总理也称呼他为大爷,至于四伯父这一称呼,是因为他在周家家族中排行第四。

周总理的八伯父周贻奎,因为小时候得过小儿麻痹症,腿部落下了终身残疾,一直没有离开过家乡,但同时也失去了照顾一家人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后来周总理回忆起八伯父的时候,在日记曾这样写道:

可怜八伯自小的时候得着这个残疾,一辈子没享过福。

周贻淦去世得早,周贻奎又有残疾,周家的重任自然就落到了周贻能和周贻赓身上。

但在当时的驸马巷,根本没有什么好的差事,所以周贻能和周贻赓都只能常年漂泊在外谋生以养家糊口。

1907年的时候,周贻能的妻子万氏,也就是周总理的生母因病去世,在外地的周贻能竟然没能赶回来见妻子最后一面。

由此可见,当时周总理一家人的生活并不容易。

五、

周贻赓作为周家的长子,是比较顾家的一个人,周家没落,他自然责无旁贷,后来靠着钱能训的提携,去东北谋了一份奉天度支司俸饷料正司书的职位,后来便升任了科员。

由于工作努力,周贻赓后来还又升任了科长,自然俸禄也就高了起来。

由于周贻能赚钱不多,周贻赓便经常寄回家一些银票,以贴补家用,而他对自己的侄子们也是格外的照顾。

这其中还和周贻赓没有子女有关系。

周贻赓先后娶过王氏、赵氏两任妻子,到东北后,他又续娶了杨氏,不过都没能生下一儿半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既然没有子女,照顾侄子们似乎也在情理之中,而周总理一生最感激的人,便是这位四伯父周贻赓。

周贻赓严于律已,而且治家有方,对晚辈要求极严,周总理的一个同学后来就这么回忆:

他大爷(周贻赓)非常严,我们到他家都得站着,不许坐着。

他要求晚辈们生活上要勤俭,学习上要奋进,待人处事要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在学习上要刻苦,平常要以助人为乐。

而这些待人接物的优点,在周总理身上都能体现出来,所以周贻赓对周总理的影响是深远的,此外,他还做了一件改变周总理人生轨迹的事情。

那就是将周总理从家乡接去了东北读书。

六、

1910年的春天,周总理的三伯父周贻谦(周贻赓的堂兄)回乡探亲,他受了周贻赓的委托,表示要把周总理带去东北读书。

当时的周总理只有12岁,听闻这一消息之后,就随周贻谦去了东北。

本来周贻赓打算在奉天府(今辽宁沈阳)为周总理找一个学校,但一时间却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周总理只好跟着三伯父周贻谦去了铁岭,在这里周总理进了银冈书院读了半年的书。

这年秋天,奉天第六两等小学堂建成,周贻赓就把周总理接到了奉天,并安排他进了高等丁班学习。

这所学校再后来改名为沈阳东关模范学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总理就读的这所学校是一所刚开办不久的新式学堂,和旧学堂注重让学生研习四书五经不同的是,这所学校里开办了很多课程,大约又十门,分别是:

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英文、图画、唱歌和体操。

正是因为这所新式学校的所传授的新知识,让周总理受益终身,可以说此处便是他今后成就一番伟业的开端。

如果没有周贻赓将周总理接去东北,又将他送到这所学校里,那么我们或许就会少一个备受人们爱戴的好总理。

这点周总理自己也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曾这样说:

12岁的那年,我离家去东北,这是我生活和思想转变的关键,没有这一次的离家,我的一生一定也是无所成就,和留在家里的弟兄辈一样,走向悲剧的下场。

七、

周恩来在这所学校里读书十分用功,每门课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当时的东北已经不再太平,周总理在这里也看到了民不聊生,而他那句至今振聋发聩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便是在这所学校里说出的。

犹记得周总理刚到东北那时,他在沈阳下了车之后,四伯父就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让周总理不要去那里。

当时的周总理很不理解,伯父就对他解释说,那是外国的租借地,万一惹出来麻烦,就没法收场了。

周总理就问伯父,明明是我们的地方,为什么不能去,外国人为什么能生活在那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伯父只是淡淡说了四个字:

中华不振。

这四个字让周总理愣在了原地,是啊,就是因为中华不强大,才能任由人欺负,年少的他,在此时,内心已经开始燃烧,以“为国为民为天下苍生”的信念也已经萌发。

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时,周总理背着四伯父,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还去了一趟租界,他要看看租界里面到底是什么样。

租界里灯红酒绿,热闹非常,满眼望去全是外国人,后来在巡警局前,周总理和同学还遇到了一群人,人群中有一个妇女正在哭诉,一个大个子洋人却丝毫不在乎,原来这个洋人的汽车撞死了妇女的亲人。

八、

这位妇女本来指望着中国的巡警局能为自己撑腰,惩罚洋人,可是她失望了,因为这里面的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周围的人个个义愤填膺,但却爱莫能助,只能好声劝这位哭诉的妇女。

这时的周总理真正地理解了四伯父说的那四个字的含义。

回到学校之后,周总理整日里失魂落魄,同学们根本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直到在一堂课上,同学们才知道周恩来整日里在想什么。

那是一次修身课,上课的是学校的魏校长,课堂上他问了同学们一个问题:

“请问诸生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踊跃回答,说什么的都有。

有同学说是为了做官,有同学说是为了挣钱,也有同学说是为了名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只有周总理一言不发,坐在那里独自沉思。

魏校长觉得很奇怪,就让大家静下来,点名让周总理说说自己是为什么而读书,周总理站了起来,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了九个字: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校长和同学听到周总理铿锵有力地回答后,各个为之动容,魏校长更是直言褒奖周总理:

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当时的周总理只有10几岁,但他已经看到了国将不国,看到了中华不振,看到了外国人在中国地盘上耀武扬威,他立志要振兴中华,而读书便要以此为目标。

回顾周总理的一生,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那高贵的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至今依然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国人。

九、

没有子女的周贻赓可以说把周总理当成了自己的孩子,尤其在奉天求学的这段日子,他更是花了不少时间来教育周总理。

在周贻赓的教育下,周总理养成很多高贵的品质,尤其是乐于助人和从来不乱花一文钱,周总理在年少时已经做得很出色。

在东关模范学校读书期间,周总理每天中午的伙食就是两块烧饼外加一大碗白开水,而他把省下来的钱都给了学校里的一位老校工。

根据魏校长的儿子魏启汉的回忆,事情是这样的:

当时学校里有一个姓吴的老校工,在周总理上学的那一年病倒了,他就帮助这位老校工烧水,并且给了他八个铜板去买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当时周贻赓给他的生活费并不多,所以这铜板便是周总理省吃俭用存下来的,周总理的生活很清苦,有钱也不乱花,但是却可以毫不犹豫给一个老校工八个铜板买药,让人由衷佩服和尊敬。

从这件事情上,我们也能看出周贻赓的教育深深影响着周总理,而周总理高尚的人格和品质也从这件小事上全部被展现了出来。

回忆往事,总有太多的感慨,1942年,周总理在重庆时,还曾对八路军驻渝办事处的工作人员张颖说:

四伯父待我恩重如山……

时至今日,周恩来的身影,依然如大山一般伟岸,他并未远去,而是永远活在了后人的心中。

参考资料:《周恩来传》、《周恩来——永远的榜样》等。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