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浦区,因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得名。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上海回到人民手中,黄浦开始焕发生机,但住房问题始终是重要的民生问题,是各级政府的首要责任。

特别是近30年来,黄浦人的新居夙愿正一步步成为现实。2022年7月,一个平凡又不寻常的一天,伴随着一阵欢呼,建国东路68街坊和67街坊东块这一黄浦区内最后一个旧改地块签约生效,自此,无数党员干部和群众为之接续奋斗的黄浦成片二级旧里以下房屋改造全面完成,上海持续30年的大规模旧改这一民心工程胜利收官。

自1992年“海上第一块”斜三地块拉开了大规模旧改的序幕,30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区委、区政府的统一部署下,黄浦无数党员干部和群众始终用敢为天下先的首创勇气,矢志践行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理念,为每一次旧改提速换挡持续发力,让40多万户居民的居住质量得到显著改善。

百年老房,“夹缝求生”

作为中心城区,黄浦几乎承担了上海一半的旧改体量。很难想象,三十年前,中心城区人均住房面积仅6.6平方米,甚至有10万户家庭人均居住面积低于4平方米,厨卫空间严重短缺,住房成套率仅31%。居民们几十年如一日,一家七八个人、门对门,窗对窗、“轮流烧饭”、“家家户户拎马桶”的辛酸窘境成为他们不得不忍受的日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浦区承担着全市一半的旧改体量

“7个人住在不到24平方米的房子,讲不好听的就是,一大家子吃喝拉撒都在这里。”说起曾住了大半辈子的老房子,朱士奇老人感慨颇深。旧改前,他曾和妹妹一家蜗居在北京东路627路10号的老房子里,虽然旁边就是繁华的南京路,可朱老伯打心底里说不上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士奇老人一家情况,区领导始终牵挂在心

“小时候觉得很有意思,后来发现相比物价高的商场,还是有菜买、有处休息最实在。”朱老伯一家的住房朝东朝北,已经将近百年,一到阴雨天气特别是冬天,雨水就在房屋墙里渗,让本来就光照不足的屋里更是“雪上加霜”,阴冷潮湿,随之而来的就是蟑螂、老鼠,让人不胜其烦。直到盼着的旧改终于来到,朱老伯的心才真正安了下来。

对于朱老伯一家来说,盼来旧改的过程要更曲折。2017年的一天,朱老伯的爱人突然出现呕吐症状,急忙去医院检查后发现体内白细胞数量猛增,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然而守着这个缺少阳光的屋子,朱老伯一家只能一面坚持治疗稳定病情,一面深知唯有旧改,才能早日搬出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居委干部们前来多次调解朱老伯与妹妹的矛盾

旧改之难,难在民心。涉及产权等复杂问题,要补偿款还是要房,成为了很多旧改地块居民争执不下的问题。朱老伯觉得,即使拿到补偿款也不能改变“老破小”的现状,因此期望换上大房子,为此与妹妹一家商量多次,争执最严重的时候甚至“就差上法院了”,旧改没来盼旧改,旧改来了怕旧改。然而越怕越是要迎难而上,为了劲儿往一处使,龙泉居委干部积极以党建引领征收,运用“宝兴工作十法”,多次耐心调解、讲清利弊,终于化解了缠绕在他们心中的矛盾纠葛,也为迎新居让出了关键的一大步。

同样蜗居在“鸽子笼”里的还有南无锡路162号杨嘉镛老人一家。39平方米的百年老房里,日益增长的人口压力和房屋老化的矛盾愈发明显,按杨老伯的话来说,从一家七口到一家十几口,人是越来越多,房子是越来越老,可以说是越住越胆颤心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嘉镛的老房,也是越住越担心

“楼板都老得一塌糊涂了,踩得稍微重一点就往下塌。更害怕的就是一刮大风,都能看到楼底下了。”老木板受限于房屋结构无法更换,有时大型车辆经过像地震一样明显。多年来,杨老伯一家被老房的种种麻烦一直萦绕在心头,不管房子怎么反复修,都耐不住风刮雨淋。

阳光照进,“梦圆新居”

在区委区政府的不懈努力下,众多像朱老伯、杨老伯一样,苦苦期盼中的居民,终于照到了旧改“阳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旧改,让朱师傅一家搬入了宽敞新居

2021年,从旧居搬出来后朱老伯一家住进了奉贤新房旁边的出租房,自此明显感到不一样了。现在一家两口住在奉贤的宽敞新居已经有一年了,早上起来,清新的桂花香味传来,南北通透的阳光也让人心情大好。也正是这时候开始,朱老伯爱人的胃口和心情明显变好了,连着病情都稳定好转了许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朱老伯爱人的身体,也明显好转

“这里离医院也近,还有专家,而且出门走一小段就能坐上通往市区的奉浦快线,我们看病复查也不发愁了。”“住在这里,安享晚年,满足了!”现在,朱老伯两口子的日常生活就是每天早晚买菜、溜达,心中满是安逸和幸福。

杨老伯一家则欢喜地搬进了100平米的金山新居里,挑选新家时,他们特意看了这个地理位置,“离火车站很近”,又考察过面积大小,当即表示“就它了。”提起这个亲自挑选的新家,杨老伯笑容满面,赞不绝口,对每天晚上的巡逻安保非常满意,他还记得过去的旧房子,“晚上过道里堆满了杂物,火灾等隐患是常有的事。”如今,杨老伯又重拾了以前的做饭爱好,轮流在过道烧饭的苦日子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老伯一家欢喜地搬进了100平米的金山新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两口,日子越过越舒坦

旧改举目所望皆为民生、寸步之行皆为利民。75年来,特别是近30年来,从1992年的“海上第一块”斜三地块到2022年的建国东路68街坊及67街坊东块,黄浦筚路蓝缕、厚积薄发,始终将旧区改造作为重中之重。从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到“市区联手、政企合作”的资金筹措模式;从2002年“阳光动迁”到如今“党建联席会议+临时党支部”“宝兴十法”等多样“法宝”;从“拆迁”到“征收”、从“数人头”到“数砖头”再到“数砖头加套型保底”的政策创新,再到创新开展“市区联手、政企合作、以区为主”工作模式,黄浦步履扎实,铿锵有力,始终不断创新旧改模式,跑出旧改“加速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斜三地块改造前旧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上海市旧区改造的首块毛地—— 斜三地块批租,拉开了黄浦旧区改造的序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海上第一块”斜三地块,现在已高楼拔地而起

75年来,黄浦的城区面貌迎来巨变,但有一点始终不变——坚持“旧改为民、旧改靠民”,始终把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显著改善了无数困于老旧小区居民的生活条件,历史性地破解了城区面貌的二元结构矛盾。特别是近30年来,改善的不只是城市日新月异的面貌,还有居民的生活品质。随着城市建设从“拆改留”向“留改拆”转变,对乔家路等旧改地块优秀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和规划也得以展开修复和更新,同时把旧改洼地变成“功能提升、经济发展、城市治理”的高地,着力创造旧改地块的新繁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今的黄浦,正稳步推动人民城市建设

“城市更新是永恒的主题”。在2022年成片旧改任务全面完成后,黄浦区作为老城厢集聚地,尚有零星二级旧里以下房屋、不成套旧住房亟待“两旧”改造;尚有一些居民尚在使用手拎马桶,居住在小梁薄板结构房屋,改造依然任重道远。黄浦将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以更实举措回应群众美好生活新期盼,继续一马当先、勇往向前,加快推进“两旧”改造、推动城市更新,通过持续攻坚克难,在统筹增进民生福祉与城市更新、保护和开发、多元协同创新中探索城市可持续的更新路子,推动人民城市建设稳步取得新进展。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