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你的多头老爷爷回来了

在看空与看多的激烈较量中,我们又一次见证了历史。

9月24日上午,央行、国家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主要负责人齐聚国务院新闻发布会,央行行长潘功胜宣布了三大项支持性货币政策举措:

全面降准降息、存量房贷降息、8000亿专资股市。

吊诡的是,早在一个月前,这些政策已被外媒精准预测,因而在相关报道中更注重分析潜在影响。

例如彭博社在专题报道中提出了“闪电战”的概念,搭配严肃的配色题图,效果不亚于好莱坞大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反而是之前一再否认政策动向的国内金融业人士(如ZS银行某领导),眼见“王炸”政策一条接着一条,A股、港股齐齐普涨,富时指数单边上扬…恨不得向散户喊话:

你的多头老爷爷回来了,快到碗里来!

大的终于来了,这是好事,但这番密集政策的背后逻辑是怎样的?

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

下调存量房贷利率,能否刺激消费

央行的三板斧中,最令人瞩目的是对存量房贷利率的调整。

潘功胜表示,将引导商业银行将存量房贷利率降至新发放贷款利率附近,预计本次存量房贷利率平均下调幅度为0.5个百分点,将惠及5000万户家庭,1.5亿人口,平均每年减少家庭利息总支出约1500亿元。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好消息。

根据易居房地产研究院测算,以100万贷款本金、30年等额本息的还贷方式为例,此番下调后,存量房贷月供可以减少约283元,节约总利息10.16万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潘行长在发布会上表示,本次存量房贷利率下调政策出台的背景之一是存量房贷与新发放房贷利差扩大。

这是因为,按揭贷款定价是在LPR基础上加减点计算得出。今年5月17日的房产新政后,四个一线城市以及超过半数新一线城市,新发放的贷款利率在LPR基础上减点幅度扩大,实际利率水平已经大幅下降。这对“老房贷老办法”形成了强烈的冲击。

举个例子,在2023年,全国各大城市首套房利率还居于4.9%的高位。但今年房地产新政后,各地首套房贷利率普遍跌破3%大关,广州首套房利率甚至已经下降到2.8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新增房贷利率和存量房贷利率之间的利差不断扩大,已经影响了居民金融决策与消费行为的选择选择。

早在疫情期间,有经济学家呼吁银行降低商贷利率,或者免息暂停还贷困难的特殊供房者,以免形成系统性冲击。

这个原理,其实与“借新还旧”的城投债展期类似。

但白花花的银子散给购房者,实在是让相关人士心疼啊,银行方面首先就转不过这个弯来。例如在广州,多家银行宣布暂不支持“商转公”(即将原有较高利率的商业住房贷款转换为较低利率的公积金贷款)。

然后就搞出一大堆麻烦事来。

例如银行拒收断供房。例如2024年5月,福建一位网友储蓄耗尽,硬扛房贷无果,打算走拍卖的路数,结果银行工作人员提着果篮上门,劝说不要断供,只需要在接下来两年里还1/4 月供即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房地产上升周期里,银行并不担心购房人出现断供,因为相关房产的抵押价值远高于对应的贷款本息;但在房地产下行周期里,不但房产抵押价值低于对应的贷款本息,甚至还出现了断供房积压的难堪局面。

2024年一季度,全国法拍房数量达到了 60 多万套,挂牌量比去年同期增长了约 192%,而成交率却还不到 14%。甚至于在全国主要大中城市,法拍房折价流拍现象屡屡出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意味着断供房无法通过市场正常消化,银行将有价值千亿的优质贷款计提坏账准备。

当然,海量个案依然是个案,不能说明整体趋势。

但现阶段的总体趋势是,存量房贷利率的新旧倒挂,催生了全国大面积的“提前还贷”。

根据2024年各大银行的半年报,我国个人住房贷款总量跌破38万亿元,国有六大行的个人住房贷款合计减少了3254.71亿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不能怪老百姓缺乏金融常识,实在是在投资风险过高、银行存款利率一再下调、理财产品纷纷暴雷…的现阶段,普通人没有相对靠谱的理财渠道与资金保值增值手段。

提前还贷就相当于最好的个人投资。

可以预见,基于这样的背景,就没有“全民发钱、刺激消费”的讨论空间了——政府只要发钱,普通人必然把钱用于还贷,用于储蓄,用于对冲未来的不确定性。

套用一个时髦的术语就是:

居民部门的资产负债表收缩。

所以潘功胜行长表示:

(降低存量房房贷利率)有助于促进扩大消费和投资,也有利于减少提前还贷行为,同时还可以压缩违规置换存量房贷的空间,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维护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显然,潘行长的出发点是好的。降低存量房利率确实是扩大局面消费与投资的重要前提条件,它缓解了居民对未来收支不确定性的担忧,释放了居民消费的潜在空间与信心。

但是,要真正让居民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只有降低存量房利率的政策是不够的,关键还得在开辟工作岗位、提高平均薪酬收入,健全养老、医疗等风险兜底机制…方面齐头并进,让居民对当下有信心,对未来有预期。

真正的消费,从来是不需要刺激的。

此外,潘功胜还在发布会上宣布了另外四项房地产金融政策:

一是全国层面的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将不再区分首套房和二套房,最低首付比例统一为15%。 二是延长“金融16条”、经营性物业贷款这两项房地产金融政策文件的期限。 三是优化保障性住房再贷款政策。将3000亿元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中,央行出资比例由原来的60%提高到100%。 四是支持收购房企存量土地。

降准+降息,能否释放万亿长期流动性

我们知道,降低存量房利率的说法早已有之,但推行的困难重重。一个直接的原因就是,银行等金融机构缺乏自发让利的动力。

这就需要央行推一把。

于是就催生了第二项重大货币政策。

潘功胜表示,将在总量上降准降息。 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资金约1万亿元。将主要政策利率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0.2个百分点,从1.7%下调至1.5%,同时引导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和存款利率同步下行,保持商业银行净息差的稳定。

这是继2月份降准0.5个百分点后,年内央行第二次降准,可以预见短期内继续下降的空间有限。目前,我国金融机构加权平均存款准备金率为7%(其中大型银行和中型银行分别为8.5%和 6.5%),本次降准后将分别下调至8%和6%,农村金融机构此前已执行5%,本次不再调整。

相对而言,“继续降低政策利率”未超出业内人士的预期,预计下半年该政策存在进一步的操作空间。潘行长宣布将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下调20BP(从1.7%下调到1.5%),而今年7月,央行已经将该利率下调了10个BP(从1.8%下调到1.7%)

从实际需求看,央行选择大幅降息,有助于强化逆周期调节力度,刺激居民流动性。而从外部环境看,美联储降息通道打开后,出于稳定汇率的目标,央行的降息空间也进一步扩大。

最重要的是,央行降准降息政策,降低了银行的资本成本,可以在不降低(或降幅较小)银行净息差的基础上,寻求更多的政策引导空间。

降准是各国央行进行宏观调控的三大政策工具之一,而且是货币政策中最猛烈的工具,它会通过货币乘数效应对信用活动产生倍增的影响。简单地说,降准造成的准备金释放,为商业银行提供新增的可用于偿还借入款或进行放款的超额准备,从而扩大信用规模。

而值得注意的是,降息(公开市场7天期逆回购操作利率)是央行的主要政策利率,其调整将带动各类市场基准利率的调整。例如此次下调20BP,可望带动中期借贷便利(MLF)利率下调约30BP,进而引导LPR、存款利率等随之下行20BP-25BP。

因此,央行降准、降息叠加,相当于为银行直接提供低成本的长期资金。但这并不是给银行机构送福利,而是督促它们在保持净息差的基础上,让利于民——也就是让商业银行主动下调存量房贷利率。

可以说,单纯的降息甚至降准并不意外,而这次推出的组合技,对于打通存量房利率的下降通道,刺激长期的流动性,还是比较有新意的。

两项新工具支持股市,首期额度约8000亿元

终于,我们把话题延续到股民们喜极而泣的内容了。

说起来有点搞笑,昨天的发布会上,央行行长潘功胜是第一个发言的,但他宣布的前两项政策(降息降准、降低存量房贷利率)未超出市场预期,专业人士们还在咂摸个中滋味,市场反应寥寥。

如无意外,我大A股又要延续“微微一硬,聊表敬意”的日常反应。

幸而现场的《证券时报》女记者经验丰富,在发布会结束前询问打算离场的潘行长“创设新的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股票市场稳定发展”,结果引发了潘行长的雅兴。

潘功胜表示,平准基金正在研究!接下来央行将创设两项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旨在支持资本市场稳定发展,提振投资者信心。

第一项工具是“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也就是支持符合条件的证券、基金、保险公司,通过资产质押,把持有的债券、股票ETF、沪深300成分股等资产作为抵押,从央行换入国债、央行票据等高流动性资产。

第二项工具是“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即引导商业银行向上市公司和主要股东提供贷款,用于回购和增持上市公司股票。而且,此项工具针对所有上市公司,不区分所有制。

潘功胜还表示,“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和“股票回购、增持再贷款两项工具”首期额度分别为5000亿元和3000亿元:

如果用得好,未来可视情况扩大规模。

我觉得资本市场的专业人士以及二级市场众多投资者,都应该好好感谢证券时报的女记者。她询问出来的平准基金推进现状,以及两项支持股市的新工具,直接让大A股像打了鸡血般勃起,涨到股民集体怀疑人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A股股民将铭记这一刻)

注意了,这是央行第一次使用创新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支持资本市场,此前所有政策工具都自带“禁止资金进入股市,禁止避实向虚”的debuff。央妈这通前所未有的“组合拳”亮相,本质上是要求上市公司、机构投资者,以A股股票与ETF抵押换取国债,引导资金精准进入股市。

这是汲取了日本央行的经验与教训啊。

上世纪90年代日本股市崩盘后,日经255指数一泻千里,日本居民宁可拆入日元投资外汇等境外产品,也不愿碰及国内股市,由此还催生了著名的“渡边太太团”(即把家庭资产集中于海外投资的日本家庭主妇)。

直到2010年,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的日本央行行长白川方明(也就是《动荡时代》一书的作者,此书强烈推荐)不顾众人反对,宣布日本央行斥资4500亿日元,用于购买追踪东证指数和日经225指数的ETF。

这项央行下场干预股市的政策持续了整整10年,令日本股票市场得以稳定运行。尤其是2020年疫情期间,日本股市也暴跌,日本央行于2020年3月宣布,将年度ETF购买上限提升至12万亿日元(约合7900亿元人民币),一举稳定了股市。

截至 2023 年底日本央行已坐拥 37 万亿日元的 ETF,占东证总市值的4.3%。

事实表明,在经济基本面没有显著改善的情况下,日本央行连续买入本国的ETF,促使了日本股市从底部持续回升。13年的时间里,日本股市涨了5倍, 2024年初,日经225指数更是创下34年以来的收盘新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宏观经济未出现改善契机的情况下,日本股市走出低迷,与央行连续买入ETF有直接关系)

无独有偶,疫情期间的金融冲击也波及了美股,美联储同样以量化宽松的政策刺激股市,提振投资者信心。

相比之下,我国央行的EFT操作,来得比XX晚,但总算比日本东证早。

但无论如何,在系统性问题出现时,有关部门站出来做了一些尝试,这是值得肯定的,总好过汉弗莱先生的四阶段治国策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历史表明,经济学的很多公理(或定式),不是从精妙的模型推理中获得,而是从血淋淋的历史中反复总结得出的。

例如1929年美国股市暴跌,恪守“保守主义”、“市场之手”的美联储未能第一时间干预,反而基于稳健性原则紧缩银根,助长了资本市场的践踏式抛售,从而引发了史无前例的经济危机。

该事件之后,各国央行都明白了一个普遍的原则:

当市场出现系统性危机时,央行什么都不做,本身就是一种渎职。

所以这次潘行长站了出来,一口气展示了货币政策三连击,得到了市场的强烈肯定。

当然,央行对于市场的引导和管理并非万能,它需要叠加各项配套政策的落地,才能真正形成逆市场的预期。

说白了,宏观经济政策的刺激,只能解决市场短期流动性问题,而经济活力的恢复与股市的长牛,最终只能落到企业长期盈利能力上来。

我们希望中国经济的未来前景进一步修复,而基础,就在于当下。

至于当下的选择对不对,未来的发展是否符合预期,还是交给时间去检验吧。

要多做实事,毕竟经济学大BOSS凯恩斯都说了:

如果经济学家在暴风雨季节只告诉我们,暴风雨过后海洋会恢复平静,这是将对经济学,也是对时事的一种误导。因为从长远来看,我们都死了。

——(全文完)——

写在后面的话:

1,凡事多讲正能量。

2,凡做一事,排万难而达目的者,皆可谓之勇。

3,与“闪电三连鞭”配套的内容,可能要等到今年10月底的人大常委会议,那才是确定“思路是否发生重大转向”的大事,才是真正的“开大”。但宽财政的基础与运行逻辑,一时还看不出来。

4,无论如何,A股喜迎国庆,或者争取“金九银十”,还是可能性比较大的。至于以后,再议,再议…

觉得有趣,请关注公众号:将军箭

25 Sep 2024

点击“分享”“赞”,感谢你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