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成辰 图/罗富贵

这一年来,我们采访了很多基层医生,在谈及选择做一名医生的初心时,每位医生各有各的说法,有孩提时代的兴致盎然、有父母之愿的传承、也有偶然选择后的骄傲与坚守。但让我们最感慨并为之敬佩的是另外一种初心。

毫无疑问,家人与疾病是每个人的软肋,亲人病痛带来的情感牵挂固然会让人一蹶不振,但同样也成为了很多人立志从医的力量源泉。我们此次探访的医生曾庆丽就是这样的人,因为淋过雨,所以更想为他人撑一把伞。

“我小时候一直在想,如果当时医生能够再尽心一点,当时医疗的环境能够再好一点,我的妈妈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诊治,我的哥哥也不会像现在这样。”尽管曾庆丽在面对我们采访时,十分坦然说出了哥哥智力受损的原因,但从她的语气中我们仍然能够听出些许无奈。

正因为家庭的触动,曾庆丽想要成为一名医生,更想成为一名好医生,能够让哥哥的事不会再在其他家庭上演。2000年,曾庆丽从河南大学临床专业毕业后,便留在了高碑店市,先是从门诊实习做起,“在单位上实际上是有一种桎梏的,你不能完全发挥你的所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坚持学习的曾老师

这样想着,曾庆丽便开始独立行医,从一开始在村庄开办诊所,到因为拆迁搬到高碑店市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站,一步步走来,或许是因为家庭影响,曾庆丽在儿科技术上突飞猛进,以至于发展到最后,十个找她看诊的有八个都是儿童,也因此,她将重心放在了儿科建设上。

在曾庆丽的努力下,社区卫生服务站从一开始的一名医生,两三个护士,发展到现如今十数名医务人员的专业团队,每天接诊上百名儿童,然而,这份成就的背后,是她对家庭生活的无奈牺牲,尤其是在孕期与产后,她依然坚守岗位,将患者的需求置于首位。

“我真的很惭愧,觉得自己不是一个好妈妈。”曾庆丽轻声细语地分享着她的心路历程,即便是在怀孕初期,她也未曾放下手中的工作,甚至在月子结束的第一天,便带着孩子回到了工作岗位。面对家人的担忧与劝阻,她那份对医疗事业的执着与热爱,让她难以停下脚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跟门诊同事交流中

曾庆丽的婆婆就曾哭着对她说,“孩子还这么小,你就不能再休息一段时间,让孩子长大一点?”但一门心思想要治病救人的曾庆丽完全忽略了婆婆的话,她把孩子放在门诊,没患者时就带带孩子,一旦有患者来了,立刻就把孩子放下去忙业务。

“比如说孩子正在吃奶,要是有人就诊,我马上就把孩子抱给护士,告诉她们去兑奶粉,有时候一天甚至一口母乳都吃不到。”当采访到这一段时,曾庆丽已泣不成声,透露出对未能给予孩子足够照顾的深深自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家长心中的“定海神针”

然而,在医生这个领域,曾庆丽却以其专业与热情赢得了广泛的认可。我们来到她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时,河北下了一场久违的暴雨,当我们以为暴雨会让门诊量大大减少时,接下来不断冒雨前来的人却扭转了我们的看法。

这些患者中,有穿着雨衣、骑着电动车匆匆赶来的母女,有怀抱孩童、步伐坚定的父子,还有满身泥泞、神色焦急的夫妻,无一例外都是找曾庆丽诊治孩子的家长,且其居住地显然与卫生站之间有一段不近的距离,当我们疑惑为什么这种天气还要舍近求远来这里就诊时,一位家长向我们道出了原因。

“我家孩子从小就在这看,不管有什么病看了回去三两天就好了,这么多年都养成习惯了。”虽然这位家长说的轻描淡写,但在我们看来,习惯二字却是对曾庆丽最大的褒奖,如果没有高超的医术和一心一意为患者着想的做法,大家又怎么会习惯呢。

曾庆丽的高超医术也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多年来她在忙于工作时不忘自身学习进步,先后前往北京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首儿等知名医院进修学习,积累了深厚的实践经验,在调理小儿呼吸、消化、皮肤等方面造诣颇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认真问诊中的曾老师

例如,曾有一位14岁的男孩,因长期体弱多病导致生长发育迟缓,身高和体质都远不及同龄人。在曾庆丽的细心检查下,发现孩子的骨骺线尚未闭合,于是她与家长进行了深入的沟通,制定了包括药物调理、艾灸推拿在内的综合治疗方案。

但由于种种原因,调理未能持续进行,当家长一年后再次带着孩子前来请曾庆丽调理时,孩子的骨骺线已经闭合,自然长高的可能性大大降低,但曾庆丽依然耐心地与家长沟通,强调改善孩子体质的重要性,并继续提供相应的调理建议。最终,孩子的体质得到了显著改善,还意外地长高了三厘米,家长对此深感欣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门诊日常

在曾庆丽的诊疗过程中,一个令我们印象深刻的细节是她独特的沟通方式。她常常轻轻地握着孩子的手,同孩子进行直接对话,用温柔的语气和孩子搭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即便是最闹腾的小朋友,也能安静下来,倾听她的每一句话,欣然接受她的治疗。

这份能力,无疑也是众多家庭对曾庆丽青睐有加的重要原因,当此次探访即将画上句号时,我问出了那句一直憋在心里的话,“曾老师,如果重新选择,您还会为了事业牺牲家庭吗?”曾庆丽久久不答,随后以一种平和而真挚的语气反问:“当那些需要帮助的孩子与家庭找到我时,我又怎能忍心拒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