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

从来没有一套书的出版,能像它一样艰难。国民政府的不允许,文化界论敌的阻扰,更为危险的是,它还要在日军残酷统治下的沦陷区完成。

但也从来没有一套书的出版,能像它这样重要且迫在眉睫,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伟大的作家,宋庆龄与蔡元培亲自发表声明说,出版他的作品是“以唤醒国魂,砥砺士气”。

最后,这套煌煌20卷600多万字的书籍,在战火纷飞的沦陷区,竟然只用四个月便完成了出版。

这不得不说是出版史上的一个奇迹。尤其是它的环境如此之恶劣,时间如此之紧迫,但在编校质量上,却超过了同时代、乃至后来时代的任何一套书。

它的出版,可以说耗尽了半个文化圈,甚至倾举国之力。蔡元培、胡适、宋庆龄、陈布雷、邵力子、柳亚子、茅盾、周作人、许广平、郑振铎、唐弢等众多文坛、政界大佬,纷纷参与其中。

也正因如此,这一套书、这一版本成了文化史、出版史上的一个经典,以至于当时完成出版后,延安也收到了两套纪念本,纪念本全国只有200套,而毛得到的就是其中第五十八号。

这套书,就是于鲁迅去世后立即开始筹划出版的1938年第一版《鲁迅全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36年10月19日,鲁迅因病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鲁迅去世后,出版一套他的全集成了文化界同仁的共同心愿。

为此,鲁迅夫人许广平亲自写信给胡适,胡适毅然答应并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他们还专门成立了鲁迅纪念委员会来总领这项重任,委员会的主席是蔡元培,副主席是宋庆龄。

蔡元培、宋庆龄在民国的地位举足轻重,但《鲁迅全集》的出版仍然不为国民政府所肯定,因为鲁迅的文笔太犀利,文章太不合时宜,影响力太大,他的许多作品,还在国民政府的禁书名单之列。

同时,诸多与鲁迅为敌的文化人士还想从中阻挠,如曾请通缉鲁迅的许绍棣、叶溯中,以及给胡适写信大骂鲁迅为“刻毒残酷的刀笔吏”的著名作家苏雪林。

然而,诋毁的声音终抵不过众人的支持。除蔡元培、宋庆龄等人外,被誉为“蒋介石文胆”的国民党高层政要陈布雷,时任国民政府宣传部长的邵力子都力挺鲁迅。邵力子说:“对此一代文豪,决不能有丝毫摧残。”最后,邵力子亲自通过了《鲁迅全集》的出版审批。

但面对如此重任,很多出版社都望而却步。胡适最先找到了著名出版家、商务印书馆的负责人王云五先生,然而,由于全面抗战的突然爆发及上海的沦陷,商务印书馆最终没有完成这项可以载入史册的重任。

但人们并没有放弃,那些遗留在上海的文化名人自己肩负起了这项任务,出版事宜仍由蔡元培等人组成的鲁迅纪念委员会总领,具体事务则由胡愈之先生参与创办的复社操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就这样,在上海沦陷区的夹缝中,由胡愈之、许广平、张宗麟、郑振铎、唐弢等一众名家操持的出版事务展开了。没有钱,复社成员自己捐献筹集;茅盾、巴金、邵力子、沈钧儒、陶行知都积极参与筹款;就连印刷的普通技术工人都自我掏力,奉献其中。

终于1938年夏,这套煌煌600余万字的20卷本《鲁迅全集》仅用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便在上海面世。上海大佬杜月笙还亲掏腰包买了许多套,烫上“杜月笙赠”四个大字,分送给各大图书馆。

1938年版《鲁迅全集》从筹划到完成,汇聚人力之多,筹集物力之艰,都绝对是文化史及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观。

一套书的版本之所以值得永久收藏,往往取决于两点,一是其历史深度,二是书籍内容不可替代的特殊性。作为1938年版第一套《鲁迅全集》,就有着这样特殊的历史意义,以至于1972年尼克松访华之际,在已经有了1958年新版《鲁迅全集》及多种单行本之后,周恩来仍旧选择了一套馆藏1938年版《鲁迅全集》,作为“国礼”送给尼克松。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历史的动荡与辗转,这套《鲁迅全集》除了几本馆藏及个人收藏之外,已经几乎绝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