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台湾地区公视播出的《听海涌》讲的是日据时代,日本从台湾大量征召的“战俘监视员”,被派到婆罗洲,看管战俘的故事。
号称是属于台湾的“时代剧”。
2
但,从整部戏的拍法,就可以看到这部戏的目的。
并不是还原史实,或以真实历史为背景,或是悲悯人性。
而是要斩断台湾人的根,假造台湾人对日本的国族认同。
3
导演孙介珩说,战俘监视员就是台湾人民的缩影。
但事实上,导演是作贱了当时的台湾人。
4
导演说,剧中主角三兄弟,老大打从心里认同日本人,想成为日本人。
老二想证明自己有担当,可以娶回日本籍女友。
老三则想跟哥哥一起,改变家里的环境。
5
也就是说,三兄弟都对日本心悦诚服,都不是被迫的。
对日本没有一丝怀疑。
6
老大是一心一意地效忠日本,想让自己从“卑贱”的台湾人身份,透过为日军服务,跃升为“高贵的日本人”。
老二一心想娶“高贵”的日本女人,也显示了他对日本的慕恋。
老三则是自然而然地当顺民,只想改善经济。
对日本没有怀疑,没有不满,也没有任何挑战。
孙介珩说,这三兄弟就是台湾人的缩影。
但,这当然是污蔑先民,是没有良心的胡扯。
7
台湾被割让给日本之后,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是顺民,都对日本臣服。
根据日本警察厅记录,日本在台湾杀了几十万人。
其中多为反抗日本的。
8
日本登陆时,就有壮烈的乙未战争,众多抗日英雄殉难。
有噍吧哖事件。
有抗日三猛:林少猫、简大狮、柯铁虎。
有蒋渭水医师。
1930年的雾社事件。
抗日事迹族繁不及备载。
9
当然,因为台湾总督府武器的优势、残酷的镇压、灭门屠的釜底抽薪,跟拢络汉奸的两手策略。
所以,中后期的武装抗日,事实上已经没有机会。
10
但农民为了反抗经济压迫,仍然有农民抗争组织的“农民组合”。
知识分子组成的 “文化协会”,不能不说是“柔性抗日”,在文化上对日本的不屈从吧!
台湾日据50年,只有2%台湾人改姓日本姓氏,就是台湾人不是百分百想做日本人的最佳铁证。
11
日据下的台湾,有三种台湾人。
第一种,是少数人想方设法,处处配合日本。
他们要改日本姓,举报抗日份子,丢弃祖先牌位,申请成为“皇民化家庭”,就可以摆脱“台湾贱民”的身份,成为“假日本人”,在台湾作威作福。
但日本人并不承认他们是“皇民”。
对日本人来说,他们只是“皇民化”的高级台湾人。
比如柯文哲的祖父,改姓青山。
比如,李登辉家族,改姓岩里。
他们可以方方面面,得到各种好处。
12
但多数台湾人,只是不得已为求生存,做着顺民。
不管是做军伕,还是“监视员”。
其中有喜不自禁去的,却也有很多,根本是在压迫下,被迫参军。
更不要说,有在各种惨烈残酷情状下,仍然坚持各种抗日作为的英勇台湾人。
13
但是在导演的设定里,没有积极抗日的台湾人,也没有消极抵制的台湾人。
只有喜孜孜,妄想做日本人的台湾人。
14
日据时期,台湾农民95%是佃农。
识字率也只有5%。
即使稻米三熟,台湾人也吃不到自己种出来的米,长年吃不饱。
各种物资在战争后期,更是被总督府严厉管控。
15
剧中,三兄弟出发前,可以有照相机在海边跟樱子拍照?
那时候,是什么样的人,才可以有照相机?
全台湾有多少台照相机?
照相机属于军事物资,不受管控?
完全不顾史实,企图用照相机制造一种日据时代的浪漫唯美,导演也实在“用心良苦”。
16
既然要斩断台湾人的根,所以,剧中出现的重要中国人:中国驻婆罗洲领事卓还来,就得大动手脚,极尽丑化。
燕京大学毕业,巴黎大学留学归国,后来奉派婆罗洲的卓领事,在婆罗洲备受华侨爱戴。
日本逮捕他之后,要求他降服日本,成为类汪精卫的汉奸。
他因为拒绝,而饱受羞辱折磨。
华侨想要救他出去,他却怕华侨被日军报复而婉谢。
最终他被日军残忍杀害。
17
结果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居然被孙介珩改编成一个猥琐,为求苟活,投降日本的小人汉奸“罗进福”。
剧中罗进福,还为了报复台湾人,向日本打小报告。
18
这个虚构的设定,是要达成什么目的?
为什么要以“中国驻婆罗洲领事”,作为负面人物?
为什么要把抗日英雄,污蔑成匍匐在日本军靴下的垃圾?
19
不就是为了:
一、把中国人妖魔化成,没有气节、为求活命,向日本下跪的渣仔。
二、捏造中国人痛恨“台湾人”,对“台湾人”捅刀的状况。
三、把抗日英雄,捏造为跪地小人。
孙导演,好阴的心思啊!
20
孙介珩跟公视,不断宣传,他们如何研读史料考证史实。
为了拍出婆罗洲的影像,在台湾东部找景。
据说,他连母鸡品种都极其讲究。
21
可是,为什么在关键处,就出大问题?
这是一出恶毒的媚日大戏。
我不苛责当时的台湾人。
我觉得,导演的取材与视角很偏差。
目的为的是,要让追寻台湾历史的年轻人,被假历史、假浪漫、假悲悯浸染潜意识。
要让台湾人以为,往前追历史的根,竟是日本。
而所有“台湾人”,都臣服于日本。
中国人则是恶魔。
难怪台湾官方补助,公视播出,全台吹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