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云南昆明,很多人的第一印象也许是春城带来的无限想象。其实,它的另一个名字“春城花都”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9月20日,北京青年报记者前往昆明市呈贡区探访,了解“花都”40余年来的发展故事。依靠航空业带来的便捷交通条件,当地的鲜切花占有国内超过50%的市场份额,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客户订货后,最快当天就能收到带着露珠的鲜花。而今,从种植到销售,以及互联网相关从业者在内估算,花卉产业带动了云南超百万人就业。

每天21个小时交易不同品类 园区去年卖出135亿枝鲜切花

斗南,坐落于昆明呈贡滇池东岸,因花而盛。9月20日下午,在昆明市呈贡区斗南国际花卉产业园区附近,熙熙攘攘的人流和车流中,随处可见成箱成捆的鲜花,游客、商户、花农、市民交织在一起,让人目不暇接。

“繁星,成熟不均。”“橙色芭比,花形不好。”“高原红,花苞过小。”在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拍卖大厅内,商户杨先生正盯着大屏幕随时准备拍下符合自己心理价位的玫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杨先生介绍,他在两年前慕名来到呈贡区,在这里做起了花卉生意,已经逐渐成为行业里手,每天收到下游客户的订单后,及时将鲜花发往北京、上海等城市。刚刚屏幕上显示的拍卖鲜花均为各种不同的玫瑰品种,定级验货的相关工作人员已经将货品的信息包括瑕疵,简要告知等待拍货的商家,等待大家根据价格拼手速。

“斗南花卉市场是亚洲最大的花卉交易市场,2023年斗南花卉交易量135.4亿枝。”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团执行总裁钱崇峻告诉北青报记者,斗南花卉市场供应国内50%以上的鲜花市场需求,“现在的这块场地是10多个交易场地之一,从每天早上8点半一直到下午5点半,满足全国各地的游客以及昆明市民的零售体验。下午5点半之后,随着零售商家撤走,这里将成为批发商的场地,市场周边的空地也全部成为鲜花交易区,一直持续到第二天凌晨1点前后。”

钱崇峻说,更多的鲜花在早上4点左右,用装得满满的卡车运来,还未卸车就被批发商买下。另外,草花和绣球、百合、康乃馨、多肉、花卉衍生品等都有专门的集中交易区域和交易时间。每天下午2点开始,鲜花交易的“重头戏”品种——玫瑰花,则设置了专门的拍卖区域。全天共有21个小时,都有不同的花卉出现在市场上,花市交易涵盖117个大类1700多个品种。

剑兰试种成功引发效仿 村级花市发展成亚洲花都

北青报记者从呈贡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处获悉,昆明斗南是中国花卉产业发源地之一,而斗南与花的故事始于一枝剑兰。

此前斗南主要以种粮种菜为主,改革开放之后的1983年,时任昆明市呈贡县农业局良种场场长的化忠义从广东佛山引进了剑兰种苗,在自家自留地上试种成功,引发农户效仿,从此“一枝剑兰点燃一片花海”。由于昆明呈贡的气候、土壤、日照、降雨等各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适合花卉生长,1988年,斗南农户又接连引进了康乃馨、勿忘我、满天星、香雪兰等鲜花品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相比种粮,种菜获得的效益更好,而鲜花种植的经济价值超过蔬菜。1990年,斗南95%的农户把自家的菜地改成了花田,自此开启了鲜切花商品化种植和交易的道路。彼时,在斗南村的主路上,花农、商贩比肩接踵,成捆、成筐的鲜花摆在街边售卖,形成了“以路为市”的50米“斗南花街”。

1995年,斗南村改造扩建了一个占地约12亩的花市,结束了鲜花在村头巷尾交易的历史。2002年,中国第一个以荷兰“降价式”拍卖方式为主的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落成。2015年,占地286亩,建设面积28万平方米的斗南花卉市场投入使用,全面打造了一个“花卉+农业+文化+旅游创意”融合发展的国际花卉产业园区。

经过近40年的发展,斗南现已形成了以全国唯一一家国家级花卉交易市场和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花卉拍卖中心等产业集群。“中国花卉看云南,云南花卉看斗南”成为业界口碑。

4秒即可完成一笔交易 多元化产业链条带动百万人就业

车花交易、对手交易(集贸交易)、拍卖交易、互联网交易……斗南人随着时代的发展,为花商、花农开发的交易渠道和手段越来越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据相关负责人介绍,昆明国际花卉拍卖交易中心和斗南花卉电子交易中心共有17口花卉拍卖交易大钟、1206个拍卖坐席,平均不到4秒即可完成一笔交易。下一步,斗南人将在全国花卉主产区建立拍卖分中心,将异地产区花卉通过拍卖中心远程数字化交易平台与现场交易实现联动,拍卖产品由玫瑰、洋桔梗、非洲菊等向其他鲜切花和盆花扩展,由线下供货、现场拍卖向远程供货、远程拍卖、在线拍卖扩展。

云南昆明花卉的辐射范围包括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和日本、俄罗斯、新加坡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据有关部门统计,以鲜切花、花卉衍生品等的多元化产业链条,辐射带动云南省花卉种植、包装、物流运输、花卉电商、直播带货等行业从业人员100余万人。

云南斗南花卉产业集团执行总裁钱崇峻在接受采访期间也表示,云南种植的玫瑰品种多为国外引进,自主研发品种不足10%,花卉产业的发展,仍有进步和提升的空间。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

摄影/北京青年报记者 董振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