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年,詹天佑担任京张铁路局总工程师(后兼任京张铁路局总办)。在内外交困之下,詹天佑以及一代铁路人不畏艰难险阻,突破困难,历时四年,京张铁路于1909年9月24日实现通车。这是中国首条不使用外国资金及人员,全权由中国人自行设计、投入营运的干线铁路,从此打破了外国人垄断修建中国铁路的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京张铁路修成时詹天佑(车前右第三人)和同事的合影 图片来源:新华社

2014年8月,百年老线京张铁路最后一段木枕线路动工换枕,告别木枕时代;2019年12月30日,京张铁路的姊妹铁路——京张高铁建成通车。

京张高铁的开通,将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地紧紧连在一起,清河站至延庆、太子城、崇礼站,分别只需26分钟、50分钟、65分钟,对成功举办2022年北京冬奥会起到重要作用,也向全世界交出了一份优异的交通答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0年12月5日,河北张家口,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驶入太子城站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自主设计修建零的突破到世界最先进水平,从时速35公里到350公里,京张线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也见证了中国综合国力的飞跃。回望百年历史,更觉京张高铁意义重大。

京张高铁,开启世界智能铁路先河

京张高铁全程174公里,它是世界上第一条实现了智能建造、装备和运营的智能高铁,开启了世界智能铁路的先河。

它不仅实现了350公里时速的自动驾驶,还搭载了我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可实时精准定位。智能复兴号动车组具备车站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车站自动停车等功能,不仅启动、停车更加“丝滑”,乘坐舒适性大幅提升,而且还能以最节能的方式运行,单车可以节能7.77%。

2023年3月,国际铁路联盟召开第十一届世界高速铁路大会,将京张高铁列为世界首条智能铁路的代表。

复兴号:疾驰华夏大地,闪耀世界舞台

2019年,复兴号智能动车组在京张高铁投入使用,是当时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的高铁列车。

为了这一天,早在 2013年,在全国范围内,一场关于高速列车未来的广泛调研和专题讨论如火如荼地展开。 这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探索,一次对速度、技术、标准的全面革新。

面对设计、技术、工艺的重重难关,我国的科研人员不断突破、反复试验。为了统一操作手柄,科研人员在20多个方案中精益求精,经过上万次的论证、测试以及台架试验,最终才定型。从故障代码到控制信号,乃至显示屏上的图标,每一个细节都经过了科研人员的深入讨论。

经过一系列严格的仿真计算、地面试验和线路试验,2017年,中国标准动车组列车取得型号合格证和制造许可证。同年6月,以“复兴号”命名的动车组首次亮相,标志着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开启全新篇章。9月,复兴号动车组以350公里的时速投入运营,为世界高速铁路商业运营树立了新的标杆。

复兴号不仅服务于国内旅客,更作为国家名片走向世界:2021年12月,中老铁路开通运营,复兴号首次走出国门;2023年10月,基于复兴号技术平台研制的高速列车在印尼雅万高铁投用,中国高铁首次全系统、全要素、全产业链在海外落地;2024年6月,中塞双方共建“一带一路”的标志性项目——匈塞铁路高速列车在塞尔维亚首次亮相,为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来中国铁道博物馆打卡智能高铁

2024年全国科普日活动暨第十四届北京科学嘉年华期间,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在北京市科协的大力支持下,正在开展一系列精彩纷呈、寓教于乐的科普活动。

正在这里展出的“探秘智能高铁”科普展,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述了“智能建造”如何让复杂工程化繁为简,“智能装备”如何让列车拥有超越以往的智慧,“智能运营”又如何重新定义出行的便捷与舒适。

同时,公众在这里还可以拼装3D立体火车模型、欣赏儿童绘画作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活动一直持续到9月底,你还在等什么?快来中国铁道博物馆正阳门展馆探索高铁的奥秘,享受铁路科普饕餮盛宴吧!

展馆信息

正阳门展馆地址:北京市东城区前门大街甲2号

开馆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周一闭馆(法定节假日除外)

交通信息:乘坐142、8、9、44路内环等公交车前门东站下车;乘坐地铁2号线前门站B口出,8号线前门站G口出

咨询电话:010-67051638

参考资料:

1.人民网.【历史上的今天】1909年9月24日 京张铁路通车

2.北京青年报.吴千:科技创新赋能中国铁路从萌芽到腾飞

3.“中国铁路”公众号.京张高铁,中国之路

4.科普时报.国家工程师带你看大国工程|京张高铁:开启世界智能铁路先河

5.“北京科协”公众号.国家科学技术奖|复兴号:疾驰华夏大地,闪耀世界舞台

6.“北京科协”公众号.北京科学嘉年华|中国铁道博物馆专场活动媒体开放日成功举办

制作:北京市科协融媒体中心

整理:田云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