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小刀99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小刀99

云南知青丁惠民于2024年9月22日下午6时过去世,享年71岁。

我是在云南知青胡长安的微信上看到消息的。

此时,我正在河南自驾,夜宿潼关。晨起,给胡打去电话。

胡长安说,他正在青岛自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胡是云南兵团1团10营知青,和丁惠民很熟。

我想问点啥,但人家正驾车,不便打扰。作罢。

只能凭印象写下几笔。

丁惠民的去世,在知青群体特别是西双版纳知青群体中反响很大。

有人称他英雄,有人称他先生,有人称他老丁,也有人称他知青杰出代表,等等。

这些,我都能理解。

但我,还是称他“云南知青”吧,这是最准确的概念。

一个人,无论行走于千山万水、天涯海角,他都有一个最能代表他人生印迹的身份。

知青,或曾是1700万中国青年的身份。

云南兵团知青,曾是来自北京、上海、成都、重庆和昆明的10万青年的身份。

丁惠民是上海人。为了爱情,他大返城后辗转来重庆,定居。

之所以有人称他“英雄”,是因为1978年底,他率先发起了知青大返城行动,并率队北上,向中央高层反映云南知青生存的真实状况。

接下来是知青大返城的洪流。

关于大返城,人们写了很多,包括我写的《回声 l 知青大返城的肇始行动,为啥偏偏是云南知青》,已经对丁有诚恳评价,不再赘述。

但我要说的是,知青大返城,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功劳。

也没有谁,能承受得起这样的功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毕竟,是一个时代正本清源的最终结果:

没有政治高压的消解、没有中央的拨乱反正、没有邓小平等中央高层的最终决策,单靠一个人或一群人的力量,不可能让上千万知青回城。

历史的吊诡和伟大就在于,当某一种符合民意的意识在某一个渠道上达成上下共识后,事情的走向就顺理成章了。

而丁惠民,恰恰是这个渠道上的开掘人。

在云南兵团,比他身强力壮的人、比他有文化的人、比他有眼界和有格局的人,很多。

但恰恰是他,在关键时刻站了出来。

没有收益,只有风险。风险还很大。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得一个人扛着。

从这个意义上说,他是那个时代有胆识的人!

那一年,他25岁。抵达人生高光时刻。

我写人物,不拔高、不吹捧、不溢美、也不人云亦云。

我觉得实事求是、亲历所见,更符合本心。

说说我与丁惠民的交集吧。

不多,仅几次。

印象是,他脾气有点大,好像一直沉浸在某种光环里,精力充沛,热情饱满。

第一次相见,在重庆沙区文化馆。

时间是1991,正值重庆知青支边20周年纪念日。

知青们已经创作出长篇纪实《红土热血》和歌舞《青春梦》。

那天,上千人挤进文化馆电影大厅,很多知青还带来孩子。

现场热闹着、喳闹着。

云南农垦总局发来了贺电。

丁惠民也来了。有人介绍我和老丁认识,并介绍我是西南制药三厂的秘书,能将就写几个字。

虽是第一次见面,老丁对我并不客气,听完介绍他张口道:

“你,去把农垦总局的贺电抄下来,贴到大门口,让更多人看到!”

我一愣。他是下命令吗?纸哪去找,毛笔在哪里,墨汁找谁讨?

我一下明白了,老丁是个只讲结果、不问过程的人,你执行就是了!

老子没得米,怎么煮得出干饭?爬你妈的三十三哟,管你是不是知青领袖,你没资格命令老子!

于是,我转身进了会场。

开会了。孩子们很兴奋,在座位间跑来跑去,嬉笑着。

主席台上的老丁突然暴怒,站起身大吼,大意是:

你看看你们像什么话?孩子满场乱跑,闹哄哄的,这么庄严的会议,你们就这样对待吗?难怪有人看不起知青,看不起支边青年,你们的行为,就很让人看不起!

全场鸦雀无声。

我觉得老丁训人就像在训龟孙子一样。

我站起身离开了会场。都是有后代的人了,还像孙子一样挨训,脸挂不住。

第二次见面,在江北观音桥一家餐厅。

那是1团10营的重庆知青聚会,王方卫邀请我去的。王支边回城后在市教委上班。

老丁也去了,他本来就是10营知青。

办了十几桌。餐厅闹麻了,男人喝酒,女人拉家常。都好久不见,十分想念。这是所有知青聚会时的常态。

轮到老丁讲话了。讲了几句,没人听。又讲,还是没人听。

老丁大怒,一下将酒杯摔得粉碎。他好像还想说点啥,又没说。

全场静了那么几秒钟,又开始吃喝,划拳者继续喊“四季财呀”。

那一刻,老丁有点寂寞。也是哈,他们都是10营的人,谁不了解谁的根底呢?

对老丁的动怒,10营知青不尿他。按今天的话说,你要装逼,我理你个锤子。

第三次,好像是在老丁好友“书生”家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黄有志(右)和丁惠民

书生,大名黄有志(好像是)。他是老丁最要好的重庆朋友之一。时值2001年,我任重庆晚报周刊部主任,借职务之便,想做一期重庆支边30周年特刊。

副总姜春涌同意了,但告诫:可以做,但渣渣瓦瓦的不要写,敏感话题不要写。

知青大返城是不是敏感话题?丁惠民是不是?

写云南知青题材,这些都绕不过。

于是,我带上记者袁凌、文迟和冉文去采访了老丁。

这可能是老丁第一次接受官媒采访。比凤凰卫视和上海卫视早多了。

采访中,我没提问,怕陷入知青情结的陷阱而有失公允。

是袁凌和文迟提的问。他们不是知青,没有那个情结。他们只想得到真相和客观。

提问是严肃和凌厉的。这可能让老丁没想到。

之前,那些所谓的知青问题研究者、学者等对他的采访,估计都是客气的、顺着他的语境说。

袁凌和文迟可不客气,问题一个接一个,很尖锐。其中一个大意是:

回城这么多年了,你是不是还沉浸在知青领袖光环里?你是不是认为,知青能回城是你的功劳?

一直微笑着的老丁终于不能再克制了,他火冒三丈,大声陈述。

两个记者也不客气,提高音量,大声驳斥。

铁锤砸到铁钻上,火星四溅。

在记者眼里,没有谁是“领袖”,只有客观存在的人,普通人。

特别是袁凌,老陕,一根筋,后来他去北京新京报,采访更凌厉,他的十问三峡、三访吕日周和非虚构写作,成就了他在全国的影响力。

在对历史客观和理性的认知上,老丁,未必是新生代记者的对手。毕竟,他的思维正趋陈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老丁继续陈述着,说到动情处,突然热泪盈眶。

摄影师冉文抓拍下了这个镜头。

我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但如果再争下去,就伤和气了。我拦住了记者的继续发问。

回到报社袁凌问:丁惠民的事还写吗?

我说咋不写,坚决写。

文章初稿之精彩,比今天任何人写丁惠民的稿子都更有看头。今人写他,多半有讳,多半歌功。

但一切都怪我,胆小,怕受新闻纪律处罚,把很多有看头的内容删除了。不然,这可以称为一篇很有价值的知青文献。

对此,我向袁凌和文迟有道歉,说:对不起,只能割爱了。不然,文章出不来。

他们懂。有遗憾!

那一次,我利用职务之便,做了8个整版的云南知青30年祭。

丁惠民的专访发在第3版,标题叫《热血冷泪向北方》,题图用的是他流泪的照片。

这应该是官媒第一次正面报道老丁。

记得老丁后来给我打来电话,仅三个字:谢谢侬……

从云南返城45年了;采访老丁也33年了。听战友陈与说,这些年,老丁做了很多对知青有益的事。

今天,我们都和老丁一样,走在白发江湖的路上。不说遗憾,更不说有悔和无悔之类的伪命题。

飘飘何所以,天地一沙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生就是这样,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烛光,能照见谁?

一代人的江湖,已近尾声。

老丁的追思会,将于今天下午4点在石桥铺殡仪馆举行。去的知青会很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我远在大巴山上,去不了。

就用对他真实的回望,纪念他吧!

老丁是个真实的人,不喜欢阿谀奉承之词。他说真话,也喜欢听真话。

写下我对他的真实感受,愿老丁,一路走好!

谢谢你,曾经的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