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欣闻西双版纳“短鼻家族”亚洲象(别名大象)又诞生了新生命,“短鼻家族”曾在2021年北迁昆明,吸引了世界媒体与网友目光。大象是极具代表性的陆地动物,以其长期与人类密切互动等特点,成功将全球视线吸引到山林薮泽。

近期,电视剧《消失的大象》热播,启发了我对现实中大象消失的思考。历史上,大象在我国广泛分布,浙江也曾是大象的栖息地(本文指野外大象种群繁衍生息区域),后悄然消失,探究其时间可弥补学界空白,对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样本意义,更可增进对当前全球气候变化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亚洲象

一、大象栖息在浙江

根据14C测定及树轮校正发现,距今11500年前,地球由极寒的冰川时代进入全新世,气候大幅转暖,冰川消融,猛犸象、剑齿象等悉数灭绝,只留下亚洲象在中国存活。

1.六千年前大象就在栖息浙江

考古、冰芯等研究显示,距今7200-6000年前,达到全新世鼎盛时期,气候温暖、湿润且稳定。北至北京,南达雷州半岛,小半个中国分布着野象。河姆渡遗址考古发现距今6300-6000年前象牙物件及亚洲象遗骸。新石器时期,浙江诸暨楼家桥、马家浜等遗址也出土过亚洲象遗骸。

大象选择栖息地对范围、日照、食物、遮蔽度、水源、坡度、气温等有较高要求,说明彼时浙江大地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是大象理想的生境。

2.浙江是大象长期稳定的生境

商末周初,我国5000年历史上首次迎来了“寒冷期”,降温幅度较大,野象栖息地北界不可逆转地退出黄河流域。由于缺乏对气候变化认识,古人把该现象解释为“周公驱象”。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野象群栖息地大幅南移,远非人力可及。

从春秋战国到南北朝时期,大象的栖息地北界在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之间,长江中下游的广阔区域(包括浙江),仍然成群地生活着野象群。曹冲所称大象系刚接手江东六郡的孙权所赐,从曹操的好奇程度及活动范围看,公元202年前后淮河以北已没有野象。

英国历史学家伊懋可认为,公元580年-1050年,大象在中国的栖息地北界向南大幅退缩(如下图),由“几”字形的长江上游、淮河、钱塘江流域南迁到岭南地区,与唐朝江南道辖区范围高度重合。这是巧合还是必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唐朝江南道地图,治所越州(今绍兴)

3.浙江最后一次出现大象时间

《吴越备史》记载,公元953年,“是岁,东阳有大象自南方来,陷陂湖而获之”。此后,浙江关于野象记载鲜见于文献。

东阳出现大象上了全国头条,作为国家大事载入南越国史册,这是何等罕见!当时在世的南越国人极有可能从没见过野象。以古人寿命相对极限100岁计,大象离开浙江栖息时间可能在公元853年以前。

那么具体又是何时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探究竟。

二、大象为什么会离开浙江?

1.浙江人口密度高是重要原因

动物学家认为,大象生存可耐受的最大人口压力阈值是20人每平方公里。从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到唐天宝末年(756年),全国人口快速增长,公元755年达到顶峰。这一时期,浙江的开发力度空前。通过下表发现,公元713年前后,浙江人口密度达到22.26人每平方公里,超过大象耐受极限。但是,浙江总体超标,不代表局部各州全部超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公元742年,浙江总人口约489万(各州总人口如下表,嘉兴部分属苏州,没列出),是南北朝时期的4倍。其中,温州开发较晚,位处大象在浙江栖息地丧失前线,总人口达24万,人口密度是20人每平方公里。此时,浙江各州的人口密度都到达大象对栖息地人口耐受极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我还发现与浙江的繁荣形成巨大反差的是南边福建。福建是南方开发最晚的省份。受汉武帝“迫使闽南人悉数迁出”政策影响,长期以来人烟稀少。

公元742年,福建总人口约41万(唐朝时期最高也仅60万)。浙江与福建的人口密度分别为46.4人/平方公里、3.3人/平方公里。无论是人口总数还是人口密度,浙江与福建存在数量级的差别(见下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气候转寒的传导作用是推手

学界普遍认为,大象南迁的原因还有气候变冷,我们再看唐朝的气候。关于唐朝气候是否温暖学界看法不一,存在以竺可桢为代表“温暖说”、以姚檀栋为代表“寒冷说”、以满志敏为代表的“前暖后寒说”。

综合分析看来,唐朝初期气候回暖,唐朝前期上百年的时间里,气候呈现温暖、湿润且稳定特征,大有全新世鼎盛时期气象,风调雨顺带来国泰民安,这是大唐走向盛世的重要原因。

八世纪中叶开始,唐朝后期气候明显转寒,这一时期气候远没前期稳定,长江冰冻、沿海海域结冰等各类极端寒冷天气事件频发,浙江境内关于自然灾害的记载也明显增多,比如绍兴镜湖枯竭、衢州大旱人吃人等等。

张德二等古气候学家研究明清500年古气候发现,寒冬往往对应夏季多雨,唐朝中后期,90%的寒冬对应夏季多雨。春秋季霜雪会冻坏幼苗,水灾也不利于植物生长。水灾往往与旱灾交替出现。唐朝后期,大象在浙江食物及水源等受限,生境显然在进一步恶化。

唐朝后期,人口大幅度减少的直接原因是战乱,深层次原因是气候转寒导致农业歉收,在人口密集的浙江变得更为敏感。气候过快变化(变暖或变冷)或者不稳定存在传导作用,会导致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连锁反应。叙利亚战争就源于干旱导致的难民潮。当然,气候变化并不只带来弊端,比如当前全球气候变暖,有利于开通北极航道,重塑国际地缘政治新格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综上,大象悄然离开浙江是唐朝前期。福建的存在,浙江避免了惨烈的“人象之争”。浙江人口密度的高压,福建人口密度的相对真空,大象离开浙江的实际时间比理论上要更早。考虑到唐朝人口瞒报、户籍隐匿实际,大象离开浙江栖息的确切时间可能在公元700年前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从河姆渡时期到公元700年,大象在浙江栖息时间约5000年,最终迈着沉重的步伐消失于大唐盛世。唐朝得益于气候变化又无奈于气候变化。

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上,气候变化从未停止,不变是意外,变化是常态。气候过快变化或不稳定的后果或许超出我们想象。大象离开浙江带给我们的思考并未停止!

参考文献:

[1] 竺可桢:《中国近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报》,1972年第1期。

[2] 张德二:《由中国历史气候记录对季风导致的唐朝灭亡说的质疑》,《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08年第4卷第3 期。

[3] 文焕然:《中国历史时期植物与动物变迁研究》,重庆出版社,2006年。

[4] 伊懋可著,梅雪琴等译:《大象的退却:一部中国环境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

[5] 葛全胜、郑景云、方修琦等:《过去2000年中国东部冬半年温度变化》[J]第四纪研究,2022,22(2)。

[6] 蓝勇:《唐代气候变化与唐代历史兴衰》,《中国历史地理论丛书》,2001年第1辑。

[7] 满志敏:《关于唐代冷暖问题的讨论》,《第四纪研究》,1998年第1期。

(作者:汤伟平,宁波初中科学教师,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会员、中国林学会会员、浙江省科普联合会编委会委员 ;颜圆博,宁波市效实中学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