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丰收在望。位于安徽宿州埇桥区栏杆镇的大豆万亩高产示范片,湛蓝的天空下,万亩大豆仿佛碧绿的地毯铺展至天边。这块地的“主人”是南京农业大学“十年一剑”育成的高产大豆品种“南农47”。时值金秋,“南农47”迎来成熟期。万亩良田中,健壮的茎秆上缀满沉甸甸的豆荚,微风拂过,空气中萦绕着清新的豆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9月21日,第二届宿州大豆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大会在安徽宿州举行。在大豆大面积单产提升示范观摩现场,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百余名专家教授实地察看大豆喜人长势,研讨大豆增产良种良法。

揭秘大面积单产提升“南农密码”

南京农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王源超在致辞中指出,南京农业大学宿州研究院的建设发展,正是跨越世纪的校地合作范例。100年前,金陵大学农学系(南京农业大学前身)建立了(南)宿州实验站,农经系首任系主任库克先生携夫人赛珍珠女士在宿州大地研学。100年后的今天,南京农业大学与宿州再续新篇,成立宿州研究院持续开展优良大豆品种与绿色防控技术成果转化、集成与示范推广工作,不断提升服务宿州发展、服务大豆产业的能力。希望校地双方继续深化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优势互补,为大豆产业创新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特邀报告环节,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围绕大豆产业发展现状、新技术应用、产量提升路径等议题展开交流研讨,共话大豆产业高质量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观摩现场,万亩“南农47”大豆在秋风中“绿浪翻滚”,饱满的豆荚预示着丰收的喜悦。作为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历时10年系谱选择而育成的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南农47”于2019年通过江苏省审定,产量在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均排名第一,2021年通过国家审定和河南省审定。连续多年大面积亩产300公斤以上,入选农业农村部2024年主导品种。

除了有高产优质良种“密码”,示范片迎来丰收,更因有2024年重大引领性技术“大豆苗期病虫害种衣剂拌种防控技术”等关键技术加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项技术实现了关键植保技术融入大豆种子‘芯片’,以轻简化拌种促进防病健苗、绿色丰产稳产。”团队负责人王源超教授介绍,“‘一拌一封一喷’大豆病虫草害全程绿色防控技术模式,抓住苗期病害、田间除草、中后期病虫害三个关键环节,通过干法拌种、封闭除草、高效喷防等治理策略,为夏大豆生产全过程保驾护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良种+良法”集成配套下,南京农业大学大豆联合攻关团队自2019年在宿州建设百亩示范区以来,已实现大豆单产连续4年突破。2023年最高单产达322.95kg,2024年进一步建设2个万亩示范片。从个别百亩田块到万亩示范片,实现了全市多点单产大面积持续提升。

大地、大学、大豆成“大业”

近年来,南京农业大学科研团队围绕大豆种源创新和单产提升产业技术需求开展集中攻关,在前沿理论创新、关键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推广、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成为加速大豆生物育种领域创新驱动发展、催化产业技术变革的重要策源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3年11月,学校牵头成立国家大豆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联盟,进一步汇聚76家高校、院所、企业成员单位,打通大豆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联盟紧扣国家“大豆振兴”战略,助力“卡脖子”技术攻关,共探大豆生物育种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层次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据了解,在“大豆全产业链科技创新研究生培养计划”实施下,2024年以来,南京农业大学聚焦大豆生物育种急需高层次人才开展联合培养,围绕大豆育种—病虫害防控—智慧栽培—土壤—精深加工—农机—贸易—文化等全产业链,招收50个专业型硕士和4个学术型博士,依托国家大豆生物育种产教融合创新平台实施定向培育,探索大豆全产业链专业型高层次人才创新培养模式。

通讯员 王璐 现代快报/现代+记者 李楠

(通讯员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