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1980年,我娶了个在村里没人愿意要的姑娘。那时候,谁能想到这个决定会彻底改变我的人生?十年后,我竟然成了村里人羡慕的对象。这段经历,至今想来还觉得不可思议。

刘建国,这是我的名字。1980年那会儿,我刚满25岁,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村后生。我们村叫青山村,就在省城郊区,离城里也就十来里地。那时候,村里还是泥巴路,下雨天就泥泞不堪。我家住在村头,是个带院子的土坯房,屋顶是茅草盖的,冬冷夏热的。

我爹是村里的老实人,种了一辈子地。我娘身体不好,常年吃药。我从小就跟着爹娘在地里干活,别的孩子还在上学的时候,我就得帮家里干活了。读书少,我心里总觉得有点自卑,看到村里有文化的人说话做事,我就羡慕得很。

那年春天,我在集市上遇到了孙巧云。她是隔壁杨柳村的姑娘,长得不算漂亮,但是有一双很有神的大眼睛。我记得那天她穿着一件蓝色的的确良衬衫,下身是一条黑裤子,脚上穿着一双白布鞋,看起来很利索。我们在卖菜的摊位前碰到的,她在挑菜,我在帮爹卖萝卜。

"小伙子,这萝卜怎么卖啊?"她问我。

我愣了一下,脸一下子红了,结结巴巴地说:"两毛...两毛钱一斤。"

她笑了笑,说:"行,那给我称两斤吧。"

就这样,我们认识了。后来我才知道,巧云在村里的名声不太好。不是因为她做了什么坏事,而是因为她长得不漂亮,又没有什么文化。在我们那个年代,农村里的姑娘要是到了二十岁还没嫁人,就会被人说闲话。巧云已经22了,还一直嫁不出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可我不在乎这些。我觉得巧云人很好,而且很勤快。我们开始约会,常常在田间地头聊天。她告诉我,她虽然没上过学,但很喜欢听收音机里的新闻和故事。她还会做很多手工活,比如绣花、织毛衣什么的。

我们村的王大伯看到我和巧云走得近,就找我谈心。他说:"建国啊,你可得想清楚。巧云那姑娘是不错,但是你要娶她,怕是要被人笑话的。"

我心里有点不高兴,但还是客气地说:"大伯,我觉得巧云挺好的。人勤快,又懂事。"

王大伯叹了口气,说:"唉,你年轻人的事,我们老人家也管不了。你自己看着办吧。"

村里的妇女主任张秀英是个爱管闲事的主,她听说我要娶巧云,就到处嚼舌根。有一天,我在村口碰到她,她就说:"建国啊,你可真是好心肠。那巧云啊,长得不咋地,又没文化,你要娶她,可真是便宜她了。"

我心里窝火,但还是忍住了。我说:"秀英姐,人不能光看表面。巧云人好,能干,我觉得挺好的。"

就这样,在村里人的议论纷纷中,我和巧云定了亲。我记得我去她家提亲那天,穿了件新买的白衬衫,还特意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的。巧云的父母看到我们是真心的,也就同意了。

1980年冬天,我们结婚了。按照当地的习俗,我们办了一个简单的酒席。巧云穿着一件红色的棉袄,头上戴着红盖头,我推着自行车载着她,从她村里一直骑到我们村。一路上,放着鞭炮,喜庆得很。

婚后,我和巧云住在我家的老房子里。虽然条件不好,但我们都不在乎。巧云很会持家,把房子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她还在院子里种了些蔬菜,每天变着花样给我做饭。

那时候,我们村还在搞集体生产。每天早上,广播里的大喇叭一响,我就得去生产队报到。巧云也跟着我一起下地干活。她干活麻利,一点不比男人差。慢慢地,村里人对她的看法也有了改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日子就这样平平静静地过着,但我心里总觉得不甘心。我想着,难道就这样一辈子种地?有天晚上,我和巧云躺在床上聊天,我说:"巧云,你说我们能不能做点别的?"

巧云转过身来,看着我说:"建国,你是不是想到外面去闯闯?"

我有点惊讶,说:"你怎么知道?"

她笑了笑,说:"我天天看你,能不知道你心里想什么吗?我觉得可以啊,你要是想去,我支持你。"

我心里一暖,握住了她的手。就这样,我们开始琢磨着怎么才能改变现状。那时候,村里已经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了,我们家承包了十亩地。我和巧云商量着要种点新鲜玩意儿。

有一天,我在收音机里听说城里人喜欢吃反季节蔬菜,就跟巧云商量,要不要试试种大棚蔬菜。巧云二话不说就同意了。我们用积蓄买了些塑料布和竹竿,在地里搭了两个简陋的大棚。

刚开始的时候,真是举步维艰。我们不懂技术,种出来的菜有的长势不好,有的干脆就烂在地里了。村里人看着我们忙活,有人笑话我们不自量力,有人说我们是在瞎折腾。

有天,我正在地里发愁,巧云突然兴冲冲地跑来,说:"建国,我刚才听广播说,县里办了个农业技术培训班,咱们去学学吧!"

我一听,心里一下子亮堂了。我们两口子一合计,就报了名。每天骑着自行车去县里学习,来回就是四十多里地。冬天的时候,手冻得跟冰棍似的,但我们谁也没喊过一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