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下乡插队时我爱上房东家的儿子,妈妈竟然不让我进家门

当年一起到江西农村插队落户的几十名同学,就我一人和本村的一个小伙子结婚,我成了留守知青。当时我做出这个决定时,不光是得到了同学们的反对,我的父母更是极力反对,还说只要我和外地人结婚,一辈子都不会让我进家门。

几十年的时间转瞬即逝了,当年的那个小姑娘现在也成了白发老人,作为一名留守知青,我的生活状况也一直是同学们关注的焦点。今天应草根作家的邀请,我把我那段难忘的知青往事和情感生活经历分享给大家,感谢同学们对我的牵挂和关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1969年春天,我和同学们一起乘坐知青专列离开了上海,我们插队落户在江西省赣州地区一个叫梅坑大队的小山村,四十六名上海知青分在了梅坑大队的五个生产小队,我们九名同学分派在了第五生产小队。因为队里没有可供我们九个人一起吃住的地方,五队的李茂林队长就安排我们借住在老表家中,也和老表家一起吃饭。

我和吴炳茹被安排在社员杨大伯家借住,杨大伯家的儿子杨方亮春节前去福建当了海军,他们家正好有一间空房,一张架子床正好能睡下我们两个人。杨大伯家一共五口人,杨方亮是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女儿,大女儿叫杨春花,杨春花比我小两岁。二女儿叫杨春梅,当年十一岁。我和吴炳茹住在他们家很方便,杨春花和杨春梅姐妹俩天天都到我们屋里来玩,帮我们扫地,给我们送热水,我和吴炳茹都很喜欢她姐妹俩。

我俩在杨大伯家借住,也和杨大伯一家一起吃饭,我们当年的口粮是国家供应的,李队长直接把我俩的口粮送到杨大伯家,队里一天给杨大妈记二分工,算是她为我俩做饭的报酬。

杨大伯和杨大妈都很淳朴很善良,对我俩就像他们的亲生女儿,比亲女儿还亲。我这样说一点都不夸张,家里有什么好吃的,杨大妈都留给我和吴炳茹吃,杨春花和杨春梅都捞不着。家里有两个鸡蛋,也是我和吴炳茹一人一个,我和吴炳茹心里挺过意不去的。

春耕春播生产开始以后,杨大妈也要出工劳动。刚参加生产劳动,我和吴炳茹都有些不适应,收工回到家躺在床上就不想起来,连饭也不想吃。杨大妈和我们一样出工劳动,收工回到家还要烧饭。饭好了,再来把我俩一个一个拉起来,像哄小孩子一样拉着我俩去饭堂吃饭。杨大妈给了我俩妈妈一样的爱,我和吴炳茹发自内心地感激杨大妈。

在杨大伯家借住了四个半月,我和吴炳茹跟大妈学会了烧饭,学会了洗衣服,也学会了缝补衣服钉纽扣,淳朴善良的杨大妈给了我俩母亲一样的温暖,我和吴炳茹都很感动。

那年初秋,队里给我们知青修建了四间新房子,成立了五队知青点,我们都搬到知青点居住了,也就不在杨大伯家借住了。搬家那天,杨大妈一手拉着我,一手拉着吴炳茹,泪眼汪汪地说:“你俩就像我的亲女儿,我真舍不得你俩搬走……”看杨大妈流泪了,我和吴炳茹也流泪了。来到梅坑这么长时间,生活再苦劳动再累我俩也没流过眼泪,那是第一次流泪。

那年秋天,杨春花妹子也参加生产劳动了,我们又能天天见面了。杨春梅妹妹放学后,也经常到知青点找我们,让我和吴炳茹辅导她学习,她说长大了要当老师,不好好读书就不能当老师。杨春梅很聪明也很爱学习,我和吴炳茹特别喜欢她,也经常鼓励她,她的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

一晃就到了1972冬季,我们准备回上海探亲过春节的时候,杨春花突然跑到知青点来找我和吴炳茹,她说她哥回家探亲来了。我和吴炳茹很高兴,跟着杨春花就往她家跑。

我们之前没见过杨方亮,只见过他穿军装的照片,很英俊很威武。因为他是海军,服役时间比陆军长。1971年原本该回家探亲然后复员回家,那年9月份国家出了大事情,他就没能回家探亲,也没能复员。第二年春天听说他提干了,当了舰队事务长,杨大伯一家人都很高兴。

第一眼看到杨方亮,我和吴炳茹都怔住了,杨方亮虽然穿着便装,可他的相貌比照片还英俊,特别是他高大魁梧的身材,给人一种稳重踏实的感觉。杨方亮很开朗也很热情,看到我俩,笑着跟我俩打招呼,还搬了凳子让我俩坐。没等杨大妈介绍,他就猜出我俩是谁了。那天我和吴炳茹帮杨大妈做的晚饭,我俩也在杨大妈家吃的晚饭。

晚饭后杨方亮把我俩送到知青点,还邀请我俩去串门。那次相见,我再也忘不掉杨方亮了,满脑子都是他的影子。吴炳茹私下里也对我说:“张晓玲,你说杨大伯和杨大妈的个子都不高,方亮哥咋长得这么魁梧呢?他的眉毛、他的眼睛都特别好看,以后他得找一个特别漂亮的对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三天后,我和吴炳茹结伴回了上海,是杨方亮送我俩去的公社汽车站,也是他给我俩买的公社到县城的汽车票。开往县城的客车驶出了很远,杨方亮还站在那冲我俩挥手。

春节过后,我和吴炳茹从上海回来,杨方亮早已归队了。没能再次见到他,我心里挺失落的。吴炳茹也说,我俩要是早几天回来就好了,我们给他准备的礼物,没能亲手送给他,挺遗憾的。

从上海回来不久,大队书记安排我到梅坑小学校当了一名民办教师,让我教三年级的学生。那年夏天,杨春梅初中毕业了,在我的劝说下,她去公社中心校高中部读了高中。

到了1974年春天,厂矿企业开始在我们插队知青中优先招工招干,吴炳茹第一批就被招到县供销社下属的土产收购站工作,成了吃国库粮的正式工,月月都开工资。我也很想尽早招工进城,但心里又很矛盾,我想我要是离开了梅坑大队,以后就没有机会见到杨方亮了。

那年冬季,杨方亮又回来探亲,杨大伯开始给他张罗对象。我问杨方亮:“方亮哥,你想找什么样的对象啊?有合适的我给你介绍一下。”“我想找一个勤劳善良有文化的……”一向开朗大方的杨方亮,在我面前竟然也脸红了,话没说完就低下了头。我故意问他:“方亮哥,你看吴炳茹行不行?她可是吃国库粮的正式工。”“我想找一个本村的姑娘,我在部队,以后我父母年纪大了,身边没人照顾不行。”杨方亮说完,不好意思地看了我一眼。

杨方亮在家呆了半个月,因为部队有军事演习,他要提前归队,对象的事情也就不了了之了。分别时,杨方亮给我留下了他的通讯地址,还送给我一个军用挎包。那天是我和杨春花送他去的汽车站。在路上,杨春花开玩笑说:“哥,你看晓玲姐长得多好看呀,让她给我做嫂子好吗?”“晓玲是上海知青,我配不上……”杨方亮又脸红了,一路上都没好意思看我一眼。

十多天后,我接到了杨方亮写给我的信,他说他妹子春花愿意开玩笑,不要让我生他的气,还说他不在家,他父母和两个妹妹身上让我多费心。通过半年的书信来往,我和杨方亮的心渐渐靠拢在一起,我主动向他表白了心迹。就这样,我俩相爱了。

杨春梅高中毕业后成了回乡知青,可她却不能通过招工进城,因为她不是插队知青,她的身份和我们城里来的知青不一样。我原本想把民办教师的职位让给她,她说她是农村长大的孩子,不怕吃苦,别人能干农活挣工分,她也能。

1976年冬季,在同学们和我父母的强烈反对下,我和杨方亮登记结婚领取了结婚证,我母亲非常生气,她说以后就当没有我这个女儿,再也不让我进家门了。我父母反对我嫁给杨方亮的理由有两个,一是担心以后两地生活,怕我不幸福,毕竟现役军人每年只有一次很短的探亲假。二是觉得我和当地人结婚,就等于扎根农村了,恐怕连招工的资格都被剥夺了,以后就很难回城了,更别说回上海了。同学们也觉得我不应该和外地人结婚,最起码也得找一个上海知青结婚。

恢复高考的第一年,我和杨春梅一起参加了考试,结果杨春梅考上了江西师范学院,我却落榜了。第二年再考,我再次名落孙山。后来怀孕有了孩子,我也就没有心思报考了。

1979年秋天,杨方亮转业回到了地方,被安置到县武装部工作,后来又调到公安局工作。1981年我通过考试到县教师进修学校学习两年,毕业后转成了公办教师,分配到公社中心校担任初中语文老师。我们的孩子一直由婆婆帮忙照看,公社驻地离梅坑十八里路,我骑着自行车来回跑,赶上天气不好,就住在学校,孩子身上也只能辛苦婆婆了。

从梅坑到县城三十五公里,骑自行车要三个多小时,杨方亮工作忙,他抽不出时间回家,我就利用星期天的时间骑自行车去县里看他,我俩一个月只能见两次面。要说心里不委屈,那是假的。

我儿子十七岁时,我父母想把孩子的户口迁回上海,可我儿子说不想去上海,不想离开爷爷奶奶。最终也没能做通儿子的工作,他在我们县城读了重点高中。

一直到了1998年秋天,我才调到县城关中学任教,当时我们的儿子已经是大二的学生了。

退休后,我回上海陪伴了父母一段时间又匆匆回到了梅坑,公婆年纪大了需要人照顾,我是儿媳,应该担起照顾公婆的责任和义务。杨方亮也特别勤快,他总是和我抢着干家务,他说之前委屈了我,以后他要好好疼爱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片来源网络

目前,我和杨方亮还生活在梅坑,县城有房子,我们却更喜欢乡村的宁静。我俩的退休金花不完,还能养鸡种菜,我觉得这样的田园生活不比城里差,我生活的也不比别人差。我虽然没能回到故土大上海,但我也不后悔,我觉得不论在哪生活,只要自己觉得开心快乐就好,您说呢?

作者:草根作家(讲述人:张晓玲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