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师求荣后,汤恩伯大哭,蒋介石怒道:不许立牌位祭奠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二级上将汤恩伯的名声是比较差的。此人"卖师求荣”、"卖父求荣",为了自己的前程,他把自己的恩师兼岳父陈仪出卖了。
陈仪和汤恩伯,一是绍兴人,一个是武义人。虽说二人姓氏不同,他们的"父子关系”在国民党内是众人皆知,并一度传为美谈。
汤恩伯出身于贫苦农家,早年就有从军报国的志向,而苦于无门可寻。
1924年,陈仪在担任浙军第一师师长时,汤恩伯寻上门去向素不相识的陈仪作毛遂自荐。陈仪慧眼识"英雄",将他收下,并出面保送、资助汤恩伯去日本士官学校学习军事。
得此厚遇,汤恩伯不禁感激涕零,曾跪拜于地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先生也。学生愿拜您为恩师,生死与共。”
1926年,陆军士官学校毕业,汤恩伯回国任教陈仪部第一师少校参谋。并与陈仪的义女王竟白结婚。
王锦白和汤恩伯结婚后,陈仪很赏识汤恩伯这位东床快婿,一直把汤当自己的心腹、义子。而汤恩伯亦以义父之礼待陈。有人说,因陈有恩于汤,“恩伯”二字即为纪念陈的恩泽而起的名字。
1926年10月,陈仪投入北伐阵营,甚受北伐军总司令蒋介石的器重。
之后,陈仪向老蒋举荐汤恩伯。汤恩伯获得机遇进入陆军军官学校第六期学习,并得到了老蒋的信任、器重。国民党部队中有“军中三杰”,即指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
汤恩伯从军后,一路升迁。抗战胜利后,1946年2月,汤恩伯任京沪卫戍区总司令,上将衔。7月,任陆军副总司令兼京城警备司令。
汤恩伯之所以能扶摇直上,这跟陈仪对他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汤(恩伯)不仅不知恩图报,反而为了自己的前程,将恩师兼岳父陈仪出卖了。
陈仪早年与蒋介石结盟,后因政见而与老蒋发生了分歧。
1948年春,蒋介石委陈仪为浙省最高长官。陈仪不愿为老蒋卖命,以年迈精力不济为由相辞。后经汤恩伯数番苦劝,才勉强承命,赴杭就职。
1949年1月20日,蒋介石宣布引退,并要由杭州回溪口,陈仪专程从杭州赶去迎接,并亲眼目睹了蒋介石沮丧落魄的神情。陈仪看出国军已是穷途末路,蒋介石当政命不久矣。
之后,为免除江、浙、沪等地区黎民百姓的兵灾人祸。陈仪默察大势所趋,人心所向,决定顺应历史潮流,共举义事,准备将浙省完整、和平地交到人民手中。
陈仪在起义前,考虑到与汤恩伯的特殊“父子"亲密关系,决定策动时任京沪杭警备司令的汤恩伯共举义事。
于是,在1949年1月27日,陈仪特派外甥丁名楠带亲笔信赶往沪,劝汤恩伯起义。
汤恩伯阅信后,表面上满口答应。他热情款待了丁名楠,说:"不日将去杭州,与恩师(岳父)共同谋划起义具体事宜。”
可就在陈仪翘望义子赴杭“共襄义举”之时,汤恩伯为了个人的前程,却已将陈仪"谋反”的证据密送行政院和奉化。
在奉化的蒋介石接到汤恩伯的告密信后,情绪失控,破口大骂:"希匹!乱出奸佞,墙倒人推!”
蒋介石对汤恩伯夸奖了一番并向他征询对此事的意见,汤恩伯坚决回答:"国家大事,义不徇私,自应以您的意见为意见。不过,我和陈仪的关系,素为人知,希望能予陈先生以善终天年之恩”。
蒋介石听后,不置可否。
爱国人士胡允恭从秘密渠道得知汤恩伯卖父求荣后,立即向陈仪作了汇报。但陈仪死活不相信"义子”会出卖他,并坦言:"恩伯曾多次在我面前称我为父亲,哪有儿子出卖老子的?
2月21日晚,按照蒋介石电令,毛森带领大批军警特务来到陈仪寓所,将其逮捕。
蒋介石退守台省后,将陈仪押到台省,囚禁于基隆要塞司令部。
1950年6月初,蒋介石下令枪毙陈仪。
汤恩伯闻讯大惊,急往台南求见蒋介石,侍从传话出来,蒋介石已去台中,等杀死陈仪之后才能接见。汤恩伯听后号陶大哭。
1950年6月18日,陈仪被处决。临死高呼:“人死,精神不死!人死,精神不死!”
陈仪被处死以后,蒋介石召见汤恩伯。
见汤恩伯垂泪痛哭,蒋介石余恨未消,斥责说:"希匹!希匹!你大义灭亲,还哭什么!不许立牌位祭奠!”
汤恩伯原在家中为义父设立灵堂祭奠,受到蒋的训斥后不敢不从,只得含泪忍悲焚牌除灵。
陈仪被老蒋处决后,汤恩伯在军政界背上了“卖师求荣”、“卖父求荣”的恶名。
汤恩伯从此落落寡欢,情绪忧郁,加之本来患有十二指肠溃疡病,病情日益加重。
1954年6月,汤恩伯去日本某医院动手术时,死在手术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