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1月,军区合并,华中野战军(新四军)和山东的山东军区部队整编为华东野战军,简称华野。
华野的组建是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审时度势,放弃游击战,以运动战和阵地战的大兵团作战的方式,同国民党军队进行决战,以加快解放战争全面胜利而组建的部队。
组建后的华野司令员兼政委是陈毅,粟裕任副司令员,谭震林任副政委,陈士榘任参谋长,下辖原新四军序列的有第1纵队、第2纵队、第3纵队、第4纵队、第6纵队,山东军区的有第7纵队、第8纵队、第9纵队、第10纵队和一个特种兵纵队。
新四军部队序列的几个纵队,对粟裕的指挥才能都非常佩服的,当然也是有历史原因的。
1940年的黄桥一战,可以说让新四军的这些战将,想不听粟裕的指挥都难。
1940年,新四军由长江以南进驻到长江以北,并成立新四军江北指挥部及领导江北地区的敌后抗战工作。渡过长江后的新四军继而向北进发至苏北的淮阴、泰兴一带。新四军当时的江北指挥部总兵力有9000人,其中3000人还是从江南以及江北地区刚刚招来的新兵,连最基本训练都没有,武器装备更别提有多差了。
当时的国民党部队韩德勤,在苏北淮阴、泰兴一带的总兵力超过3万人,武器装备和兵力远远超过新四军。在韩德勤眼里,新四军来到苏北不是来抗战的,而是借机来抢夺地盘的。为此,韩德勤的部队频频发起对新四军的袭击,给新四军江北指挥部造成一定的损失。新四军不能忍气吞声,必须把国民党打疼,让他们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对付凶残的日军身上,必须迎头痛击,已经成为新四军江北指挥部的共识。
面对国民党袭扰日益加剧,陈毅和粟裕共同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原则,只要国民党再敢来骚扰,就要坚决给予重要打击。
粟裕把打击韩德勤部队的战场选在了泰兴市黄桥镇,主要是采取诱敌深入的战术(因韩德勤部频频骚扰),只要韩德勤部再来骚扰进犯,就派出一部分部队边打边退,慢慢地把敌人引到黄桥镇再进行围歼。
粟裕把在黄桥镇围歼韩德勤部的作战计划上报到军部,军长叶挺以及政委项英都对粟裕这一作战方案,捏了一把汗。
要知道韩德勤部队有3万多人的兵力,武器装备又先进,而且苏北又是平原地区,对韩德勤部是非常有利的。叶挺和项英还发现,在离黄桥镇仅有15公里的地方,还有日军的一个大队,稍有不测让日军发现新四军的企图,等到双方打到两败俱伤,日军来个背后插刀,那该怎么办。
粟裕表示,必须有破釜沉舟的决心打赢这一仗,而且已经派出部队进行监视与阻击,一旦发现日军有所风吹草动,立刻命令部队撤出战场。
新四军的江北指挥部所属的部队,都是按照粟裕的命令各自担起作战任务。
1940年10月4日黄桥站役打响,到10月10日结束,歼灭国民党韩德勤部1.1万余人,其中俘虏3800余名。这一战堪称经典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之战,使粟裕在新四军军中声威大震,在此一战奠定了粟裕在新四军的威望。
黄桥之战可以说是粟裕的成名之战,也奠定了新四军将领只要接到粟裕下达的命令,都会竭尽全力执行,因为按照粟裕的打法就一定能胜利。
由于黄桥之战打的是国民党,1940年,还是国共合作共同抗日的时候,我党的对外宣传几乎不予报道,以避免给国共共同抗日带来不利影响。
所以,粟裕所指挥新四军取得胜利的战果,除了中央军委和八路军师级以上高级指挥员知道,对外很少有人知道。
粟裕指挥的能力,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只能在新四军内部传达,造成了新四军和山东军区合并到一起,整编后的原山东军区的纵队司令员,对粟裕下达的命令起初是有少有抵触情绪的,这一点是不容否认的。
主要表现在山东军区没有去东北留下来的高级指挥员,大部分来自于红四方面军,这一方面比如许世友、王建安等人。粟裕红军时期隶属于红一方面军,在红军长征前,许世友和王建安已经是红军的军长,粟裕那时候还是红一方面军师一级的参谋长,参谋长的级别介于副师长和旅长之间,粟裕的级别要比他们低整整一级。
再是由于许世友他们也是久经沙场的战将,再加上并不了解粟裕在新四军中的表现,因此,心里总有些不服气,对粟裕的有些命令,不能做到立即坚决执行,甚至还了有一定的抵触情绪。
电视剧“红日”相信大家都看过,电视剧里就有这样的描述,这些纵队司令员们,他们接到粟裕的命令,总要强调各种理由,说出自己的道理,来抵触粟裕的命令,不想执行。
每当这个时候,陈毅就会站出来,给粟裕坐镇,上来就是那句口头禅:“格老子的,你听好,粟裕的话就是我的话,要坚决执行就是。”
这些人一听到陈毅的训斥,表示坚决完成任务。
陈毅对他们来说,陈毅的资格老,甚至还有一段时间在党内的地位还超过毛泽东,资历摆在那里,任谁不服都不行,而且陈毅还担任过新四军军长。无论是资历,还是在部队中的军级,威望,都比他们要高,不听陈毅的话,那不仅仅是态度问题,更是党性问题。所以说“陈不离粟,粟不离陈”也是有道理的。如果没有陈毅的坐镇,粟裕指挥山东军区合并过来的几个纵队还是有一定的难处,这一点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事情,应该以真实的面貌出现,这才是真正地做到正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