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童年的伤,往往需要一辈子来自愈!

孩子心理问题的背后,往往存在着一个“生病的家庭”,心理学家认为,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是造成孩子心理问题的最大诱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经常在孩子面前诉苦

“我们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

“要不是因为你,我早就…”这些话常被父母挂在嘴边。

父母时常把孩子当“垃圾桶”,然后无限扩大自己的情绪,却从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但事实上,孩子听到这些话,心里并没有多感动。

反而会有深深的负罪感,会觉得“父母过得不好,都是自己造成的,如果不优秀就对不起父母”。

父母的付出感,会让孩子对自己陷入深深的怀疑,从而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总喜欢攀比、贬低孩子。

现实生活中的“经典语录”:

1、你怎么那么笨,真是生错你了;

2、你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看看你,你是有多笨;

3、别人都考上了211,怎么你才考上了二本?以后别指望父母帮你。

无数家长,都喜欢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来攀比。他们一致认为,别人家的孩子好,而自己家的孩子不好。

带着这样的观念去培养孩子,只会让孩子自卑。

孩子需要有一股支撑自己的力量。

而这股力量,就是来自父母的认可。

父母只看到别人家孩子的优秀,但是忽略了别人家父母的付出,每一个优秀孩子的背后,站着的一定同样是优秀的父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责骂,而不会鼓励。

有一个说法,棍棒下出孝子。意思是,父母要严厉管教孩子,孩子才会听父母的话,孝顺父母。

这种做法,未必适合所有的家庭。小部分的父母,可以通过打骂的方式,教育出不错的孩子。而大部分的父母,只会通过打骂的方式,教育出自卑懦弱的孩子。

父母经常责骂,而缺乏鼓励,孩子内心会被扭曲,人格也会被“弱”化。

教育孩子,就必须“适度”,

会建立规则,会有鼓励。

才会塑造孩子坚强、勇敢、自信的人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高要求父母

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成绩要求很高,要求孩子要考到班级前几名。如果跌出班级前列,就会严厉批评,甚至限制孩子的其他活动。

如果孩子刚好也是高要求的,当她发现努力后仍无法达到父母的要求,就容易出现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

“都是因为我不好,因为我不够努力。”

“我怎么这么笨,一直考不好,我辜负了老师,辜负父母的期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五、过分控制,孩子失去主见

父母认为,这样做是对的。

孩子认为,这样做是错的。

孩子不听话,父母大发雷霆,直接骂一顿,使孩子认同父母的观点。

这就是典型的“权威”式父母。

孩子有什么主见、观点,就让孩子大胆说出来,给予他们一定的思想空间和自由。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真正具备完整人格的孩子。

控制,只会让孩子失去自我,更加没有了自信。

长大后遇到问题也会退缩,没有主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六、过度溺爱

家人包办一切,只要孩子想到的,都尽可能满足。

溺爱型父母一个致命的问题:容易养出“白眼狼”。

孩子会觉得,父母给予的所有都是应该的,理所当然。

如果有一天父母发现孩子成绩变差,开始给他们定规矩,要求他们努力学习时,孩子很容易反抗。

“你不是应该无条件爱我吗?怎么还要求我这么多?”

“我也想成绩好,但我压根儿没这个能力,你又不帮我。”

当他们发现成绩无法向父母索要时,容易陷入因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自我怀疑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