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这是一例罕见的病例,不仅需要根据书本知识和经验进行鉴别诊断,还需要结合多种影像学检查手段明确诊断

撰文:小可真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泵血功能的突然丧失,是心脏性猝死的直接原因。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有器质性心脏病的患者。心脏性猝死中约80%由冠心病及其并发症引起,这些冠心病患者中约75%有心肌梗死病史。

而各种心肌病引起的心脏性猝死占5%~15%,是年轻患者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如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1]。此外还有离子通道病及心脏瓣膜病等。

本例患者较为年轻,其心脏骤停原因却难倒了医生[2]......

场景一:学校

小李是一名18岁的大一新生,从小身体不好,父母因此从来不逼迫他学习,更不敢让他进行任何体力活动。即便这样,他仍是面色晦暗,骨瘦如柴,弱不禁风,三天病两天倒,复读了一年才勉强考上本地的一所大学。

因为体格太差,学校领导经过讨论决定免除小李的户外军训课程。毕竟成年了,同学时不时拿他瘦小的身体打趣让小李很是失落,他决定要证明自己的能力。

周末上午,同宿舍的同学打算去打篮球了,小李叫住他们要一起去,大家眼神中充满了质疑,但并没有拒绝。小李没打过篮球,但他特别喜欢看NBA,对里边的球星如数家珍。这次终于能摸到篮球了,他还着实激动了一把。

到了篮球场上,小李接过球拍了两下感觉还行,于是准备学习视频里球星的样子来个三步上篮,可当他腾空落地后却突然晕倒了,意识丧失,双眼上翻,四肢抽搐。同学们吓坏了,当时场上恰好有个医学院的学长,看到此情景,赶紧冲过去进行心肺复苏。

很快,校医院的大夫带着除颤仪赶过来,心电监护显示心室颤动,随即进行了电除颤,心电图转复窦律。这时救护车也到了,小李被送到就近的医院。

场景二:就近的医院

到了医院,小李虽然血流动力学稳定了,但自主意识仍差一些,于是医生进行了气管插管。此时小李的心率为125次/分,血压为105/60mmHg,除可闻及肺底湿啰音外,其余体格检查未发现异常。

从家属描述的信息中了解到,小李既往患有Alport综合征,但没有家族心脏骤停史。心脏骤停发生在一个年轻人身上,让医生们煞是头疼,目前关于心脏骤停病因的初步假设是Alport综合征导致的电解质失衡。

由于缺乏既往病史或家族病史,且基线和连续心电图(ECG)监测无可疑,因此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征的可能性较小。进一步的鉴别诊断包括心肌病,如肥厚性心肌病或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先前未确诊的先天性心脏病或心肌炎也被考虑在内。非心脏鉴别诊断包括肺栓塞和主动脉夹层。

正当医生们愁眉不展之时,化验和检查结果陆续回报了,显示代谢性酸中毒(pH 7.10)和高钾血症(6.4 mmol/L),无明显缺氧。心电图上有典型的高钾血症特征:T波尖峰和非特异性QRS间期延长(图1)。NT-proBNP 2857ng/L,高敏肌钙蛋白T 29.1pg/mL;两者均被解释为心肺复苏和慢性肾脏疾病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1 入院心电图

小李随后被送至影像科排除肺栓塞。但在注射造影剂之前,他又发生了两次心室颤动,经过几次电除颤转复窦律,为预防再次发作心室颤动,小李被转至ICU,接受胺碘酮治疗。

此后的检查中,头颅CT未见明显异常,胸腹CT排除了气胸和气腹。床旁超声心动图未显示右心室负荷增加的迹象,左心室功能轻度降低,无局部壁运动异常。

接下来经过抗感染、抗心律失常及血液透析等治疗后病情稳定,考虑为进一步明确病因,进而采用更有效的治疗方案,小李被转至市里最大的三甲医院。

场景三:三甲医院

主治医生为小李重新安排了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室和右心室大小正常,左心室收缩功能轻度降低,右心室收缩功能正常,左心室轻度肥大,无明显瓣膜疾病。但右冠状动脉近段在胸骨旁长轴和短轴视图中显得尤为突出(图2)。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2 超声心动图(箭头处为右冠近段)

这一发现让医生对小李的冠状动脉产生了兴趣,随后进行了冠状动脉CTA检查(图3)。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图3 冠状动脉CTA

结合上述临床资料,小李的诊断究竟会是什么呢?聪明的你知道答案吗?

参考文献:

[1]张澍等.内科学:心血管内科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2016.

[2]Haney AC,et al.2 Rare Syndromes in 1 Patient:Determining the Cause of Sudden Cardiac Arrest.JACC:Case Reports,2024.

[3]林果为等.实用内科学(第15版)(下).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2017.

[4]安琪等.先天性心脏病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十二):先天性冠状动脉异常.中国胸心血管外科临床杂志,2020.

责任编辑:叶子

*"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