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上午11时许,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科创职院)内的智能工程技术实训中心里,青年教师卢俊威、谢辉铉工位上的计时器,像往常一样准时响起。“赛场上一个模块的比赛时长就是4小时,所以平时的训练时间也严格参照比赛来设定,比完赛回来还没想起来关掉。”他们说,小小的计时器也刚跟随他们从法国里昂返回松江。在为期4天的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上,它见证了他们拿下工业4.0项目金牌和“阿尔伯特﹒维达大奖”的全过程。
“阿尔伯特﹒维达大奖”是以“世界技能之父”弗朗西斯科·阿尔伯特·维达命名的重磅奖项,用于奖励每一届大赛中获得所有参赛项目最高分的选手,被誉为“世赛皇冠上的明珠”,堪称“世界技能的巅峰”“世界技能领域的‘诺贝尔奖’” “金牌中的金牌”。卢俊威、谢辉铉此行获此殊荣,不仅直接冲击工业4.0项目最高峰,也成为继宋彪之后,我国第二次占领“世界技能的巅峰”的荣耀型技能选手。一时间,位于松江区人民北路925号的这所“五个新城”首家市、区共管新型全日制公办高等职业院校,再次站到了职业教育舞台正中央。
赛场内,一束光也关乎比赛成败胜负
世界技能大赛每两年举办一次,是世界技能组织成员展示交流职业技能的平台,被誉为“世界技能奥林匹克”。工业4.0项目是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的双人赛项之一,“00后”卢俊威和谢辉铉代表中国首次出战,便在赛场上一举拿下项目金牌和全场唯一的“阿尔伯特﹒维达大奖”。
工业4.0被视为“第四次工业革命”。而世界技能大赛中的工业4.0项目正是契合工业4.0发展,系统呈现了“黑灯工厂”智能化改造情景,要求选手对工业自动化、工业网络、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物联网、数字孪生等都要有所了解,并能熟练运用。
回顾此次出征里昂,谢辉铉用一束光的小插曲阐明了赛项的错综复杂和高标准要求。比赛共计4天,分别考察选手在智能产线设计仿真、机器学习、智能传感器和增强现实应用、云计算处理等模块的灵活运用和组合能力。各模块相互关联,每日考核限时4小时。比赛头两天,天气阴沉,并无太阳,但到了第三、第四天,偏偏有太阳光线照进工位。“赛场上,第一反应肯定很着急的,因为这将对模块检测的效果造成影响。但冷静下来一分析,太阳是移动的,等到后半程检测时,光线将移出工位。”谢辉铉说。
赛场外,一条线就是一座个性化工厂
科创职院教师、工业4.0项目国家队教练祝林曾在沪上高科技企业深耕了多年。在他看来,赛场上,工业4.0项目诠释了“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期待;赛场外,一条自动化产线就是一座个性化智能工厂。而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培养的就是能够灵活操控产线的技能型人才。“产线只有一条,但依靠数字孪生技术、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算法,可以为工厂搭建多种生产场景,实现多种产品分布式产线的智能化生产。”祝林说。
松江,作为长三角G60科创走廊策源地,聚集了大量的工业互联网、机械自动化、智能化现代化高科技企业,是工业4.0实践发展前沿地带。上海科创职业技术学院,便是在科创松江快速发展浪尖时代应运而生的一所新型高职院校。
该校党委副书记、院长李闽洲介绍,学校自2022年诞生起,就以服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服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为使命,围绕上海“五个中心”建设、上海“五个新城”建设、上海产业地图定位培养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并结合区域经济转型、产业升级发展需要,设立了智能制造、智能汽车、智能建造、智慧服务等四大专业群。目前,学校拥有世界技能大赛中国集训基地1个、世界技能大赛上海选手培养基地5个,上海市职业教育开放实训中心3个,区级实训中心2个。
登顶后,深谋谋实服务区域长远大计
溯源可见,科创职院在创办之初,就将融入区域发展、服务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发展视为己任。而在随后近2年内,它也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跑出了奋进新时代的“职教加速度”。
“瞄准区域发展方向,专业设置与产业链对接,课程标准与生产标准对接,在为学生提供贴近实际工作场景学习体验的同时,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李闽洲介绍,仅去年一年,科创职院就与区域内20多家企业达成了产学研训合作,并建立了产业学院,校企合作“规模化效应”初步凸显。就在从法国里昂返回松江当天下午,学院又与区内优质企业格斯航天签订了《校企合作联合育人框架协议书》。后续,双方将联合打造航天装备制造定制班,精准定向培养相关领域专业人才。
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培养的关键在教育。从世界技能大赛的舞台上闪耀回归,卢俊威、谢辉铉也将全身心投入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两位青年教师告诉记者,这几日,走在校园里,身后多了不少“粉丝”。每每被问及如何练就一身复合型技能,他们总是笑着说:“精益求精。”此外,还不忘加上一句:“大国工匠看青年,长路漫漫亦灿灿。”
文字:王梅
供图:王梅 受访者
编辑:桂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