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成都9月23日电 题:从“会种田”到“慧种田” 智慧农业科技助力“天府粮仓”建设

新华社记者唐文豪

22日,在成都市新都区军屯镇天星村2024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四川省庆丰收主场活动现场,两台无人收割机有条不紊地在稻田里作业,依托北斗导航系统,它们的作业行走精度始终保持在2.5厘米内。这里的智慧无人农场自建成以来,专业合作社和种粮大户们尝到了智慧农业的“甜头”。

依托北斗卫星导航、5G等技术,智慧无人农场核心区3000亩耕地已经实现耕、种、管、收关键环节全无人作业,农田环境全天候实时监测。

在新都区昌平农机作业专业合作社,各式农机整齐停放着,一些农机挂着摄像头,驾驶舱内架着一台控制面板。

“这就是无人农机。”负责人陈道松介绍说,“我有七八台农机都做了智慧化改造。比如无人拖拉机、插秧机、收割机等,非常好用。”他算了一笔账,以无人插秧机为例,以前需要一个人开,另一个人放秧盘,现在仅需要一个人就行。

“它规划的线路比我们经验老到的农机手还合理。”陈道松乐呵呵地说,“省人工、省油、省时,综合算下来一天能节约300多元。”

新都区农业农村局乡村振兴总规划师孟桂林介绍,定制5G网络实时传输农机画面,再通过AI识别、分析、计算,无人农机可以自如地在田里作业。经专家测算,与人工驾驶相比,无人农机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2%,相当于在核心区新增了60亩耕地。

据介绍,今年新都区智慧无人农场核心区水稻测产亩产达到730公斤,同比增产50公斤。

耕种成本降低,生态效益也不断显现。依托精准的气象监测和农业“四情”监控,智慧无人农场实现了智能管控,精准种植。

在位于天星村的四川流航农业有限公司,一块2米多高的屏幕上,11个窗口界面不断更新着大田的各项“身体状况”,这是智慧无人农场的“大脑”——“智慧农场云平台”。300多个传感器分布在核心区稻田、提灌站等各处,实时采集土壤湿度、温度、光照强度等数据,进行精准施药施肥,可以显著节约农药、化肥投入。

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才能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打造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积蓄动能。孟桂林表示,未来智慧无人农场还将实现产销对接、农商直供等新业态,缩短农产品流通环节,让种植户和消费者都能受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