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的军机处是一个独特而重要的决策机构,扮演着政治代表的角色。它由军机大臣和军机章京组成,分为大军机和小军机。大军机负责决策,而小军机则处理文书事务,尤其是草拟谕旨。这一机构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雍正时期,当时它主要负责处理西北战事,但在乾隆朝经历了一系列变革,逐渐演变成一个固定的中枢机构。
在清代初期,军机处的大军机和小军机分别由汉、满两班组成,且并未与内阁分开。雍正时期,虽然军机处已经正式建立,但内阁大学士等人仍然在其中占主导地位。这导致了一段时间内,军机处与内阁权力重叠,形成了“雍正年年,大学士就是军机大臣,中书就是章京”的状况。直到乾隆朝,随着公文制度的改革,军机处逐渐正规化,从一个为了战争而设立的机构,转变成了一个固定的中枢机构。
在乾隆朝,随着决策方式的改变,军机处的地位逐渐上升。尽管在乾隆继位初期曾一度撤销,改设总理事务处,但随着战事需要,军机处再次设立,并承担更多的政务,包括一些原本不在其职责范围内的事务。议政范围也大幅增加,使其与内阁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夺权力的较量。
乾隆更是在这一时期让人铸造了专门的军机处印信,正式代表了皇帝的认可。军机处不仅接收了议政王大臣会议的全部事务,还开始扩大其处理其他政务的范畴,成为一个与内阁竞争权力的存在。在这个过程中,军机处从一个临时机构演变成了皇帝的私人秘书团队,最终取得了胜利。
尽管军机处在乾隆朝风光无限,成为中枢机构的主导力量,但随着大清朝的日落,它也走向了终结。在宣统二年九月,各省代表在资政院会议上提出颁布宪法、设立责任内阁的要求。次年五月,清政府终于实行了责任内阁制,裁撤了军机处,设立了新的内阁。这标志着军机处消失在历史舞台,也宣告着清朝的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