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9月7-9日,202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在合肥召开。2024年9月9日上午,由合肥市引江济淮投资有限公司、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承办的学术报告会“运河城市,特色发展”邀请了来自学界、企业界、规划届的嘉宾共聚一堂,直面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新格局,围绕运河的保护与开发展开了深入交流与讨论。

本文字数:5694字

阅读时间:18分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本次对话由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沈清基教授主持,邀请了安徽省住建厅原一级巡视员、安徽省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高冰松教授和全国工程勘测设计大师、同济大学周俭教授作为特邀嘉宾。浙江省政府特邀研究员、杭州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张建庭,学会监事、山地城乡规划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赵万民,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世界遗产与名城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华芳,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执行院长黄杰,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二分院院长曹菲等嘉宾进行分享与交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主持人:沈清基

学会城市生态规划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规学院教授

沈清基教授在报告开场时指出,一部运河历史既是运河两岸城市发展史,也是人类演进的发展史,所以运河不仅仅是水利工程的载体,同时也是重要的经济动脉和生态廊道,对增强整个运河沿线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作用。高质量编制运河城市规划、讲好运河故事不仅对发挥国家重大水利工程的综合价值具有重要意义,更对运河沿线地区实现特色发展及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主旨报告

曹 菲

运河城市,百里画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风景园林二分院院长、高工

“百里画廊”是引江济淮工程中穿越合肥城区段,长52公里,从江淮运河派河口至肥西县高店镇,是城乡关系最为紧密、资源要素最集中、风貌特色最鲜明的一段。

曹菲院长介绍了目前合肥市为建设“共兴、共生、共融、共美“的新运河城市所开展的六项工作:一是建立了”全体系、全要素、全场景“的顶层规划体系,由专项规划设计逐步推进实施;二是以河谋划,坚持“组团式、创新型、生态范”布局理念,加快形成“一廊、四区、多点”的国土空间布局结构;三是沿河保护,结合《安徽省引江济淮工程管理和保护条例》等要求,在引江济淮工程保护区外划定控制区、协调区;四是依河定策,南部生态严控、北部大开大合,实现总量锁定和结构优化,促进全域土地高质量利用;五是连河增绿,最大化发挥江淮运河百里画廊的生态效益,提升生态功能层级,构建”一干十支”的大生态格局;六是绘河成画,点上点靓、线上贯通、面上提升,打造世界级风景廊道。

最后,曹菲院长介绍了运河沿线的先行启动项目,以及结合项目落实在管理权责和可持续建设运营机制方面的探索,并向与会专家和嘉宾提出了若干在发展中遇到的核心问题,希望通过这次会议能够获得答疑解惑。

张建庭

全力建设杭州运河国家文化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省政府特约研究员、中国京杭大运河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杭州市原副市长

大运河杭州段是中国大运河东西、南北两条贯通漕运体系中的关键段落,也是沟通陆海丝绸之路的交通水运枢纽,它塑造了独特地域的风俗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成为助力杭州兴盛发展的“母亲河”。

张建庭先生从从习近平同志在担任浙江省委书记时,杭州市提出的”还河于民、运河申遗、打造世界级文旅产品“三大目标出发,对杭州大运河的保护与建设工作进行阐述:在还河于民方面,积极实施运河综保工程,包括征迁农户、搬迁企业、完善基础设施、保护三大历史街区、提升沿河绿地及游步道等工作,使大运河成为市民的公共文化休闲长廊;二是运河申遗方面,秉持“早决策、早规划、早行动”理念,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迁移船厂、实施老建筑改造,植入博物馆、非遗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在项目中“保重点、攻难点、抓亮点”,最终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三是打造世界级文旅产品方面,成立运河沿线城市旅游推广联盟,精心打造历史文化街区,同时立足运河景区的存量和增量,妥善利用工业遗存,实施城市有机更新,大力发展运河旅游。

最后,张建庭先生介绍了在后亚运会时代,杭州京杭大运河在原来三大目标基础上,继续高质量建设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在努力实现更高层次保护传承利用杭州样本目标方面所做的多种努力。

赵万民

三峡水域人居的科学性与生态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学会监事、山地城乡规划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大学建

筑城规学院教授

我国的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也是最大的人居环境建设工程。三峡工程形成了在三峡地区5.6万平方公里水陆域面积上近1400万人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的一次大调整、大平衡和大建设。

赵万民教授从三峡人居建设的空间与形态、三峡人居建设的科学性与生态性以及实践案例出发,对三峡库区的人居环境建设、城市建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三峡城镇迁建所面对的问题非常复杂,包括生态环境的变迁、人口的迁移和再安置、聚居的稳定和安全、人地矛盾、时空范围的局限等。为保证三峡库区人居环境的科学性与生态性,提出以长江为主轴 的“鱼骨状发展”模式,城市和城镇向库区腹地发展,留出沿江的生态保护空间。赵万民教授以万州为例,基于山地人居环境的科学思想,提出了“现代都市、大开大合;生态城市、山水融贯;组团城市、多心发展;滨水岸线、市民共享”发展理念,得到广泛认可,在山地人居环境建设中起到了重要引导作用。万州实践形成了从规划实践调查中总结和提炼理论及模型,在规划建设实践中运用这些理论和模型的良性循环。

华 芳

中国大运河浙江段保护传承与利用的管理与实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浙江省文物保护利用协会世界遗产与名城专委会副主

任委员兼秘书长、教授级高工

中国大运河的保护与建设,从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到引领城市可持续发展,到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内涵与外延都在不断拓展,在此背景下,华芳教授从中国大运河浙江段的管理与经验出发介绍了大运河浙江段在立法保障、规划编制和工程实施方面遇到的问题和所采取的措施。

一是从世界遗产的角度,浙江省出台了“一条例、一规划”。通过立法提升运河遗产保护意识和理念、协同各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完善公众参与的保护机制;通过率先并及时启动省级世界遗产保护管理规划,进一步明确全省大运河遗产分段分类分级保护要求、保护区划以及保障措施。

二是从国土空间规划角度,通过不同的运河网络体系,用不同的国土空间的思维来考虑把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城市的发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深化细化保护区划的管控层次,衔接城乡规划管控内容,以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来引领城市高质量发展。

三是从实施工程角度,以隋唐运河水工明珠嘉兴海宁市长安古镇、浙东运河红色明珠杭州萧山区衙前名镇为例,以具体的项目节点介绍了协调运河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工程举措。

最后,华芳教授针对引江济淮工程沿线的保护与开发,提出了适时开展条例评估、细化管控规则、构建负面清单等建议。

黄 杰

以“两河理念”高质量推动运河城市文化带建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扬州大学中国大运河研究院院长、研究员

2020年11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扬州视察时指出,千百年来,运河滋养两岸城市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黄杰院长将其总结为“两河理念”, “两河理念”体现了“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宗旨,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是挖掘和展示运河之美,推动运河城市文化带高质量建设的根本性指导方针,并将成为下阶段挖掘运河文化,展示推动运河城市文化带高质量建设的最终落脚点。

在以“两河理念”推动运河城市文化带高质量建设的思路方面,黄杰院长提出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中要贯彻“保护第一、重视发展”的策略。在保护方式上从重保护,轻利用,向保护与利用并重转变,坚持“发展相容”的原则,在有效保护其真实性、完整性的前提下,按照适度、合理、可持续的要求,充分发挥其文化传播、水利航运、旅游休憩等功能,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无疑是实施以上策略的重要的实践探索。同时,重视发挥立法和规划的引领作用,明确运河沿岸社会公众的主体责任,注重发挥当地居民在本土特色运河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尊重和保障当地居民的切身利益,真正以提升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为最终依归。

特邀嘉宾点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高冰松

安徽省住建厅原一级巡视员、安徽省城市规划学会副理事长

高冰松副理事长结合京杭大运河沿线的城市保护规划的评审工作,指出老运河的活化利用和发展经验对我们新运河的运河城市建设有很多借鉴意义,尤其是在运营角度,历史文化资源变资产对运河价值的保护传承利用是非常关键的,在规划工作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做好资源的梳理,评估其转变为资产的可行性二是做好资产整备,将适宜的资产纳入运营对象三是资产运营,关注现金流与资产包,尤其是需要将资产的空间价值供给作为规划的核心内容,最后要与资产所有方联合,共同关注资产证券化的契机和路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周 俭

全国工程勘测设计大师、同济大学教授

周俭教授围绕“运河+城市”及如何实现城河融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一是注重城乡格局的构建提升运河沿线人居环境二是发挥合肥科技创新的优势,提升既有产业,落位新兴产业,将运河打造为科创产业带;三是在运河与支流交汇处打造休闲旅游空间,深化运河腹地建设。从而将运河从城市“背面”做成城市的“亮面”,同时考虑历史文化的价值积累,打造未来的文化遗产。最后强调法规制度建设的重要性,建议制定负面清单、细化管理条例,构建好未来运河建设的框架。

启示与借鉴

针对合肥 “百里画廊“的打造,与会专家们借鉴各地经验,在区域协同、建设管控、开发建设、文旅策划、生态保护、政策制度等方面给予前瞻性、战略性的建议:

一是发挥运河沿线区域协调、功能联动作用。借鉴杭州滨江地区多功能节点联动经验,以运河为骨架,聚焦合肥市经开区、高新区、运河新城、紫云湖片区等大区域联动发展,打造合肥向西南迈进的功能轴带和展示运河城市风貌的魅力窗口。百里画廊沿线通过强化城市轴线,生态、交通轴带,由江淮运河向两岸腹地延伸,由“线”成“网”,共同优化、拓展运河沿线发展的腹地空间,促进江淮运河沿线地区的价值增长,加速合肥西部城乡融合发展。

二是发挥运河沿线管控区的保护管理作用。适时开展《管理和保护条例》的实施评估,在条例基本原则框架下对管控细则进行细化,构建负面清单,划清底线,明晰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构建可持续保护和发展格局体系。借鉴中国大运河浙江段的保护管理经验、扬州《“七河八岛”地区空间管制规划》提出的“四控一禁”(控制生态廊道宽度、控制建设高度、控制开发强度、控制污染物排放、禁止新增违章建设)的管理规范,进一步协调运河沿线地区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在确保工程运行安全、稳定、可持续的前提下,构建运河沿线总量控制、结构优化的土地高质量开发利用格局。

三是发挥运河沿线土地开发的驱动作用。学习上海黄浦江沿线、杭州运河沿线空间开发利用经验,将重要的科创展示、文化创新、金融服务等项目资源向运河沿线汇聚,积极打造运河沿线的开放高地和重要的战略增长极,推动沿线经开区、高新区、运河新城等自身能级的提升,不断促进更大区域的产业协作、交通互联、生态协同、文化共融,增强运河沿线产业功能集聚度和显示度。借鉴南京城市滨江区域建设经验,统筹运河沿线已建和待开发区域的功能布局,以带串点、以点带面地推动运河城市更新,细致谋划新区建设,补足合肥西南方向发展短板,优化完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提高合肥城市发展能级,强化核心枢纽位置,带动合肥都市圈高质量均衡发展。

四是发挥运河文旅的牵引带动效益。借鉴扬州“运河城市文化带”的文化保护传承经验,从人本出发,坚持“发展相容”的原则,通过活态化的遗产保护,保障和实现运河沿线居民和运河文化具有特殊联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挖掘运河承载的深厚文化价值和精神内涵,打造一系列历史文化标识,创造未来的文化遗产。学习杭州“运河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旅融合发展经验,加强文化与旅游、科创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大力发展以运河IP为载体的科技创新、生态水利、乡村振兴、生活休闲系列文旅项目,谋划各具特色的文旅线路,开展全季全时节庆活动,以文促旅、以旅彰文、艺文营造、以文塑城,逐步构建有合肥特色的“千年运河” 文化旅游品牌体系。

五是发挥运河生态与安全的基本保障作用。借鉴扬州大运河“三线一单“制度——确立生态保护红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质量底线,制定产业和人类活动负面清单,严格划定蓝绿空间,加强运河沿线生态修复、进行水质提升,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助力合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城市。借鉴武汉长江大保护战略做法,将运河的水安全、防洪安全摆在首要位置,统筹防洪、景观、文化建设,重点完善防洪保护圈和堤防体系,形成更安全的城市防洪生命线。

六是发挥运河建设对城市品质的提升作用。学习杭州京杭大运河沿线城市名片展示带打造经验,深化运河文化的挖掘与保护,充分利用好世界级水利工程资源,完善运河沿线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新建、改建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使运河沿线成为合肥的重要展示带。结合运河沿线生态网络的打造,强化绿色发展空间,营造全民共享的文化广场、城市阳台、亲水驿站等高品质活动场所,容纳市民的运动、休闲、观景、亲水等活动,构建合肥西南翼的高质量滨水公共开放空间。

七是发挥先行启动区建设的样板作用。聚焦蜀山区段、蜀山水利枢纽、巢湖入河口等运河具有鲜明特色的区域,以“文旅+”赋能发展模式,围绕科文旅、农文旅、商文旅等重点领域发力,加强产业产品策划、招商策划、开发运营策划等内容,打造文旅示范枢纽,树立全国标杆。以先行启动区为试点,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市场化运作,以运营前置思路探索运营组织架构,建议以市级平台公司为主体,引入专业服务运营商,协调运河沿线多产权主体、行政主体以及管理部门,围绕土地开发、产业投资、旅游发展、港口码头运营等多元业态,采用从顶层推动的运管投建一体化的开发方式,实现启动区的可持续运营。

八是发挥政策和规划的保障与引领作用。学习借鉴国外运河保护的“遗产廊道”的概念,通过争取政府相关政策,划定运河沿线一定区域交由统一建管主体,进行保护、建设、开发与运营,充分发挥运河的文化传播、水利航运、旅游休憩等功能,推动综合保护、建设管理有机结合。在政策保障基础上,加强顶层设计,发挥规划统筹协调作用。通过顶层规划引领,专项设计分步推进,深入谋划工程沿线地区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格局,调适保护与发展关系,调配国土空间资源,多方位、多层次指导运河沿线的保护、建设与开发。

供稿单位:合肥市引江济淮投资有限公司, 合肥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本文根据现场报告整理,已经专家审核。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俞孔坚:生态文明理念下的新桃源憧憬与实践——基于自然的中国模式 | 规划年会大会报告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对话城市文化:文化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 规划年会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学术研讨会十四:港城关系再思考 | 规划年会

点击图片阅读全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