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夏天,勃列日涅夫少将离开红军,出任乌克兰扎波罗热州委第一书记,主持战后重建工作。然而上班第一天,他就特别绝望。

现代社会,电力是先行官。扎波罗热的电力,全靠第聂伯河水电站。勃列日涅夫去看了一圈后,整个人都焉了。第聂伯河水电站曾是世界上最大和最先进的水电站之一,是苏联一五计划中最著名的项目,是乌克兰和整个苏联的骄傲。而现在,水电站和周围的企业已成为一片瓦砾。“砖块和钢铁的缝隙里长出了青草。野狗的狂吠声从很远之外就能听见。周遭除了废墟一无所有。烧焦的树枝上挂着乌鸦的窝巢。”根据一个政府委员会的报告,此时的扎波罗热市没有电力供应,没有自来水,超过1000栋公寓楼、74所学校、5家电影院、2所大学和239家店铺被彻底摧毁。

面对一片废墟,勃列日涅夫该怎么办呢?大家好,我是新人劳模up主墨家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是“二毛和苏联爸爸”的最后一集。乌克兰在二战后,终于过上了舒心日子,因为接下来上台的两个最高领导人,老家都在乌克兰,发迹也在乌克兰,以至于上台后各种宠爱乌克兰,而这种无底线的宠爱,却给苏联解体埋下祸根。大家可能不知道,正是乌克兰最后捅出的两刀,把苏联送上路。

下面,正片开始。

二战后的乌克兰,一片凋敝,它失去了880万人口,约1000万人流离失所,约700座城镇和2.8万个村庄变成废墟。超过80%的工农业设备被彻底摧毁。战前,乌克兰工业规模和英国差不多,战后产量只有战前水平的四分之一,农业产量才战前的40%。某些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几乎要从零开始。

这么比起来,勃列日涅夫面对的,还不算是地狱级难度。因为德军战败的时候,本想彻底炸毁第聂伯河水电站,所幸被及时赶到的苏军侦察兵剪断了用来引爆炸药的线路。所以这个水电站只要补好大坝的大豁口,换上新的发电机组,就能恢复工作了。

但是,屋漏偏逢连夜雨,乌克兰在1946年又遭遇了一轮饥荒。1945年11月的时候,乌克兰已经悲惨到数万顷的谷物和玉米烂在地里无法收割,既缺人力,又缺机器。到了第二年为了补救,只好加强春播,可是依然缺少机器、马匹、耕牛和人力,播种时只能用奶牛,而这又影响了牛奶的产量。再加上这年夏天整个乌克兰遭遇大旱灾,饥荒在所难免,偏偏受灾最严重的就是扎波罗热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想要搞好农业,就必须恢复农机生产;而要让机械厂开工,必须有电和钢铁。勋宗也是拼了,他以创纪录的时间完成了任务。1947年3月,水电站开始发电。同年9月,扎波罗热斯塔尔钢铁厂生产出第一批钢材。电有了,钢铁也有了,整个局面也就盘活了。而他的能干也吸引了斯大林的目光,1947年11月,慈父将勃列日涅夫提拔为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州委第一书记,这里是乌克兰工业的主引擎,他照样干的非常出色。到1950年,乌克兰工业总产值已经超过了战前水平。而勃列日涅夫从此平步青云,一点点升迁到了中央。

这段时间,乌克兰的老大是尼基塔·赫鲁晓夫。大家很难想象,因为偏执于种玉米而喜提“玉米大帝”绰号的赫鲁晓夫,此时居然是个农业问题专家,靠着农业上的成绩获得了斯大林的信任。他甚至敢和斯大林硬刚,斯大林坚持在乌克兰种春小麦,理由是春小麦既然能在贫瘠的乌拉尔丰收,那么也一定能在乌克兰肥沃的土地上丰收;而赫鲁晓夫坚持,春小麦不适合乌克兰,在乌克兰,特别是南方地区,春小麦不如冬小麦高产。其实懂农业的朋友肯定已经知道,他俩谁才是对的。

这一趟掰腕子,当然是斯大林赢了,乌克兰种了N多春小麦,而赫鲁晓夫也因此短暂失去了乌克兰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书记一职。不过当春小麦产量不尽如人意的时候,斯大林认错倒也干脆,让赫鲁晓夫官复原职了。看来,玉米大帝虽然不懂玉米,但他真的挺懂小麦。

1947年,乌克兰粮食大丰收,提前完成了国家的任务。乌克兰和全苏的食品供应情况开始好转,年底取消粮食定量供应卡;到1949年全苏粮食竞赛中,乌克兰战胜了其他所有加盟共和国。赫鲁晓夫的威望也蹭蹭蹭的提高了。在斯大林的安排下,赫鲁晓夫开始当农业专家,到处讲演乌克兰先进的农业经验,比如怎么饲养牲畜,怎么搞农作物浅耕耕作法,怎么种中国小米等等。赫鲁晓夫还试图将乌克兰的集体农场合并为农业城市,他建立了一个样板点,赶在1949年10月献给斯大林,作为他70岁的生日礼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记马屁太舒心了。我们前面几集讲过,斯大林比较嫌弃农民阶级,觉得他们保守、顽固、落后。现在赫鲁晓夫把农民“改造”成工人、市民,慈父能不“龙颜大悦”么。

1949年12月,赫鲁晓夫正在利沃夫组织和乌克兰民族主义匪帮的最后一战,突然接到斯大林的电话,你来当莫斯科市委书记吧。他到了莫斯科没几天,正好是斯大林七十岁生日庆典活动,斯大林让赫鲁晓夫坐在自己身边,而另一边是远道而来的教员同志。

等赫鲁晓夫上台后,开始大力优惠老家乌克兰。在苏联各个加盟共和国中,俄罗斯无疑是老大,用斯大林的话来说,是“苏联所有民族的领导力量”,但以前白俄罗斯和乌克兰地位差不多,斯大林老家格鲁吉亚地位超脱。而到了赫鲁晓夫时代,乌克兰终于压倒其他兄弟,喜提“二毛”的昵称。

赫鲁晓夫在任期间,苏联工业获得了惊人的发展,而乌克兰毫不例外,是工业投资最大的受益者之一,第聂伯河上又出现了三座新的水电站;一大批化工项目拔地而起,生产农业杀虫剂和大众消费品;乌克兰还深深地参与到苏联的核计划和太空计划中;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建成了欧洲最大的导弹工厂。

赫鲁晓夫也弥补了过去对乌克兰农民的歉疚,他大幅提高农业产品的收购价,其中粮食价格提高了7倍。这个政策对苏联财政造成的压力先不去说,但的确让农民过上了好日子,提高了集体农庄的生产效率。

他给乌克兰最大方的礼物,无疑就是克里米亚半岛。1954年2月,赫鲁晓夫大笔一挥,克里米亚从俄罗斯联邦管辖区转交给了乌克兰。当年官方宣传机构说,这是俄乌两个民族兄弟情谊的证明,现代键盘政治家说,这是赫鲁晓夫在感情用事。这里,up小声给玉米帝平个反,当年他这么做,感情因素只占一小部分,他真的有非常正当的理由,那就是扶贫!不是俄罗斯扶贫乌克兰,而是乌克兰扶贫克里米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3年,赫鲁晓夫去克里米亚视察时,被困难群众围了个团团转。二战的时候,这里打得天翻地覆,隔壁乌克兰早就恢复了,但克里米亚一直半死不活。它的主要经济是农业,而到了1950年,向国家上缴的粮食、烟草和葡萄数量分别只有1940年的五分之一、三分之一和二分之一。

克里米亚穷的关键原因在于地理。克里米亚半岛虽然归俄罗斯管辖,但它与俄罗斯之间被刻赤海峡隔开,直到普京时代才造了克里米亚大桥,50年代一切物资全靠船。但克里米亚的陆路交通,却是与乌克兰连在一起的。

赫鲁晓夫觉得,想要重建克里米亚,从经济效率看,乌克兰出手是最方便的,而且乌克兰的农业专家也知道,如何才能在干旱和干草原地区种出粮食。那次视察完了后,他就从克里米亚直奔基辅了。但站在乌克兰的角度,克里米亚归俄罗斯管,我去扶贫,岂不是被白嫖?打个比方,江苏省肯定不乐意去管安徽的贫困县,除非南京变徽京,对吧?赫鲁晓夫当然懂这个道理,他建议,干脆将克里米亚移交给乌克兰,俄罗斯、乌克兰对此都是乐意的。1954年2月,乌克兰、俄罗斯和全苏联的最高苏维埃签署移交协议,克里米亚就这样成了乌克兰的一部分。

移交后的效果是很明显的。从1953年到1956年,克里米亚发电量增长了近60%,葡萄酒产量增长了一倍,特别是1963年北克里米亚运河第一期工程完工,第聂伯河的水得以进入克里米亚,灌溉了超过6000平方千米的农业用地,从此克里米亚经济才真正得到好转。

所以说,赫鲁晓夫当时这个动作是正常的,只是处于经济角度考虑而进行的一次省级行政区划变更。而且,那时候谁会想得到,苏联就这么解体了呢?乌克兰居然还当了反骨崽,连黑海舰队基地塞瓦斯托波尔都要拆了。

但是,话说回来,乌克兰变心的根子,还真得追究到赫鲁晓夫身上。他做不到斯大林那样一言九鼎,很多决策需要依靠苏共中央委员会的投票来决定。由于俄罗斯没有独立的共产党组织,他的党务由苏共中央直接负责。这就导致,按照人口计算,乌克兰共产党成了全苏联最大的共产党组织,因此在苏共中央委员会中拥有最多的票数。每回投票,乌克兰总是无条件支持老领导赫鲁晓夫,那么赫鲁晓夫必然要回报乌克兰点什么。

总书记的回报,当然就是提拔啦。林林总总,乌克兰进入中央实权岗位的有好几十个人,其中很多是乌克兰族。这在苏联历史上还是头一回。其中也包括了赫鲁晓夫曾经的得意门生——在扎波罗热和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大放光彩的勃列日涅夫。当乌克兰人占据中央后,取得了对决策的巨大影响力,自然而然就会反射回乌克兰内部事务上,乌克兰开始从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甚至国家安全上获得越来越多的自主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里有个人物非常重要,赫鲁晓夫提拔的乌共中央第一书记、苏共中央政治局成员彼得罗·谢列斯特。他就是斯大林口中的“民族共产主义者”。谢列斯特出身于乌克兰东部哈尔基夫地区的一个农民家庭,20年代就入党了,怎么说也算个老党员,但他更像个双面人。与所有民族共产主义者们一样,谢列斯特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不是听从中央的命令,而是保卫乌克兰的利益。所以他开始主导一场新的乌克兰身份认同建构运动,首先就是把乌克兰官员一步步都换成当地人,从此几乎不再有来自俄罗斯或其他加盟共和国的干部流入。地方干部们之间形成一个利益链条。这套稳定、封闭、独立的体系,决定了后来乌克兰为什么会冲在苏联解体的最前线。

这样的人,在斯大林时代绝对要被清洗,但在穗宗和勋宗时代却安然无恙。赫鲁晓夫停止了党政机关的清洗,削弱中央集权,把经济权下放到各个加盟共和国。乌克兰抓住这个机会,建立了负责经济发展的地方委员会,直接掌握了90%的企业和全部农业设施。

在谢列斯特的主持下,克格勃的“清洗”功能几乎被阉割。许多被斯大林以“民族共产主义”罪名清洗掉的乌克兰前领导人都获得了平反。数以万计的乌克兰民族主义叛乱成员从古拉格中被释放出来,还活着的乌克兰天主教会主教和神父们也同样被放了出来。

至于刚刚回归的西乌克兰,谢列斯特干脆放着不管,这里成了全苏联“最不像苏联,最不想苏联,最痛恨苏联”的地方。这颗雷,迟早要爆炸。

按理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赫鲁晓夫下台后,谢列斯特也应该一起滚蛋,但勋宗却继续让他干下去。这就涉及到苏共的内斗。勃列日涅夫是一派,以克格勃前主席谢列平为首的青年干部集团是另一派。这时候,乌克兰地方集团的支持就变得十分重要,谁让人家票数多啊。而谢列斯特非常乐意向同样出生乌克兰的勃列日涅夫提供支持,以此来换取乌克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自治权。所以,直到勃列日涅夫彻底干倒谢列平后,才腾出手来解决谢列斯特,1972年把他被调去莫斯科,换上谢尔比茨基主政乌克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时候,“歇业”十多年的克格勃才终于被放出来,把谢列斯特任内跳得特别高的一些公知抓起来,但70年代克格勃的高压措施,似乎也高压不到哪里去,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就结束了,斩草不除根,反而刺激了乌克兰知识分子的逆反心理,蛰伏起来等待下一个机会。

这个机会,就是切尔诺贝利。

起初,乌克兰是哭着喊着求来这座核电站的。谢列斯特希望为乌克兰迅速发展的经济提供新的电力,到处鼓吹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将会多么美好。1977年并网发电时,一大批乌克兰知识分子都对乌克兰进入核能时代表示欢欣鼓舞,说,我们向现代化又进了一大步。

不过,等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爆炸后,乌克兰人再也不这么想了,虽然救灾是集中全苏人力物力的,但承受辐射辐射污染的还是乌克兰人和白俄罗斯人,这就让乌克兰共产党党内和社会各界对苏联非常不满,他们认为这是中央留下的烂摊子,现在却要我们付出代价。乌克兰的作家们第一个跳出来,在1986年6月的一次乌克兰作家协会会议上,许多10年前为核能时代欢呼的人开始改口,开始谴责切尔诺贝利是莫斯科用来控制乌克兰的工具。

这次会议,成了推翻多米诺骨牌的第一片。谢列斯特时代留下来的“民族共产主义者”们,终于撕掉了共产主义的面具,露出了“民族主义”的真面目。

渐渐的,乌克兰共产党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和新生的民族民主反对派合流。标志性事件就是克拉夫丘克出任乌克兰共产党第一书记,他来自仇恨苏联的西乌克兰,被称为“持主权立场的共产党人”。

这时候,神助攻戈地图又帮了个忙,把七十年代抓进去的反对派通通放了出来,很快,这帮人就开始利用乌克兰这种新的政治和社会气氛狂刷存在感。1988年,他们建立起乌克兰第一个大众文化组织——乌克兰语言保护协会。尽管苏联一直在推行乌克兰语教育,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发展,特别是大批乌克兰人从乡村迁入城市后,大家就都改说俄语了。除了西乌克兰的利沃夫以外,所有乌克兰主要城市的常用语言都是俄语。乌克兰语言协会希望逆转这一进程。不过,这个目标到现在都没能完成。

如果说文化组织无关紧要的话,那么政治组织“人民改革运动”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乌克兰政治的基调,该党派最早的成员基本来自西乌克兰,到1989年秋天开始蔓延到乌克兰全境,成员发展到30万,到1990年年底又翻了一倍多。他们,再加上那些所谓的“持主权立场的共产党人”,彻底把持了乌克兰最高苏维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91年的最后几个月,戈地图也不是没努力过,苏联本来还有机会再苟延残喘一阵子,却被乌克兰接连捅了关键的两刀。

第一刀:1991年7月。这年三月,苏联搞了一场全民公投,结果绝大多数老百姓都支持保留苏联,包括70%的乌克兰人。戈尔巴乔夫决定重启与各加盟共和国领导人的谈判,咱先不分家,苏联先改成更松散的邦联,给你们自由。他本已经说服了俄罗斯的叶利钦和哈萨克斯坦的纳扎尔巴耶夫,7月下旬达成协议。没想带,乌克兰拒绝签字。克拉夫丘克和他的代表团说,先由俄罗斯和其他共和国组成一个邦联,想要我们乌克兰加入,拿更好的条件来。

而消息传出后,最着急的不是戈地图,而是美国总统老布什。1991年8月初,他就在莫斯科和基辅间飞来飞去,竭尽全力促成乌克兰留在苏联。

在对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发表的演讲中,布什说,波罗的海三小国想独立?Ok!但乌克兰应该和其他加盟共和国结为一体,请你们放弃“自杀式的民族主义”,避免将自由与独立混为一谈。

乌克兰议员们听完,全懵逼了,您老是不是拿错台词了?

当然没有啦。布什这么说,是因为他不愿在世界舞台上失去一个对他来说灰常可靠的伙伴,那就是戈尔巴乔夫和他领导下的苏联。此外,苏联解体后可能出现的混乱局面,也让布什感到分外担忧,因为除了俄罗斯之外,乌克兰、白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都有核武器部署,到时候一个不小心,就是一场核大战啊。

然而局势变化的太快,连布什都反应不过来。819政变后,叶利钦利用中央的衰弱,全面接管权力,他迫使戈尔巴乔夫撤回将自己的亲信任命为军队、警察和安全部队首脑的命令,中止了苏联共产党的活动,这让戈尔巴乔夫别无选择,只能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的职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个大转折,使得叶利钦变成了苏联的实际控制者,而他本人就是个俄罗斯的民族主义者,这下子,乌克兰更不愿意留在苏联了,其他加盟共和国的人心也散了。

接下来,乌克兰捅出了第二刀。1991年8月24日,叶利钦接管中央的第二天,乌克兰最高苏维埃就独立问题举行了投票。结果出乎所有人意料:346名代表赞成独立,5人弃权,只有2人反对。

议会大厦外聚集的人群顿时陷入了狂喜:乌克兰终于独立了!先别急,还有最后一步——第二次全民公投。这次公投要决定,承认或推翻议会关于独立的投票结果。1991年12月1日,每个乌克兰人都可以决定苏联的命运了。

这次公投的结果,让所有人,支持或反对乌克兰独立的人,都感到难以置信:支持独立的选民超过90%。西乌克兰地区毫无疑问走在最前面:加利西亚有99%的投票者选择独立。最让人震惊的是,中部的文尼察州、南部的敖德萨州和东部的顿涅茨克州,独立支持率分别高达95%、85%和83%。对,你没看错,顿涅茨克州83%,俄族人占绝大多数。就连克里米亚,支持独立的选民也超过了半数:塞瓦斯托波尔有57%,整个半岛支持率也有54%。

我们不知道,二十年后,东乌人回想起这次投票,会不会后悔呢?

乌克兰这次公投,宣告苏联的临终抢救彻底失败。

1991年12月8日,叶利钦做了最后一次努力,他在白俄罗斯别洛韦日森林的一座狩猎屋里与克拉夫丘克会面,最后一次尝试说服克拉夫丘克,签署一份新的联盟条约。克拉夫丘克拒绝了,把包括克里米亚和东乌在内的公投结果甩在叶利钦脸上。叶利钦也彻底没辙了。

插一句,30年后,俄乌谈判还是在别洛韦日森林举行。

最后,叶利钦、克拉夫丘克和白俄罗斯的舒什克维奇,在别洛韦日森林创建了一个新的国际性政治体——独立国家联合体,简称独联体。中亚各共和国于12月21日加入独联体。苏联从此不复存在。

但是,叶利钦还是留了一道后门,就在乌克兰议会投票选择独立之后不久,叶利钦就让他的新闻秘书发了一份声明:如果乌克兰和其他加盟共和国宣布独立,包括克里米亚在内的整个乌克兰东部将成为可能的争议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是多精准的预言啊。

丘吉尔曾讽刺说,巴尔干地区创造的历史比其能承载的历史还要多。这句话同样适用于乌克兰。乌克兰的整个历史,仿佛就是欧洲和俄罗斯的一场拉锯战,文明、文化、政治乃至经济的撕裂,成了乌克兰历史DNA的组成部分,不由令人感叹唏嘘。

好啦,百年乌克兰系列到今天就结束了,

我是你们的老墨,下个系列不见不散,祝大家心想事成。

参考资料:

《乌克兰史》by保罗·库比塞克

《苏联真相对101个重要问题的思考》新华出版社

《欧洲之门:乌克兰2000年史》by浦洛基

《俄罗斯史》by梁赞诺夫斯基,斯坦伯格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by奥斯特洛夫斯基

《苏联历史几个争论焦点的真相》by吴恩远

历史真相中的乌克兰民族主义者组织

by沈莉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