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喜欢给人戴面具或者贴标签,喜欢以第一印象来评价一个人,所以我们给人的第一的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不好,可能以后你做再多的事,也无法改变在那个人心目中的印象。对于人的评价,好人和坏人,是我小时候最常用的两个词。但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我慢慢明白了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哪有纯粹的好人和坏人呢?只不过是立场各异,和旁观者的角度不同罢了,用一个词来形容比较合适,那就是党同伐异,我们总是喜欢那些和自己相似或类同的人。
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汉武帝时期一位著名的丞相公孙弘,他的一生充满传奇,做的事情看上去又矛盾重重,有时候恭顺温良,有时候又心狠手辣。
丞相公孙弘者,齐菑川国薛县人也,字季。少时为薛狱吏,有罪,免家贫,牧豕海上。——《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是齐国薛县人,提到薛县就让我想到战国是齐国孟尝君的封地,这个地方民风彪悍,但公孙弘是个另类。他年轻时曾经做过薛县的狱吏,但因犯罪被免官。家里贫困自己又没有什么其他技能,因此到海上去养猪,用来维持生计。
年四十馀,乃学春秋杂说。养後母孝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到了四十岁的时候,由于年龄大了,养猪是养不下去了,靠什么营生呢?公孙弘认为学习其唯一的出路,但百家学说,到底学哪一家呢?尽管黄老之术被推崇,但他不从于众、选择了儒学学习春秋,只要你想学习永远都不晚。公孙弘是个孝子,对于自己的后母,照顾得无微不至。
建元元年,天子初即位,招贤良文学之士。是时弘年六十,徵以贤良为博士。使匈奴,还报,不合上意,上怒,以为不能,弘乃病免归。——《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建元元年,汉武帝初登大位,向天下招募贤良之士。那个时候,公孙弘已经六十多岁了,学习儒家学说也已经二十多年,他被郡里推荐到了中央,成为了博士。汉武帝是不养闲人的,他安排公孙弘去出使匈奴,但公孙弘回来向汉武帝汇报后,汉武帝对他的工作很不满意,认为公孙弘不过是个无能之辈,因此不再任用。公孙弘看出来汉武帝不满意,于是说自己有病,被免官回家。
元光五年,有诏徵文学,菑川国复推上公孙弘。弘让谢国人曰:“臣已尝西应命,以不能罢归,原更推选。”国人固推弘,弘至太常。——《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到了元光五年的时候,汉武帝又招募贤人,菑川国又推荐公孙弘去。公孙弘推辞说:“我已经被推荐过一次了,被证明没有什么能力,不要浪费了名额,你们还是推荐其他人去吧!”菑川国最后还是推荐了公孙弘,于是公孙弘多年后再次来到京城,这次他走上了人生巅峰。
太常令所徵儒士各对策,百馀人,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对为第一。召入见,状貌甚丽,拜为博士。——《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太常令所有来的儒生写对策,在百余人的对策里,把公孙弘的对策评为下等。但这些策问被拿到汉武帝处后,汉武帝直接把公孙弘的策问提到了第一,在召见公孙弘时,汉武帝认为公孙弘相貌不凡,于是拜为博士。对于公孙弘“当初不用,现在重用”,变化的原因是因形势不同。
弘为人恢奇多闻,常称以为人主病不广大,人臣病不俭节。弘为布被,食不重肉。——《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这个人读书多见识广博,他常常说很多君主的问题在于心胸不够开阔,而人臣的问题多在于不够节俭。因此,公孙弘在生活上过得十分节俭,吃饭的时候不吃两种以上的肉菜,被子也仅仅是布被,不使用丝绸。
每朝会议,开陈其端,令人主自择,不肯面折庭争。於是天子察其行敦厚,辩论有馀,习文法吏事,而又缘饰以儒术,上大说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每次朝会的时候,公孙弘都会在开始的时候说很多建议,最后都让汉武帝抉择,有分歧也不当场辩论。汉武帝认为公孙弘这个人懂得礼数,为人敦厚守成,同时又可以很好的用巧妙的方法来修饰措辞,因此越来越喜欢公孙弘。
二岁中,至左内史。弘奏事,有不可,不庭辩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仅仅两年的时间,公孙弘就被拜为
左内史,公孙弘上奏的事情不被批准时,他也不会当场辩驳,这让汉武帝很舒服。
尝与公卿约议,至上前,皆倍其约以顺上旨。汲黯庭诘弘曰:“齐人多诈而无情实,始与臣等建此议,今皆倍之,不忠。”上问弘。弘谢曰:“夫知臣者以臣为忠,不知臣者以臣为不忠。”上然弘言。左右幸臣每毁弘,上益厚遇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经常把上朝前,已经和大臣们商量好的事情,来个一百八十多大转弯,主要是看汉武帝的态度,一旦发现上奏的事汉武帝不同意,他就会立刻变卦,以迎合汉武帝的想法。直臣汲黯就当堂指责公孙弘说:“公孙弘这个人是奸诈小人,本来大家商量好的事情,一上来就变卦,这样的人就是奸臣!”公孙弘上前向汲黯鞠了一躬,然后说:“汲黯大人,了解我的人会认为我是个忠臣,只有不了解我的人才认为我是个奸臣!”汉武帝认同公孙弘的说法,因此尽管很多人都参奏公孙弘,但汉武帝却越来越看重他了。
也许在很多人眼里,公孙弘就是个阿谀奉承、见风使舵、一味媚上、毫无原则的小人,这里我只想说,你我都能看出来的问题,汉武帝会看不出来吗?有为的皇帝身边之人,一定是多种类型的,接纳和包容是一个基本能力。
元朔三年,张欧免,以弘为御史大夫。是时通西南夷,东置沧海,北筑朔方之郡。弘数谏,以为罢敝中国以奉无用之地,原罢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元朔三年,公孙弘被拜为御史大夫,这是仅次于丞相的高官,位列三公,公孙弘有了更多的话语权。当时为打通西南夷,汉武帝正大兴土木,修建沧海郡,同时又在北方修建朔方城。公孙弘认为这么做不仅劳命伤财,还会得不偿失,这次他很坚决,不断的进谏反对,希望汉武帝可以放弃这个主意。
於是天子乃使朱买臣等难弘置朔方之便。发十策,弘不得一。弘乃谢曰:“山东鄙人,不知其便若是,原罢西南夷、沧海而专奉朔方。”上乃许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武帝让朱买臣等人,撰写了建朔方城的十个好处,让公孙弘驳斥。公孙弘认为每个原因都很充分,是无法反驳的,于是对汉武帝说:“陛下,我是个无知的人,不知道建朔方城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么请您停下在西南夷、沧海的工程,把精力全部集中到朔方城的建设上来吧,您看怎么样呢?”汉武帝点头同意,于是不继续在西南夷、沧海动工,而是集中力量去修建朔方城。公孙弘这个建议,主要原因是这两项工程耗费的财政开销太大,劳民伤财民怨沸腾,如果同时进行会带来麻烦,因此,他才坚决反对。通过他的进谏,汉武帝也意识到朔方城的建设比西南的经营更具备战略意义,因此暂时放弃了经营西南的想法。
汲黯曰:“弘位在三公,奉禄甚多。然为布被,此诈也。”——《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汲黯最看不惯公孙弘,因此,经常对公孙弘穷追猛打,他上奏说:“公孙弘这个人位列三公,所得的俸禄事很多的,然而他整天盖着布被,这就是奸诈的表现!”
上问弘。弘谢曰:“有之。夫九卿与臣善者无过黯,然今日庭诘弘,诚中弘之病。夫以三公为布被,诚饰诈欲以钓名。且臣闻管仲相齐,有三归,侈拟於君,桓公以霸,亦上僭於君。晏婴相景公,食不重肉,妾不衣丝,齐国亦治,此下比於民。今臣弘位为御史大夫,而为布被,自九卿以下至於小吏,无差,诚如汲黯言。且无汲黯忠,陛下安得闻此言。”天子以为谦让,愈益厚之。卒以弘为丞相,封平津侯。——《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汉武帝问公孙弘,公孙弘说:“陛下,在大臣里,我和汲黯是最好的,其他人都无法相比。他说我盖布被,是欺世盗名、沽名钓誉,我承认确实有这个问题。”接下来公孙弘开始为自己辩解,他说:“齐国的名相管仲就很贪财,他家里有很多房子,过得比齐桓公还好,但他可以令齐桓公称霸于诸侯,那是因他向主君看齐。晏婴做齐景公的国相,他吃饭的时候不吃肉,家里人都穿粗布衣服,结果齐国同样获得了大治,这是因为他向百姓看齐。如今我为御史大夫,仅盖布被,那是因为我从来没把自己当做什么重臣,而是一直以一个小吏的标准来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他们没有分别。诚如汲黯所说,我并不生汲黯言的气,如果没汲黯言这样的忠臣,您又怎么能听到这些话呢?”汉武帝点点头,不久后拜公孙弘为丞相,封平津侯。
弘为人意忌,外宽内深。诸尝与弘有却者,虽详与善,阴报其祸。——《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是个心胸狭窄的人,但他外表总是表现的很平和,而往往内心的想法却十分险恶。和他有过节的人,他从来不会公开去对付,但总是会用阴险的毒计,达到自己报复的目的。
主父服受诸侯金,实不劫王令自杀。上欲勿诛,是时公孙弘为御史大夫,乃言曰:“齐王自杀无後,国除为郡,入汉,主父偃本首恶,陛下不诛主父偃,无以谢天下。”乃遂族主父偃。——《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主父偃获得汉武帝的信用,公孙弘很生气,但他并不表现出来。当主父偃收受诸侯们贿赂的事情被揭发,诸侯们请汉武帝处置的时候,汉武帝不想杀了主父偃,毕竟主父偃是执行自己的命令行事,公孙弘发话了,他说:“陛下,齐王死后,他没有子嗣,则齐国就被除去,变为一个郡了,这件事的首恶是主父偃,如果您不杀了他,天下人会怎么看您呀!”汉武帝只好下诏,处死主父偃并灭族。
弘为丞相,乃言上曰:“右内史界部中多贵人宗室,难治,非素重臣不能任,请徙黯为右内史。”——《史记·汲郑列传》
对于汲黯这个死对头,公孙弘用的是借刀杀人的办法,他上奏说:“陛下,右内史这个位置很重要,因为他要负责宗室和权贵的问题处理和协调,没有重臣是不能胜任的,因此请您让汲黯去做右内史,他一定可以胜任!”这就是公孙弘的杀招,因为汲黯之前,几任右内史都死于非命,他推荐汲黯去,就是想让他去送死。
御史大夫公孙弘议曰:“解布衣为任侠行权,以睚眦杀人,解虽弗知,此罪甚于解杀之。当大逆无道。”遂族郭解翁伯。——《史记·游侠列传》
大侠郭解也是因为公孙弘的一句话,最后才死于非命的。当时官吏们审理后,认为郭解无罪,于是向汉武帝汇报。公孙弘说:“陛下,郭解这样的人蔑视王法,以行侠仗义为名,行滥杀无辜之实,虽然他自己没有动手,但性质比动手还严重,这就叫做大逆无道!”公孙弘的一句话,令西汉的大侠郭解人头落地。
董仲舒也被公孙弘阴过,公孙弘建议汉武帝派董仲舒去地方做国相,而推荐去的地方都是王性情残暴,不好相处之地。前几任国相都被杀了,说的直接点,也是让董仲舒去送死。好在董仲舒名气太大,不仅受到汉武帝推崇,又是儒学代表人物,因此才幸免于难。
故人所善宾客,仰衣食,弘奉禄皆以给之,家无所馀。士亦以此贤之。——《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公孙弘对自己很苛刻,但对自己的朋友和欣赏的门客却从不吝啬,把自己的俸禄都拿出来去接济他们,家里没有余财,因此很多士人都称赞公孙弘贤能,为自己赢得了一个美名。
因此,公孙弘是个复杂的人,你不能用简单的好和坏去评价他,只能说人性是复杂的,也是多变的。对于汉武帝而言,兼听则明,偏听则暗,身边既要有汲黯这样的直臣,也要有公孙弘这样的人,无它,时势需要罢了。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