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孩子只有在买玩具、买零食、看动画片这种事情上才会拿出1.5倍速,一叫就到。

而在洗漱、吃饭、穿衣、写作业这些事情上,则是慢吞吞。

你不催他不动,你催十遍,他才动一下。

快点!快点!你能不能快点!

可能是每个家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了。

为啥孩子这么磨叽,这么慢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1

十个孩子,九个都是大磨叽,这很正常

不是只有你娃磨叽,是绝大多数娃都磨叽啊!

可以这么说:十个娃,九个都是大磨叽。

磨叽的孩子,会被我们认为没有时间观念,自律能力差。

那这里就有一个疑问了:

2-7岁的孩子是否有能力具备时间观念?是否有能力自我管理?

答案是:不能。

这2个能力超出了幼儿阶段孩子的客观发展水平(大脑发育及认知发育)。

由于时间的抽象性、不可逆性、相对性等特点,对人的抽象思维能力和认知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给幼儿的认知带来了很大的困难-----《透视幼儿心理世界》

我们所要求的5分钟内穿好衣服,20分钟吃完饭,对孩子来说都是大脑无法理解的抽象任务。

有的人会给孩子定闹钟,用具体的声音来提醒孩子时间到了,并告诉孩子如果迟到了就会有什么后果,但孩子依然不行动。

这是认知局限的原因。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孩子正处于前运算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不理解未经历过的抽象事物,需要借助具象获得相应的知识。

孩子无法预知如果迟到了会怎样(幼儿园就算迟到了也不用承担责任),以及对一整天的活动安排会产生什么影响。

所以,早上你着急送孩子上幼儿园,告诉他再不走就迟到了,孩子却还要玩一会儿玩具,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孩子认知里的时间是:把手头里正在做的事情完成了,时间才算到。

在大脑和认知局限之上,如果再叠加上孩子天生性格慢热、精细动作能力不足、学习新事物能力慢、注意力不集中等因素。

磨叽就会被放大,成为普遍的亲子冲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孩子用磨叽来反抗父母,这才不正常

大多数父母是不了解孩子磨叽的客观原因的,他们只会把磨叽归结于孩子的态度不正,习惯不好

然后用催促、训斥、威胁等粗暴的手段,强制推动孩子。

这个粗暴的手段对于2-3岁的孩子还算管用,也会让父母误认为这些方法是正确有效的。

你看吧,只有催,才能动。

然而到了幼儿园中班以后,尤其是小学,父母就会陷入一个僵局:孩子催不动了,你催你的,他磨他的。

心理学家黄仕明是这样分析孩子的拖延的:

当一个人失掉了自主定,总是感觉被驱赶,没办法按照自己的节奏感驱去进行某些行动的时候,就会在内心慢慢积累做出一个反击。
对于孩子来说,拖延就是一种反击方式。

一个长期磨叽的孩子背后,大概率有一个焦虑、强势、高控的家长。

孩子没有自主支配时间的余地,所有的活动必须在家长规定的框架中进行,且不容妥协。

久而久之,孩子只能用拖延和磨叽来表达不满。

你催吧,反正我就不动弹。

孩子越不动弹,父母就越暴躁。

在这个恶性循环里,磨叽早已不是一个客观局限,它成为了孩子无声反抗父母的手段。

而父母依然把磨叽当做态度和习惯来处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磨叽,最终磨的是父母的心性和智慧

养娃时间久了你会发现,孩子的磨叽,最终磨的都是父母的心性和智慧。

只有我们改变了,才能推动孩子的磨叽向着积极的方向转变。

我儿子也是磨叽大军中的一员,不过这几年下来,他的磨叽不断“缩短、减弱”。

洗漱、穿衣、吃饭、作业等容易磨叽的事情基本都能在时间范围内完成。

下面这几个方法分享给大家,希望对你们有用:

1、降低我们自己的期待值

从一开始,就不要期待“孩子随叫随到,一说就动”,因为一定事与愿违。

如果事情没有按照我们期待的方向发展,我们就会暴躁,生气。

一旦生气暴躁,我们和孩子都会偏离轨道,掉入情绪漩涡。

合理的认知和期待应该是这样的:

孩子一定会磨叽,我得把心理预期放宽一些。

这样想的好处是能让我们淡定,提高包容度

2、提前告知孩子,尽量不要搞突然袭击

如果要改变孩子的活动轨迹,一定要提前告知孩子,让他有所准备,专门给孩子的磨叽留出时间。

比如,7点要写作业,我们不能6:45才去叫他,那他一定会发脾气,各种拖延。

我们应该提前1-2个小时告诉孩子:7点我们要写作业,你现在还有2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快到7点时,我们再去叫孩子,他的抵抗情绪就没那么严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用选择代替催促

当你遇到孩子磨叽的时候,不要直接催促快点,而是让他做选择,让他享受自主带来的成就感

比如要出门上学了,他裤子没穿,衣服没穿。

我们先问:你想先穿哪个?裤子还是衣服?

孩子选了穿裤子后,又开始磨叽。

我们再问:你想先穿左腿,还是右腿?

再比如要写作业了,孩子磨磨唧唧不想动。

我们先问:你准备先写语文,还是数学?

这么说,当下或许不能完全加快节奏,但至少不会激起孩子的抵抗,同时又表现得很尊重孩子的样子。

这个方法如果从孩子2岁多,自我意识迅猛发展的时候开始就使用,那他以后磨叽的概率会大大降低(不可能完全避免)。

也能为孩子的统筹计划能力发展打下基础。

4、用明确的指令和动作代替催促

就拿洗漱来举例子,孩子磨磨唧唧不去卫生间,我们直接走过去拉着孩子带到卫生间,接下来用明确的指令来提醒孩子:

张开嘴

刷左边牙齿

恩,刷得很干净,现在换右边

非常好,漱口吧

不要说“快点刷,刷快点,别磨叽”这些模糊的命令

这需要我们有意识的改变说话方式,下次在准备说“快点”之前,提醒自己直接走到孩子身边,说出具体的指令。

然后抓住他的手,去执行指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让孩子从“不磨叽”中获益

我们一直强调快一点,但孩子根本不理解快一点写作业、快一点洗漱、快一点收玩具对自己有啥好处。

除非,他们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好处,扎扎实实的获益。

什么好处才是孩子在意的,想要的?

普通的好处:比如多玩一会儿,多听几个故事,多吃几个零食。

高级的好处:比如我是个很会安排计划的人,我做事效率高,我能驾驭时间,我很有成就感。

举个例子,某天孩子洗漱完,到了上床看书的时间,我们就说:今天我们可以额外多读2本书。

因为你刚才一到时间就去洗漱了,一点都不拖延,你给你自己抢出了2本书的时间呢。

这2本书就是他从“不磨叽”中获得的正面体验。

再比如,让孩子在外面多玩半小时,然后告诉孩子:你今天20分钟就吃完了饭,所以才能多玩这么久,你把时间安排的很好。

我们要时不时的给孩子提供这种“因为我不磨叽,所以我受益了”的机会。

让孩子感觉自己在规划驾驭时间这事情上充满成就感。

人只有在自己擅长、有成就感、有价值感的事情上才能积极行动,这才是解决磨叽的终极杀手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