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捧志书看金溪

费尚全

蓬安县金溪镇,初因场西一溪斜汇入嘉陵江,得名斜溪场,后因水主金定名金溪。该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历来是蓬安境内商贾云集、资源丰富的重镇。文人墨客多次到金溪旅游,写诗赞誉,蓬安志书也对金溪镇做了详细记载。这些宝贵的资料,充分展示了志书“存史、育人、资政”的功能。现选录部分内容,供大家参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嘉陵江畔的蓬安县金溪镇(广角天地 摄,图片来源:四川新闻网)

明正德《蓬州志》对金溪(斜溪)的记载

明正德《蓬州志》卷6《寺观》记载了斜溪寺在州北三十里,嘉陵江东岸。有(明)曾镒(明孝宗弘治六年进士,南京户部主事,升浙江司郎中)诗《斜溪寺》。诗曰:

青风隐隐梵王家,水绕三环路转赊。

清馨隔云敲落叶,疏帘吹雨送飞花。

烟横孤屿投归鹤,日薄空庭集晚鸦。

坐久倦余尘俗远,静听老宿诵昆耶。

同时记载了(明)徐泰(蓬州学正)诗《同游斜溪寺次韵》。诗曰:

江上丛林法士家,寻幽径转绿阴赊。

馔分香积烧山笋,茗煮先春汲井花。

芳树背岩啼野鸟,湿云拖雨乱归鸦。

诗成未尽登临兴,更欲乘舟访若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明正德《蓬州志》诗《斜溪寺》

明正德《蓬州志》卷6《桥梁》记载:金溪桥,在州西七里,两溪合流入嘉陵江。

道光《蓬州志略》对金溪(斜溪)的记载

道光《蓬州志略》卷二记载:北乡有千岔垭石堰一道(现金溪镇灰包梁村);卷四记载:金溪场有乡学一所,在大王庙。卷五记载:北乡有金溪场团。

光绪《蓬州志》对金溪(斜溪)的记载

光绪《蓬州志》卷二记载:金溪寨亦曰洪谷寨,近金溪场,面临嘉陵东纱帽石,其南俞家坝,红崖山,沈家坝,皆濒于嘉陵,而当大泥溪之汭。

民国《蓬安县志稿》对金溪(斜溪)的记载

民国《蓬安县志稿》卷二《镇乡》对金溪的记载:金溪乡,集期一、四、七,一名斜溪,去县城三十里,场昔在俞家坝,清乾隆初迁入今地,水陆交令,物货颇丰。场居之户可三百,执商业者多以酿酒,榨油起家。

民国《蓬安县志稿》卷二《津梁》对金溪的记载:金溪桥一名斜溪大桥,在金溪场东首,下为斜溪于鲜店子合流之水,桥右达仪、营,上通阆、利。清道光二十九年建,知州高士魁曾为之诗云。

夏令重舆梁,颁十二月兴修之政;文昌垂宝训,造千万人来往之桥。两山之间阻以川,孰是冯河不惧;一水之思通有路,遂教履险如夷。斯则济众捐金,胜起浮图之七级;遄行介石,功逾广厦之千间矣。且夫略彴悬流,逐涛头而漂泊;扁舟渡水,冲石腹以披离。思曩年编版平铺,徒增夕改朝更之叹;信此日危梁高揭,实属暂劳永逸之图也。治北金溪场者,右达仪、营,上通阆、利。飞落群峰之瀑,直注嘉陵;擘分两界之山,谁逾天堑?虽有平杠虹卧,蚁附堪资,其如怒浪蛟驱,雁行易断。时则有首事祝太学名河清、张布衣名昌幹者,悯前功之倏坠,瓴甋虚烦;冀新制之增高,山梁同固。爱有绅庶费盈惠等,乐事劝功,分猷赞计。谓梁高则巍乎在上,鳌波肆虐而无从;亦洞辟则廓而有容,虬干随流而弗沮。遂捐资而广募,爱凿空而兴工。其创始以戊申,霜高水落;逮告成于乙卯,日暖江深。高则四丈而赢,宽在三寻以内,长计百四十丈。北夑南谐,劳以倍,二万工, 风驰云骛。凿山举石,力奋神丁;掘地穷源,神通竖亥。巩如铁铸,仰鸿陆之高标;穴若风空,俨龙门之大启。栏排雁齿,哂填鹊之徒工;亭峙鳌头,仿垂虹之独立。壁视如来之像,渡即慈航;碑镌众善之名,登偕彼岸。是役也,凡支销钱千五百串有赢。而首事祝、张两生,自捐伙食,有始有终;蒋、骆诸人,广劝捐输,惟勤惟志。因念一官司牧,平政不后乎津梁。而百务具修;勤民尚惭为保障,得是举而熙来攘往,永赖乃功。嘉其事而纪实成文,以垂可久云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蓬安县金溪镇斜溪大石桥

《民国蓬安县志稿》卷十一《工业类》对金溪的记载:酿酒。酒之原料,如高粱,如大麦,如玉蜀黍,皆农产物。而高粱酿酒特佳,号称高粱烧。用之者众,则酿之者多,无乡不有酢房,金溪且多至数十家。工之良者,以高粱七斗为一酢,可出酒八九十斤,获利可十之一二。且以酒糟饲豕,收豕粪粪田,尤资培壅。故业农而兼业酿,所获较丰。其次则就酢夥酿,或以粱易酒,亦均便利。

《民国蓬安县志稿》卷十五《义渡》对金溪的记载:金溪场义渡。渡口当嘉陵江中游,为县西北往来要津。光绪八年,士绅何心平、萧德明、羊同仁、沈复兴、盛长龄、陈拱元倡设义渡,醵资造船二艘,雇渡夫二人棹之。复募置河西照房湾大岭山五处田地一契,成立金溪场义渡会,岁以收入作雇夫、修船之费,绅董张拱极。嗣又添置两船,共为渡船四艘,始定章立案刊碑,以垂久远。自是邛须益便,行旅同称。至民国二十二年,因乱先后失船二艘。乡人续筹规复,期绍前绩。

《民国蓬安县志稿》卷十八《碑记》对金溪的记载:《重修斜溪罗汉院碑记》赐进士第北京礼部观政杨琰字用忠撰。佛教之由来尚矣。盖自汉明帝夜梦金人访之下阙。化流中国。故佛法之隆,佛寺之兴,肇于此。下阕。蓬莱斜溪禅寺下阕。去州治三十里许,山名七星扁。由罗汉院之左右,层峦叠嶂,翠柏修篁,蓊郁可玩。院之前后,嘉陵斜溪下阕。大元□□中尚敕赐,遭逢兵燹,基犹存,但不知创始者为谁。迨我 朝景泰间,洪定禅师号宝峰者,小建院宇。下阕。普寿僧南山者,以良家裔,早慕禅宗。下阕。弘治中,院复倾圮,南山慨然有兴举之志。下阕。革其敝旧,重复增新,大雄殿、天王殿,以渐而成。东西庑、前后廊,循序而建。下阕。绘塑其佛□□□□□□□伽蓝之肖像。下阕。正德丁丑岁,适南畿之戒,礼请华严大乘经若干部。乃复铜铸诸佛菩萨像凡七尊,赎取李、胡、陈、黄□地,栽植下阕。矣。鸠工于弘治之中,落成于嘉靖之初。於戏!佛氏之兴,肇于汉,盛于下阕。此寺之建,□□□至景泰迄今嘉靖,堂下阕。南山则以戒律持于己,下阕。衣钵相传,下阕。告征余言。□□□□。余遂述南山之志行,创造之始末,为之记。

《民国蓬安县志稿》卷二十《文征上》记载了(清)赵金鉴(字劲修,宜阳人,光绪丁酉拔贡,历任蓬州知州)诗《金溪场月夜泛舟至城》。诗曰:

赤日瞑西极,皓月地底上。

乘舟泛秋江,波光两荡漾。

列宿乍明灭,天宇转空旷。

大千现毫发,冰壶濯雪浪。

冷然御微风,涤荡襟怀畅。

杨帆驶中流,峡水平如盎。

峭壁两岸削,森立争相向。

龙虎各盘踞,攥搏势奇壮。

恍惚见洞察,神功非意匠。

鹰鹤翔天半,绿发仙殊状。

举手与我语,招我游方阆。

长风来天凤,幽怀忽飘荡。

愿言从之游,尘世了得丧。

下颌仓溟阔,雄心未能放。

云山虽可巢,凤巢谁与抗。

缈尔舟中人,击楫徒怅怅。

《蓬安县志(1911—1985)》对金溪的记载

金溪场位于县城西北、嘉陵江东岸,水路距县城26公里,公路距县城31公里。清乾隆(1736—1795)初年建场,解放后曾为建制镇,1958年撤镇并入金溪乡。现为金溪区公所和金溪乡人民政府所在地。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于场东金溪河上建石拱桥,至今完好。原有街道4条,共740米,宽3—6米,石板路面。解放后,历经整修,老正街(长320米,宽4—6米)于80年代改建混凝土街面1500平方米。1982年,建下河街临江客货运码头条石堡坎,长150米,平均高5米;石梯两处,105级。1983年,集资建自来水厂,从嘉陵江提水,有容量250立方米的澄水池,可供3500余人饮用。1985年,场上人口2184人。全场占地11.2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5.06万平方米。其中,国营酒厂和5个乡镇企业共0.54万平方米:商业服务业1.5万平方米;金溪中学0.29万平方米,金溪小学0.24万平方米,电影院0.11万平方米,卫生院0.6万平方米;行政、经济管理单位用房0.68万平方米;居民私有住房1.1万平方米。另有农贸市场2处,占地1775平方米,集市年成交额176万元。

金溪河古称斜溪,为县城北嘉陵江东岸一级支流。金溪双河口有东西两水:西水源于鲜店乡铜鼓镇之西,南流入向东乡,称赵家河,再流入金溪乡,长13.3公里;东水源出铜鼓镇南黄坪乡之陈家沟、胡家沟,经周家沟至陈家拱桥,纳从徐家乡圈儿井东来之水,入骑龙乡称骑龙河,长15.24公里,入金溪乡称金溪河,至双河口与西水(赵家河)相汇,又称双河口河,绕金溪乡西北入嘉陵江。金溪河主河道长12.5公里,河流总长30公里,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水域面积1363亩。

金溪码头金溪码头属自然码头,长约50米,水深5米,清代即为蓬安县北路及仪陇、南部两县部分乡镇物资集散地,年均吞吐量为0.15万—0.20万吨。解放后,历经整治,可停泊木船15只,50—100吨级驳船5艘,公路直通码头。1960年后,金溪区7个乡和徐家区的骑龙、向东、金马等乡所需农用物资、日用百货及调出的农副产品,多经此中转,年均货物吞吐量为0.45万—0.60万吨。骑金路通车后,曾一度减少。1980年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金溪码头又趋兴旺,年均吞吐量0.8万—1万吨。周口一金溪一王家客轮每日往返一班,金溪一周口客轮每日对开两班,逢场日(一、四、七)增加至4—5次,码头客流量100—1500人次。

金溪夏酒明末清初(1644年前后),吴、王两家从外地迁来金溪场定居后,开设酢坊,将高粱浸泡煮裂、洒水冷却、拌药曲和糯米醪糟;入桶时,分层放置红色高粱叶柄,渗入白酒,密闭发酵,分三次提取原酒混合而成。其色泽棕红,醇香味甘,夏季饮用尤爽。清代,曾作为蓬州贡酒。民国初,川北宣慰使张澜,饮用此酒后,倍加赞誉。因其风味独特,行销嘉陵江沿岸地区,上至广元,下至重庆。在南充设有“金溪酒庄”,多为巨贾显贵所垄断,应市极少。解放后,民间酢坊,仍有生产。1953年,粮食实行统购统销后,由政府设厂经营,夏酒生产几乎停顿。1959年,金溪酒厂仍偶有生产。后因生产周期长,耗用原料多而停产。

金溪铁犁金溪农修厂在以铁代木的过程中创制,由县科委、县社队企业局、县农资公司鉴定定型。犁体采用三毫米钢板经模具压合、焊接成型,具有轻便灵活、田土两用、调深浅换铧方便等优点。1981年,在南充地区铁制农具评比中,名列第一,产品一直供不应求。

《蓬安县志(1986—2006)》对金溪的记载

金溪镇金溪镇位于蓬安县城西北部,东与骑龙乡相望,西与石梁乡相接,南靠相如镇,北连鲜店乡,治所金溪场(又名斜溪场),距县城12千米。金溪场原址在现址嘉陵江下游一千米处的俞家坝,毁于洪水,清乾隆初迁于现址。场址因有一条由东北向西南注入嘉陵江的小溪,斜汇入嘉陵江,原名斜溪场。水陆交通方便,商贾云集、店铺林立。商户多以生产和销售白酒、菜油、桐油、布匹、杂货,取其水生金之意雅名金溪场。清道光三年(1823)金溪属北乡15团之首场,清光绪二十年(1894)金溪场仍为北乡10团之首场。民国2年(1913)设金溪乡。1933年,中国工农红军在金溪成立苏维埃政权,辖金溪、西阳两乡。

金溪一直是县内西北重镇。1950年建立金溪乡人民政府,也是县第三区驻地,管辖金溪、徐家方向的乡镇。1958年金溪与原西阳乡(后改向东)合并成立五星人民公社,1961年成立金溪人民公社,1967年改名向阳公社,1969年成立金溪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改为金溪公社管委会,1983年撤社建金溪乡,1986年改建为金溪镇,一直是区所在地。1992年,金溪镇将原金马的1个村、原骑龙乡的2个村、原石梁的6个村、原大泥乡的5个村,原向东乡的10个村并入,共辖35个村、251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面积72.6平方公里。1994年,将由骑龙乡划入的两个村划出,1997年,又将原石梁、向东等划入的17个村划出,辖16个村。2006年,金溪镇将原万和乡、向东乡并入,辖38个村,305个村民小组,一个街道社区,6个居民小组,总人口34753人,其中农业人口28695人,非农业人口6058人,面积76、9平方千米,天然林保护工程3.6万亩,退耕还林8400亩,耕地19807亩。粮食总产量12209吨,地方生产总值1.4亿元,农业生产总值6141万元,财政预算收入34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45元。

金溪嘉陵江通航水域31千米,是历史上嘉陵江最繁忙的水运码头之一,水陆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距金溪场镇500米处建有嘉陵江上最大的水力发电站—金溪航电枢纽工程。全镇常年以种植水稻、小麦、玉米、红苕、花生、芝麻、蔬菜等农作物和养殖生猪、家禽以及渔业为主的传统农业,以蚕桑、生猪、水果、蔬菜等为骨干产业,为市级蚕桑生产基地乡镇,年养蚕6000张,蚕茧产值300万元;生猪年出栏2.5万头,有年出栏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4个,生猪年产值5000万元;有年出栏10万只的养鸡场1个;现有果园3082亩,水果产量1500吨;蔬菜种植6000余亩,建有1000亩大棚蔬菜。全镇先后投资200余万,对场镇旧街进行改造,新建滨江小区,建集贸市场2个,安装路灯30余盏,空地绿化500多平方米,新建垃圾处理场1个;新增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新增居民76户,283人;实施村道公路通畅工程,镇内有县道公路3条33千米,村道公路116千米,修水泥路3个村,12.1千米;投资100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解决4500余名群众饮水困难;新建提灌工程4处,解决2000多亩水田灌溉难的问题;新农村建设,实行“三改”1000余户,形成以沈家坝、马家桥、顺江村为代表的一批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金溪有中学一所,片区小学3所,村小2所,中心幼儿园1所,片区幼儿园2所;中心卫生院1所,村级医疗站38个。有邮政支局、农行营业所、信用分社、供电所等驻镇单位20余家。有镇农业服务中心、社会事业服务中心各1个。安装程控电话2500门,发展有线电视1400户。有个体工商户321户,从业人员800余人。综合娱乐场所20余家。

金溪白酒又名斜溪白酒。历史源远流长,始创于明朝,清代被评为蓬州贡酒,工艺独特,纯粮酿造,香醇味美,远销四川广元及河北、山东、重庆等地,蜚声省内外。斜溪白酒以精选高粱、糯米、小麦等为原料,取用纯净清冽的优质井水,采用世代相传的工艺精心酿制而成。酒液清澈透明,质地纯净,口味芳香浓郁、醇和柔绵,饮后余香,回味悠长,数百年来受到消费者青睐。现金溪镇有多家从事白酒酿造,年产白酒50余吨,创造价值300余万元。梁怀高的斜溪白酒在南充食品加工博览会上荣获优秀成果奖。

金溪汽车轮渡码头2004年11月,县交通局调用周口汽车渡船201#,同时租用顺庆区11#车驳,组建金溪汽车轮渡码头,为修建金溪电站服务。2005年2月1日正式开始渡运收费。日高峰渡运车辆130辆次。2006年6月,因南渠路改造后通车,渡口停止使用。

金溪客货码头1986年,金溪码头属自然码头。1995年争取交通厅码头资金修建正式码头,1996年3月动工,1997年7月30日竣工,8月投入使用。码头系自然岸坡(码头),枯水深5米,长50米,可停靠50至100吨级驳船5只,有简易公路直通金溪镇街道,接骑(龙)金(溪)、金(溪)平(头)、金(溪)鲜(店)三条公路,码头设有防洪安全桩,是蓬安第二港区。货运码头为重立式直码头总共93米,平均宽度30米,前沿水深1.8米,靠船能力300吨,2005年12月关闭。2006年成为渡船客运码头。

金溪电站2000年9月8日,中共蓬安县委、蓬安县人民政府决定,成立由县长孙明钧为组长,副县长吴宗祥、梁怀泽,马回电站杨顺高、刘少康为副组长的四川蓬安金溪电站筹建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挂靠在马电公司,启动金溪电站筹建工作。10月8日,县委召开常委会,决定把金溪电站作为嘉陵江大桥完工后县委提出的新的四大工程的重要目标尽快启动,10月13日在县上召开誓师动员大会。10月27日,召开有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领导参加的第一次工作会议,参会人员乘船到金溪现场踏勘后,确定了筹建阶段的工作任务,决定尽快抽调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实干精神的人参与金溪电站筹建工作,积极向省市汇报争取立项,11月底前,落实电站前期工作设计单位。11月10日,请省人大交通能源专委会主任,原省计委主任廖杰一行到蓬安实地查看金溪电站规划坝址。11月23日,金电筹建领导小组与国家电力公司、四川省交通厅内河勘察规划设计院签订可研阶段建设工程合同。2001年6月,完成可研报告,蓬安县金溪电站筹备组按程序上报省发改委后获批准。2002年初,为尽快落实股本金批准立项,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政府、县政协主要领导到成都与省港航公司商谈引资建设事宜;县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募集金溪航电枢纽工程建设资本金的决议,决定动员全县人民募集资金修建金溪电站,县人大常委会通过这一决议;筹资股本金由马电公司和县财政局担保,发行金溪电站股金券,金电建成后可入股,也可由金电逐年分期购回。两年在全县共募集股金1567.746万元,其中,机关事业单位募集资金729.875万元,企业募集资金176.974万元,乡镇农民及个体户募集资金66.897万元。同年,省发改委批准同意立项。2003年4月,省计委以川技能源〔2003〕304号文批准项目建议书,同意金电工程正式动工修建。5月,蓬安县与四川省港航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最终达成协议,由省港航公司控股,合资建设金溪电航枢纽工程。

金溪籍人物

同盟会东京四川支部负责人万钧万钧(1890—1916),名功伟,蓬安县金溪乡人,出生于书香之家,1906年考入顺庆联中,1910年留学日本。1911年被选入同盟会东京四川支部负责人。他果敢干练,深得孙中山器重。1916年4月,王楫唐委任其为吉林道尹,5月初,委任书传到金溪,万钧已去世。

抗日名将萧毅肃萧毅肃(1899—1975),蓬安县金溪镇人,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在抗战中,功勋卓著,1945年1月,国民政府授予萧毅肃青天白日勋章,称赞他:“滇西怒江战役,运筹决策,独具卓见,使作战指挥毫无遗憾,致达成重大之胜利。”1944年12月8日,萧毅肃指挥贵州独山战役,日军败退数百里。1945年8月,在湖南芷江主持日军受降仪式。8月15日,中国政府外交部收到日本正式投降电文。当天,蒋介石即电日军驻华最高指挥官冈村宁次,指示六项投降原则,并派何应钦上将代表中国战区最高统帅接受日本投降。20日下午,何应钦、萧毅肃和陆军总部的重要幕僚、“行政院”顾问团、美方人员及新闻记者50多人,分乘四架运输机,由重庆抵达芷江。当晚,何应钦召集军事会议,设立了“陆军前方指挥部”,决定安排由陆军参谋长萧毅肃出面受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4年5月,远征军萧毅肃(右一)在怒江东岸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5年8月21日,萧毅肃(中)接受日本冈村宁次代表今井武夫投降。

藏学家张怡荪张怡荪(1893—1983),原名张煦,蓬安县金溪镇人,《藏汉大辞典》主编,四川省民族研究所顾问。张怡荪幼时,随祖父学习四书五经,后到成都读书。1915年于四川省高等学堂毕业后,到保宁联合中学当英文教员。1917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大学学习。1921年至1935年,先后任北京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清华大学教授。1935年后,成立西陲文化院,自任院长,购买资料,翻译《宗轮晶鉴》等藏文典籍。1937年编成《藏汉集论词汇》《汉藏语对勘》两书。继后,他回到成都,正式挂出西陲文化院牌子,全力以赴投入词典编纂工作。先后编纂了《藏文书牍轨范》《汉藏词汇》《汉藏译名大辞汇》。1948年,到四川大学任教,千方百计培养《藏汉大辞典》编写人才。1949年后,张怡荪出任四川大学教授兼文科研究所所长,继续主编《藏汉大辞典》。1958年,中国科学院四川分院成立后,《大辞典》划归分院领导,他带领编纂人员到拉萨深入群众,不辞辛苦,采集资料。1964年,《藏汉大辞典》终于编成,经领导、专家审稿后,正准备出版,遇到“文化大革命”冲击,停了下来。1985年,《藏汉大辞典》由民族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收集词汇53000余条,对藏汉文化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58年,《藏汉大辞典》编写组合影(前左三张怡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藏汉大辞典

本文内容系原创

转载请注明:“来源:方志四川”

来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办公室

文/图:费尚全(蓬安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