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多寂寞

英雄大多很孤独,因为智商、眼界、视野、格局的不同,他很难和普通人在情感或智识上有共鸣。

因此,孤独是常有的事,能合他心意的知音,那是最稀有最珍贵的。就像粟裕在华东。不说以前,从 1946 年 6 月苏中开战起,到 1949 年横扫东南,大多数时间他都是独自走在军事实践的路上。

简单来说,粟裕说的别人不一定能理解,就算勉强理解了也可能不会彻底有效地执行他的命令,或者虽然理解了也会执行(比如叶陶王)但无法和他进行有效互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并不是说粟裕什么都懂,他擅长的是训练士兵、指挥大兵团作战,在军事科学以外的许多领域,他不一定比其他人厉害。比如在华东总坐镇的饶书记,他掌控全局的能力比粟裕更强。又比如华野的后勤专家刘瑞龙,他组织供应几十万大军的物资,在华野是最厉害的。还有政治部的唐亮和钟其光两位领导,他们也都有自己的过人之处。

聊历史人物,不能只捧高或贬低别人,这是必须有的客观态度。

华野有好几对相知的搭档,不限于军政主官间,如司令员和副司令员,司令员和参谋长等。像许世友和聂凤智,陈士榘和唐亮,叶飞和张翼翔等,有的是长期搭档,是从一个根据地里闯出来的老兄弟,许聂就是这样,都是胶东老兄弟,而且,聂凤智的指挥风格和许世友相似,勇猛又不失机灵,许世友一直把他当作得力助手。

陈士榘和唐亮可谓军政绝配,陈士榘向来以脾气大、不好合作著称,他俩带着一个兵团(三纵、八纵、十纵)长期在外线作战,战果累累,接连攻克洛阳、开封、许昌等中原名城,两位主官关系和睦是重要因素。

哪些人最可能和粟裕成为知己,产生共鸣呢?

首先得说陈毅元帅。新四军的时候,他俩就是江南指挥部的正副指挥,一起合作了十几年,陈毅领导粟裕很长时间,而且他的智商情商都特别高,按理说他应该最懂粟裕,可实际情况却不是这样。苏中战役期间,陈老总不太理解粟裕集中野战军主力进行大兵团作战的想法,还是有分区作战的老模式。48 年初又太乐观地坚持第二次千里跃进的战略,和粟裕在中原打大歼灭战的想法不一样。说到这,我们真得对陈老总虚怀若谷的大境界大格局表示敬意,在没有完全理解粟裕军事战略的情况下,他还是给粟裕提供了很有力的支持。

陈老总不算知己的话,那就得是谭震林了。

谭老板在形式上是粟裕的政工搭档,他俩一个是华野副司令,一个是副政委,粟谭关系似乎是陈唐的升级版。但实际上,粟谭二人从未在军政搭档的层面合作过。谭老板在党内的地位一直高于粟裕,在华中局时期,谭震林是副书记,粟裕是普通常委。1945 年的七大上,谭震林是中央委员,而粟裕是候补委员。在华东局常委的排名中,谭震林也比粟裕靠前。从军事地位来看,两人都曾担任过新四军师长。要让两个地位相当、各自承担重要领导职责的高级领导成为知己,恐怕不太可能。

第二点,想要找到知己太难了。

谭和粟不仅没成为知己,在军事领域,谭老板长期和粟裕各自负责一摊,彼此沟通不足,有时还会有些小误会。比如 1947 年七月分兵后几场战役接连失利,谭老板还严厉批评了粟裕,让粟裕很是难堪,恐怕当世能指导他军事的人,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先不说批评得对不对,至少这种关系既不能给予情感支持,也不会带来军事上的启发。

从苏中战役到豫东战役,华东战场的主导性塑造,也就是大兵团作战到底该怎么打,主要是靠粟裕个人出色的军事才能,而很少是因为搭档和上下级的良好配合(莱芜战役是个例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人说叶陶王怎么样呢?这三人都是粟裕的老部下,合作得很顺利。确实是这样,要说华野的将领中谁能最彻底地贯彻粟裕的作战意图,非这三人莫属。当然滕海清、周志坚、成钧等也可以。但叶陶王是被指挥被支配的,粟裕对叶陶王是单向输出,他们从粟裕那里得到的启发和帮助不多。

七月分兵时,一纵四纵在鲁南攻打费县等地受挫,临场表现有些慌乱,就像孩子离开大人一样。叶陶王都是出色的战将,但在战略思想方面,他们与粟裕还有较大差距,无法成为粟裕真正的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