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城,汉朝初年。一场群臣争功的盛宴正在南宫上演。酒过三巡,刘邦开始点评功臣。他赞萧何治国有方,夸韩信战无不胜。坐在角落的曹参,默默听着,脸上看不出喜怒。作为刘邦的老乡和得力干将,他立下的赫赫战功却鲜为人知。这个甘当无名英雄的男人,究竟有着怎样?
刘邦称帝后的群雄逐鹿
汉高祖五年,天下初定。刘邦登基称帝,但功臣们对封赏还各怀心思。韩信、萧何、张良被誉为"汉初三杰",风头正劲。而曹参虽也战功赫赫,却始终默默无闻。这个时代,功高盖主往往有杀身之祸。曹参选择低调,究竟是明智还是懦弱?
【事情起因】
从泗水小吏到汉朝大将,曹参的崛起之路
曹参和刘邦是老乡,早年在泗水县当小吏。起义时,他跟着刘邦起兵,很快就崭露头角。攻打秦军时,曹参率先冲锋,大败监公军。接着又攻下泗水、胡陵等地,连战连捷。
刘邦见他勇猛过人,连连提拔。从七大夫到五大夫,再到将军、假左丞相,曹参官职节节高升。他带兵南征北战,攻城掠地,立下了赫赫战功。史书记载,曹参"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这战绩,足以让任何将领自豪终生了。
但曹参偏偏低调得很。群臣争功时,他躲在一旁不吭声。有人替他说话:"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掠地,功最多,宜第一。"曹参听了,也不表态。
为啥?因为有个叫韩信的,太耀眼了。
韩信的光环下,曹参甘当绿叶
韩信是真厉害。带兵打仗,所向披靡。刘邦夸他"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克"。曹参虽然也是猛将,但在韩信面前,就显得黯然失色了。
有意思的是,曹参对此似乎并不在意。他经常和韩信搭档作战,配合默契。韩信负责全局,曹参就专心打好自己的仗。没有争功邀赏,也不觉得委屈。
这种心态,在当时可不多见。要知道,功高震主可是要掉脑袋的。项羽、韩信的下场就是前车之鉴。曹参选择低调,或许正是看透了这一点。
但曹参的低调,不代表他没本事。恰恰相反,能当韩信的副手,本事肯定不会差。只是他懂得韬光养晦,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战场到朝堂,曹参的另一番精彩
韩信倒台后,曹参被派去齐国辅佐齐王刘肥。这是个美差,但也是个坑。齐国地方势力盘根错节,不好管。但曹参在那儿干得风生水起,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
汉惠帝二年,萧何病逝。谁来接任丞相?刘邦想来想去,点了曹参的名。这下可有意思了。萧何是出了名的能臣,把朝政管理得井井有条。曹参能不能顶上去,大家都在看热闹。
结果曹参来了个出人意料的操作。他当上丞相后,啥事不干,就知道喝酒。属下想劝,他就请人吃饭,根本不给说话的机会。这下可把大伙儿急坏了,就连皇帝都看不下去了,把曹参叫来训话。
曹参这才道出实情:萧何定下的规矩挺好,咱就别瞎折腾了。这话一出,大伙儿才恍然大悟。原来曹参是在玩"萧规曹随"!
这一招高啊!萧何刚走,朝局不稳。曹参要是大刀阔斧改革,肯定会得罪不少人。但他选择了稳妥的做法,既稳定了局势,又给自己赢得了喘息之机。这份政治智慧,可一点不比他的军事才能差。
曹参当了十年丞相,把汉朝的根基夯实了。他去世时,朝野上下无不惋惜。刘邦的儿子刘盈还特意为他守丧。这份殊荣,可是连萧何都没享受过的。
曹参这哥们儿,是真有两下子。打仗勇猛,治国有方,但就是不显山露水。在韩信、萧何的光环下,他甘当绿叶,默默付出。这种淡泊名利的态度,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属实难得。
有人说曹参没出息,有本事为啥不争?但仔细想想,能在夹缝中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本事。韩信功高震主,结果人头不保。而曹参全身而退,善终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