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23日晚上,毛主席设宴邀请国民党起义将领参加晚会,一向敢于直言进谏的张治中趁机向毛主席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主席,现在很多委员都赞成用一星一杠做国旗的图案,我觉得不合适。”
“唔?一颗星代表党的领导,一条黄杠代表黄河,立意还是很鲜明的嘛!”主席面带笑容,问张治中:“你觉得哪里不合适了?说来听听。”
张治中连忙把自己的想法全盘说出:“那条横杠能有多少百姓联想到黄河上去?更多的恐怕是想到孙悟空的金箍棒上了。况且整面旗帜代表的是祖国的红色土地,这中间来一横杠不是在搞分裂嘛?”
主席的笑容淡了下去,点点头说:“嗯,确实有道理,还是需要再研讨商榷的。”
同一时间,不同地点,时任第六小组秘书的彭光涵向周恩来总理推荐了一幅五星图案......
祖国新生,群策群力制国旗
1949年,历经百年战乱和无数艰难坎坷的中国终于迎来一个崭新的纪元。人们在憧憬未来新生活的同时,对将要代表新中国主权形象的国旗也充满了想象和期待。
祖国新生,群策群力。
在《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日报》等全国各大报纸上刊登出征求国旗图案的消息后,全国上下,乃至海外华侨,无不欢欣鼓舞。大家铺纸提笔,把自己对新中国的希望和爱国热情,绘制成一幅幅国旗图案,寄往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
在这众多想要给新中国献礼的人群中,有一个叫曾联松的年轻人。
曾联松参加过上海的解放行动,时任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的秘书。他没有专业的美术设计技巧,可他有一颗激情澎湃,要为新中国国旗增颜添色的心。
那一段时间,在完成本职工作之后,曾联松投入了全部的身心来设计国旗。
他把自己关起来,构思该用哪个具体形象来象征新中国的国家特征和政权特征,该怎样设计出简洁又不失庄重的美感。
“盼星星,盼月亮,盼来了中国共产党......”,“星星!”,窗外传来的歌声让曾联松茅塞顿开。在不知道废弃了多少图纸以后,国旗的构思思路终于逐渐清晰明了。
曾联松心想:共产党是中国人民的大救星,那就用一颗内嵌镰刀锤子的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共产党领导着全国人民解放,以后还要领导着全国人民继续前进,开创新生活,那就用几颗小五角星代表人民群众;人民拥护共产党,就要让小五角星环绕大五角星。
在决定用几颗小五角星来象征人民群众的时候,曾联松再一次犯了难。他冥思苦想,不知道该怎么选择。
“唉,到底用几颗合适啊?”曾联松一边挠头自言自语着,一边把身体往椅背上靠去,想要缓解一下疲惫的身体。
目光不经意间看到桌边的一本书,那是毛主席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曾联松突然想到了什么,快速伸手,拿起书就翻了起来。
“哈哈,有了。”曾联松欣喜不已。原来毛主席在这本书里把人民分成了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四部分,那就用4颗小星象征人民!
经过无数次的推敲和更改,曾联松最终决定:把整面旗帜设计成红色,表示新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全部都是红色的革命;为了色彩的协调,也为了突出中华民族黄色人种的民族特征,把五星设计成黄色;为了显示出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核心和领导,把五星放在左上角,每个小星的中心通过一个角和大星的中心连成一条直线。
完稿后的曾联松激动不已,他同时制作了两份样稿,一份寄往评选委员会,一份留作自己的纪念。
曾联松设计的五星图案就是我们现在的国旗雏形,但是样稿初到评委会的时候并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因为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短短一个月的时间里,委员会一共收到了包含海外和待解放区来稿2992幅,就连郭沫若、陈嘉庚、朱德总司令都提交了自己设计的国旗样稿。想要脱颖而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据理力争,直言将军荐国旗
为了方便参加新政协会议的代表审阅,评委会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选出来38幅国旗样稿,汇编成《国旗图案参考资料》,提交给新成立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讨论。
曾联松的图案在去除了镰刀锤子后,由著名戏剧家田汉主张,以“复字32号”位列其中。
“各位代表,复字1号图案里的黄杠代表我们的母亲河——黄河,立意很好,同意的请举手。”这是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讨论国旗的方案。
“我反对!”在不少代表举手之际,一句铿锵有力的声音响了起来。众人扭头,发现是曾经给蒋介石四上“万言书”的张治中将军。
“一面旗帜是一个整体,中间插上一道横杠,会给人一种分裂的感觉,这和我们要将革命进行到底是不相符的;另外,在没有人提示的情况下,普通的老百姓,很难把这条横杠想象成黄河,他们能想到的很可能是一根木棍,甚至是孙悟空的金箍棒!”
“我同意张将军的意见。”这次开口的是田汉,“从美学上来看,复字1号给人的也是一种分裂的美感,复字32号的表达要更好一些。”田汉一边说,一边站了起来:“复字32号方案第一次被淘汰了,是我把它又提了上来,因为这个设计充满了感情!”
“我反对4颗星代表4个阶级的说法,还是黄河的图案比较好。”另一个参会代表也发表了自己的意见。
由于与会代表的意见不一,这次会议对于国旗方案没有定下结论,但是仍有较多代表赞同一星一杠的黄河方案。
距离国旗图案的最终定稿只剩下4天时间,张治中决定找机会直接向毛主席汇报,于是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与此同时,周恩来总理也因为国旗方案在工作着。
他问向前来汇报国旗讨论情况的彭光涵:“光涵同志,你接触了那么多国旗图案,代表们意见统一的到底是哪一个?”
彭光涵低头思考了一下,回答道:“一星一杠图案赞成,反对的也不少,而且反对的很坚决;五星旗有代表因为四个小星的意义持反对意见,但是总的来说,五星旗的设计比较好。”
总理说:“很好,那你就用这个图案做成一面大旗给我,看看真正的效果怎么样。”
彭光涵领命而去,为了设计大画图一宿未眠。天刚微微亮,他又赶到制旗店,用最好的材料做成一面五星红旗。
下午,总理看到彭光涵带来的五星红旗,满意了点头。
晚会上的毛主席在听了张治中将军的建议后,经过一番思虑,心中已经有了决定。
两天后,毛主席在会上肯定了五星红旗,他说:“这个图案表现了我们国家革命人民,不管是现在,还是将来,都要大团结,这个图案是个比较好的国旗图案”。
听了主席的发言,张治中将军激动的从座位站了起来,大声说:“我支持32号!”
1949年9月27日,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
一针一线,浓浓深情绣国旗
国旗图案一经通过,制定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任务就下达到了北京美术供应社。这样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一定要找一个可靠的人才行。
社领导经过研究,找来了技术最好的女工师傅赵文瑞,激动而又语重心长说:“赵师傅,社里接到了缝制新中国第一面国旗的任务,你是咱们社里技术最好的,你有信心完成它吗?”
“有!”赵文瑞毫不犹豫地回答。接过领导交给她的五星红旗图案和制作要求,赵文瑞不禁热泪盈眶。
她严格按照图案尺寸裁剪,认真细致的缝合。最难的是五角星的缝合,因为要把两颗大星、八颗小星精准地缝合在旗的两面。
赵文瑞没有被困难吓倒,她小心把五角星对贴好,不急不躁,耐心缝制起来。
经过两天两夜的赶制,一面长4.6米,宽3.38米,由红黄两种绸缎缝制而成的五星红旗如期完工。
上面的一针一线,都充满了以赵文瑞为代表的普通百姓,对新中国成立的欣喜和对未来生活的无限希望。
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广场上,亲手升起了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从那个时候开始,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都有了一抹鲜艳的红色,指引着勤劳的中国人民,努力奋斗,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