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布雷被看作是民国政府的第一支笔,为何却在解放前选择自杀?

陈布雷,被老蒋视为文胆,有着“民国政府第一支笔”之称。那么,他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为何在解放前选择自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890年,陈布雷出生在浙江慈溪。他从小就喜欢写作,1911年从浙江高等学堂毕业后,就进入了上海《天铎报》工作,担任撰述。由于他才华出众,勤勉敬业,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见解,很快就成了上海报界著名的记者。他撰写了大量拥护辛亥革命,反对封建帝制的时评,宣扬共和精神。孙中山代表临时政府用英文起草的《对外宣言》,陈布雷将其翻译成中文最先在《天铎报》上发表。几年后,他离开了报社,到《商报》当编辑主任,仍坚持用文笔揭露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

因陈布雷对国内局势的评述与广东的民国政府、部分言论与我党的主张不谋而合,故他的某些文章也会出现在我党主办的报刊上。两党合作挥师北伐后,老蒋认为需要有一支能供自己驱使的笔杆子,而颇有声望的陈布雷成了最佳人选。1927年,他邀请陈布雷到南昌晤谈,所表现出的谦逊态度让陈布雷很感动,便答应为其撰稿。从那以后,陈布雷就成了他的文胆、智囊团,长期为其草拟文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陈布雷是一个爱憎分明、正直清廉、秉公无私的人,抗日战争时期,是他的人生巅峰。他支持亲属奔赴前线抗日,想办法掩护民主人士。期间,他写了数篇激扬民族志气的不朽文章。郭沫若曾因为一篇文章得罪过他的主子,并遭到了他主子的嫉恨。主子发出通缉令,逼迫郭沫若流亡日本。抗战全面爆发后,郭沫若想回国抗日,但又担心主子找自己麻烦。后来,还是陈布雷为他向主子说情,郭沫若才顺利回国。

当然,陈布雷也有无可奈何的时候。西安事变时,他知道杨虎城和张学良只是想让主子抗日,并无篡权之意。但主子下令要把他们说成是犯上作乱的“叛逆”,他没有办法违抗主子的旨意,只能唯命是从。此外,他还在主子的授意下写过一些反对我党的文章。他曾多次表示“不能用我的笔达我所言”,也不能自己做主。因此,他成了近代史上一位颇有争议的人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48年11月13日,陈布雷自杀身亡。一直以来,关于他自杀的原因有很多种说法。民国政府的官方说法是感激轻生,以死报国。有人认为他是为垂死的政权殉葬,也有人说他是“以死明志”。纵观他的一生,从小在封建思想的熏陶下长大,是一个旧知识分子,“士为知己者死”的思想观念深入骨髓,把为国效力和效忠领袖混为一谈。陈布雷之所以深受主子的喜欢,是因为他淡泊名利,无心政治,甚至鄙薄政治,不让子女从政。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女儿陈琏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入了我党。主子对自己的信任和重用,让他非常感激,一直铭记在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然而抗日战争结束后,即使陈布雷看清了民国政府的真面目。政治黑暗,官吏腐败,得不到民心。但“从一而终”的封建思想,依然主宰着他的心。面对残酷的现实,他曾比喻自己是嫁了人的女子,难违夫子。加上他长期超负荷的工作,导致身体每况愈下。这些,都可能是导致他走上自杀道路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