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著名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曾说:“对于一个坏政府来说,最危险的时刻通常就是它开始改革的时刻……”这段话被称为“托克维尔定律”。这一定律同样适用于中国。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权专制的清王朝,曾经有过极其辉煌的岁月,也有过足以自傲的历史,却在庚子之后(1901-1911)的最后十年中快速地走向了灭亡——而这恰恰是它致力于制度性改革的十年。
在这短促的十年时光里,似乎包蕴了太多复杂的内容:现代学堂取代旧式科举,现代警察取代旧式保甲,现代法律取代传统礼法惯制......就变革的速度和内容而言,晚清十年之变远远超出了清王朝250多年历史叠加的总和。
历史的吊诡在于,正是急速而起的“新政”改革、官制改革,成为推助王朝航船最终触礁沉没的力量。一个致力于“新政”的王朝,却在“民变”叠加着“士变”“官变”的历史推力下,无奈地走向覆亡!
不禁要问:晚清最后十年,为什么越改革越失败?
要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还需回到晚清最后十年的历史情境当中。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王先明所写的《末世:清王朝的最后十年》为我们提供了非常值得借鉴的参考。
◎承袭托克维尔的历史精神,还原一个晚清社会有机体
不同于其他著作对晚清历史的简单叙述、简单归因,王先明教授直接承袭托克维尔的历史精神。
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一书中极其敏锐地洞察到,引起旧制度崩解的原因或许很多,但任何原因也只有在各种要素相互钩织的有机体中才有其历史作用。
《末世:清王朝的最后十年》正是循着这一思路来书写,剖析中国版的“旧制度与大革命”,在一般规律中抓住一国历史的特殊规律,并找到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还原了一个晚清社会有机体,揭开了清朝崩解的历史真相。这样的历史著作,更真实、更耐读,也更能提供历史教训。
◎人心——决定一个政权存亡的根本原因
“茫茫家国无穷恨,可奈空庭落木何。”1900年庚子国变,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仓皇西逃,大清的虚弱完全暴露在天下黎民百姓面前。继而,清王朝以“新政”拉开了20世纪的帷幕,开局却呈异象:庚子事变虽平,排外之风未熄;民变惊起,匪患相连......
此时的大清,其实已经进入“垃圾时间”,崩塌是早晚的事。因为人心已经变了。历史即是人心。无论多么复杂的政治变局,无论多少类型的权力组合,决定一个政权存亡的根本原因只有一个:人心!
王先明教授的《末世:清王朝的最后十年》运用大量真实历史资料向读者展示的,不仅仅是大清王朝最后十年的历史,而是一种见微知著、洞悉真相的思维模式——
风起于青萍之末。历史力量不可逆转,它在突然爆发之前便已在士农工商的日常生活中缓慢积蓄着能量。自然岁月和社会生命的流程本身,早已规定和制约了它迈向未来的力度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