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有句口口相传的俗话:“滇池水清,昆明就旺”。确实每年想欣赏滇池美景的游客络绎不绝,带动了当地经济。

但曾经“光彩照人”的滇池,现在却变成令人生畏的“绿汤”。甚至有专家说滇池患上了“生态癌症”,正在逐步走向消失和灭亡。

为了挽救滇池,国家把它列入重点治理的三河三湖之一,要彻底根除这块嵌在昆明本地的“伤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为了治疗这块“伤疤”,25年居然花费500亿!然而,依然没有改变滇池被污染的现状,时过境迁现在的滇池变得怎么样了?500亿元到底花在哪里?

围湖造田

滇池是我国第六大淡水湖,其实在古代比现在范围更广、更深。我们在现在的滇池附近百米处以上的高地里,还可以找到古滇池留下的历史痕迹。

随着地壳的运动,才形成今天的滇池。在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水利学家滇池区域发现新石器遗址15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有关第一次滇池的记载是在战国末期,在《史记·西南夷传》中说道,楚国的农民起义领袖庄蹻率兵来到这里,发现水草肥沃连绵数里,他再次休养。

但因秦兵的阻拦,他最终选择在此定居生活,可以看出那个时候人们已经依靠滇池为生。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依然以滇池为生,那时爆发“围湖造田”运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时出现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粮食产量增长不上来的问题,所以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开始围垦海域扩大耕地面积,解决粮食短缺问题。

但殊不知这样的举动,让滇池遭受“灭顶之灾”但肚子哪有生态重要,为了生存人们已经顾不上其他的了,这也让后世为此“背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1969年12月28日,昆明10万军民汇集东风广场,举行“围湖造田”誓师大会,决心打一场向滇池要田的歼灭战,滇池也迎来最大的生态破坏。

昆明地区出现十万人,男女老少齐上阵拿出“誓叫草海变良田,哪个龙王不低头”的气势。这场工程历时三年,滇池面积也缩小了近20平方公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曾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滇池美丽景色已经看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块块梯田。

“围湖造田”确实解决了当时百姓的温饱问题,但是对滇池的破坏需要几辈人去偿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使滇池的生态群变得单一和简单化,而且“围湖造田”导致大量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的化学物品流入湖泊,导致湖泊内有害浓度增大,对湖泊生物和人都有很大的危害。

虽然后期我们明白不能再开垦滇池,国家也出台了相关法律,不得已跨越“红线”在滇池周围进行开垦和开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一现状得以改变吗?并没有在2021年时,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在昆明下沉督查时发现,滇池出现“环湖开发”“贴线开发”等问题。

房地产开发商为了更好地获得利益,踩“红线”贴着保护区域建设房屋,更有甚者在保护区开发房地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严重破坏了滇池的生态环境,这是不是滇池变“绿水”最主要问题,污水排水才是导致滇池变“绿水”的最主要问题。

昆明市大量的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到滇池,日排放量达到13万吨,导致滇池水质长期为V类甚至劣V类。

我国对水质有着严格的要求,V类是我国对水质最低要求,可见滇池已经被破坏得不成样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500亿花到了哪里?

滇池在生态遭到最严重破坏时,人们往滇池水面扔一块砖头都不会下沉,滇池成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淡水湖泊之一。

滇池的治理始于“九五”期间,当时以点源污染控制为主,人们开始“还旧账”。1996到2015年滇池治理投资高达510亿左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滇池治理消费了巨大的经济投入,付出了巨量的社会代价。但为什么花费了500亿元还没有治理好滇池呢?

我们以螳螂川为例,螳螂川是滇池水流出的唯一出口,也是金沙江的支流。在2024年5月9日中央督查发现有大量污水涌入螳螂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现场取样调查发现,现场的水质数值均超过地表水三类标准。为什么滇池已经治理这么多年还存在水质超标的情况?

但早在2018年就有人向当地有关部门举报该问题,但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重视,导致一拖再拖,污水持续排放,原本清澈的螳螂川变的浑浊不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是不重视,还是有“秘密”?在上世纪80年代,滇池水面开始出现部分出现水华现象,但一直无人问津,导致污染面积不断扩大。

尽管如此,当地恢复水质的更新措施却迟迟不落实,直到1990年,昆明才建立起第一个污水处理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座污水处理厂面对昆明市近300万人口的排水也无能为力,更本起不到什么作用,滇池水体富养化问题没有得到一点改善。

尽管在滇池管理局的带领下,进行一系列的水养平衡、去藻化行动、向湖水注入臭氧等,但都收效甚微,并没有改变滇池水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其中有相关部门的不作为,为了政绩和利益选择视而不见,但更多的是滇池治理不单单是滇池一个湖泊,昆明有29条主要支流。

所以对滇池治理要做好持久、不怕困难的打算。其中滇池管理局发挥重要的作用,滇池管理局是专门滇池治理开办的部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这个部门在工作中却遇到很多困难,因为在众多行政级别上,滇池管理局只能算“小兄弟”,用它去制衡“老大哥”们,必然会出现一些不太“听话”的单位。

所以只有从多元性角度来进行综合分析,才能制定出科学适用、操作性强的政策法规,形成有效的质量机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2年昆明市对《滇池保护条例》作出修正,这虽然提升了滇池管理局的“权利”,但在执法过程中,滇池管理局还是有些力不从心,甚至接到有些领导的“求情”电话。

执法问题,只是滇池的一小部分问题,资金问题,才是大问题。25年花费500亿,资金怎么成大问题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滇池“十五”计划中投入23.3亿改造滇池,但是项目实施情况不理想、缺啥配套政策、沿湖垃圾清理、污水处理厂建设等问题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在我国修建一条高速路需要数十亿甚至数百亿元的建设资金,何况一个面积约为330平方千米的滇池,还有它涉及的流域,这点钱根本就不够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只是滇池治理项目资金严重匮乏还有滇池管理局的经费也十分有限。所以云南和昆明政府想出“滇池治理与开发”和“现代新昆明建设”结合起来,以此带动经济解决滇池资金。

但有人想尽办法治理电池,而有些人则在肆无忌惮地污染电池,导致滇池进入“边治理,边污染”的尴尬境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一湖四环”工程中,一家承建商居然一次性填占了上万平方米的滇池水体,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工程,现在变成“筑巢引凤”的工程。

所以即使在投入多少资金,不改变污水排放、私占土地、踩“红线”等问题,滇池永远无法回到从前的状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治不能停,滇池恢复生态仍然任重道远

滇池是昆明腾飞的重要支撑点,如今电池的重度污染,对当地人来说是一个极其惨烈的损失,所以不论从经济还是造福后代来看,我们都必须让滇池焕发新机。

为了让滇池“改貌”有关部门想出引金沙江水入滇池,对滇池进行大“换血”。还从松华坝水库泄放弃水,经盘龙江、大观河、玉带河引入滇池,置换草海水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根据研究发现滇池蒸发量大于降水量,所以滇池水体每4年就得置换一次。但根据松华坝年平均的泄洪量仅为1000万多万立方米。

要想彻底让滇池“换血”需要53年才能完成,还需从农业面源、工业废水、城市生活污水等方面入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滇池支流区域附近有大量的农田,所以昆明市鼓励农民采用有机农业种植方式,减少对化肥和农药的依赖。

在通过控制禽畜养殖粪污的治理,有效降低农业面源污染。养殖场采用粪便收集和处理系统,利用沼气池和固液分离机可以减少粪便和沼液的产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生产出来的粪便还可以当作有机肥料回收利用,提升土壤和农作物的生长。在从工业废水排放入手,政府采取多项政策和措施,确保企业遵守相关制度,才能减少工业废水的排放。

在对城市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升级,确保应对城市人口增长和污水处理的需求。从这几个方面入手,滇池很快就要“改天换地”焕发新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六大工程的治理下,滇池水质已经得到明显改善,在2016年滇池水质已经从劣V类提升到V类,2018年提升到Ⅳ类。

滇池的生态环境已经焕然一新,来自西伯利亚地区的红嘴鸥已经在半空中翩翩起舞,市民游客也在湖边悠闲漫步。

岸边也绿意盎然,昔日杂乱的民房、鱼塘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湖水湿地,滇池环湖生态带已经超过六万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滇池的生态恢复,让一些动物重现于此,滇池也在2020年提出下一个五年治理目标,让滇池水质更上一层楼,治理滇池的路是漫长的,花销是昂贵的,但为了子孙后代我们还需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