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今天这篇文章讲讲昨天(9月21日)董宇辉的三场访谈,从舞台诗剧,讲到瓷刻艺术,到文学。这篇文章不算是一个总结,更多的是借着这个由头,让大家了解三个访谈涉及的艺术形式,和相关嘉宾。

01

《只此青绿》剧组访谈

关于《只此青绿》

《只此青绿》是一个舞台诗剧,在2021年8月18日首演,后面还有选段登上过2022年的春晚,2024年9月20日还在俄罗斯上演。期间已经演出了600多场,不少观众都看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董宇辉访谈的这部《只此青绿》是脱胎于舞台诗剧《只此青绿》的同名电影。由舞蹈原编导演团队共同打造,讲述的是背诵天才少年王希孟的传奇一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部作品的灵感就是来源于《千里江山图》,通过电影的方式,将这种舞剧通过荧幕,让更多普通观众了解到。或许这也是董宇辉在那么多国庆档电影里面,选择这部《只此青绿》做访谈的原因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访谈

《只此青绿》剧组穿着国风穿搭出场,让人一眼就对这部剧有整体的感觉。期间也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诗剧”的载体,让观众了解《千里江山图》的历史时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通过董宇辉的访谈,让我们了解到这种舞台剧改编成电影,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和双向奔赴。

让我印象非常深刻的是两位演员的表现,真的可以用一个词可以形容「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此之前我从来没了解到,有《只此青绿》这样一部舞剧,和电影。但是通过这次访谈,让我们感受到它独特的魅力,希望能更多观众可以去看这部电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董宇辉还邀请剧组现场展示了部分精彩片段,让观众在直播间就能感受到《只此青绿》的独特魅力。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方式,不仅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也进一步提升了剧目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2

非遗瓷刻传承人刘金铎访谈

关于瓷刻

瓷刻这种艺术表现形式,之前有刷到过相关短视频,但是也仅仅停留几秒钟而已,没有深入去了解过。

去看到关于瓷刻艺术介绍,它是一种传统收益艺术。很早以前是在瓷器上面绘画,真正的瓷刻是清朝初年时候开始的。一开始是平刻为主,点线构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到了乾隆后期,经济发展,镌刻艺术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就出现了在瓷板或者其他器皿上雕刻山水、花鸟、草虫等,瓷刻也是在这个时期发展成为一门新的瓷器装饰艺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访谈

关于瓷刻艺术各地都有不少艺术家在做这方面的,而董宇辉访谈的刘金铎,三十多年的瓷刻历史了。在2016年宝庆瓷刻被认定为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董宇辉访谈过程中,也了解到嘉宾小时候的经历,和创作心得。让这门大众不太熟悉的艺术形式,通过直播间的镜头,走入大众视野。

之前刘金铎还致敬奥运冠军樊振东,在玻璃上创作了樊振东的素描形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3

三、作家苏童访谈

关于苏童

苏童,本名童忠贵,是中国当代的作家。长篇小说《黄雀记》获得第九届茅盾文学奖。1972年患上肾炎和败血症,不得不休学在家。

后面在苏州第三十九中学读书,作文得到老师赏识。1980年考上背景师范大学中文系,开始大量写诗,后面转为写小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于访谈

昨天的访谈是苏童老师第三次来董宇辉的直播间了,之前很多都聊过了,所以这次就聊聊童年,从江南水乡桐乡说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讲到了童年和外界的关系,是通过船和火车,没有真实发生什么,却充满了想想。还聊起了梅雨季节是很有生活气息的故事。

他写了散文《三棵树》,小时候很羡慕火车上坐着的人,以及文学方面的话题。后面还有聊苏童夫人也是丈母娘粉的话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4

关于整个访谈

观看访谈类节目有一个好处,除了会掌握一些新类型的内容,比如这次访谈的第一部分《只此青绿》这部作品。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直观的了解到嘉宾的一些生活经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毕竟很多时候,我们看一部作品,常常是比较干枯的,感觉会缺少一些亲近感。而通过嘉宾的访谈,会感觉他们创作的作品,会更有生命力,更加鲜活。

而今天的访谈是关于文学,关于艺术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个小时降了三种文化形式,从第一个关于舞蹈、关于画面美的形式,到第二场大家不太熟悉的宝庆瓷刻艺术,了解到一项绝活。到第三个访谈,回归到关于文字,了解到文学于生活的关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05

结尾

这种访谈,在短视频上呈现,不仅观众喜欢,也是平台喜欢的。艺术其实离我们很近,只是以前感觉没有很好的途径去接触他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写这篇文章下来,我有两个体会,一个是我们其实可以有更多喜欢,钻研的东西,比如传统艺术,像瓷刻。不一定非得去往独木桥方向去,对于孩子有喜欢的东西,应该感觉是幸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一个是,很多非常优秀的传统文化需要我们去接触,他们不应该进入「非遗」,而应该进入大众生活中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