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泰安市岱岳区是山东省首批科技创新强县。近年来,岱岳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围绕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以打好科技创新环境攻坚仗为依托,以强引导、聚人才、优服务为工作重点,多措并举,推进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落实落细,努力在科技创新的征途上攀高峰、筑高地。

强引导,用好政策“指挥棒”。健全保障机制。岱岳区构建起党政统筹推进、镇街联动、政企协同、院校合作、社会参与的协同合作联动机制,印发《关于加强科技创新强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培育重点领域创新发展优势,推动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宣传矩阵。优化顶层设计,不断探索“往返式定机制、点菜式抓实效”政策宣传机制,以优化宣传渠道、改进宣传内容、加强宣传互动为抓手,明确政策解读内容,集中开展活动,提高政策影响力,开设公众号,加强政企互动。每年编辑印发《科技政策汇编》1000份,每月至少开展一次政策宣讲。贯彻落实政策。通过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企业申报市级以上科技创新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平台,争取各类科技扶持政策,释放政策红利。2023年,全社会研发投入11.63亿,占比3.06%,落实各类科技奖补资金1400余万元;全区95家企业获得“鲁科贷”资金6.64亿元。

聚要素,夯实主体“顶梁柱”。培优创新主体。建立健全“孵化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梳理一批成长潜力大、创新能力突出的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持续壮大科技创新主体力量。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从2019年的24家增长到2023年的117家,年均增长率48.59%。泰山石膏入选中国创新力企业百强,泰山玻纤、浪潮软件入选山东省科技领军企业,汉威集团等6家企业入选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育强创新平台。实施高能级平台倍增计划,坚持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创新主体协同的创新平台建设机制,加快院士工作站、重点实验室等科创平台建设。截至目前,岱岳区获批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4个,省级创新平台63个。与北京化工大学、泰安市科技局、泰山科学研究院联合成立了“北化·泰安岱岳协调创新中心”;与泰山学院签订校城融合发展合作协议,建设“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孵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山东肥当家投资有限公司备案为山东省级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提促科技水平。围绕全区新型工业化产业体系,在产业链上布局创新链,组织开展科技创新“揭榜挂帅”项目,助力“卡脖子”技术难题科研攻关,加快科技成果转化落地。2023年以来,2家企业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3家企业被评为山东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项新材料产业成果入选“山东好成果”,1项精细化工产业技术成果入选省绿色低碳技术成果目录;1家企业荣获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人荣获泰安市青年科技创新奖;4个项目荣获泰安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辅导企业录入技术合同551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5.24亿元,比上年翻番。

育人才,激活科创“主引擎”。筑好“凤凰巢”。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优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建立区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定期议才”制度,设立区人才工作服务中心,组建区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中心,形成了区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协同配合的人才工作格局,全链条打造岱岳区人才高地。广发“英雄帖”。为锻造活力彭湃“人才引擎”,岱岳区常态化开展“书记区长高校行”“百名专家岱岳行”等活动,充分发挥专业人才科技创新优势,促进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近年来,岱岳区共邀请300余名专家来岱开展对接交流,促进和实施科技项目160余项。今年引进博士团队3个,博士5名。深耕“合作田”。为人才搭建合适的“舞台”,将科技人才安排到最能发挥才能的工作岗位上去,实现人与事的最佳配合,确保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完善人才评价标准,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为不同领域、不同类型的人才搭建差异化创新平台,构建以“能力+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大众新闻记者 刘涛 通讯员 李文献)

(大众日报及所属“大众新闻”客户端欢迎各界投稿,提供线索,包括文字、照片、短视频,文字投稿务必配上照片、短视频。泰安新闻素材请投大众日报泰安记者站电子邮箱dzrbta@126.com,热线电话:05388011909。来稿请务必注明作者、手机,以便进一步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