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021年,当东方出版中心的编辑联系我,告知社里准备引进法国南方书编出版社(Acte Sud)的一套丛书,并发来介绍文案时,我一眼就被那十几本书的封面和书名深深吸引:《沿着野兽的足迹》《像冰山一样思考》《像鸟儿一样居住》《与树同在》……

自一万多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之后,地球进入了全新世,气候普遍转暖,冰川大量消融,海平面迅速上升,物种变得多样且丰富,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稳定的自然环境为人类崛起创造了绝佳的契机。第一次,文明有了可能,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开始农耕畜牧,开疆拓土,发展现代文明。可以说,全新世是人类的时代,随着人口激增和经济飞速发展,人类已然成了驱动地球变化最重要的因素。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极大地影响了土壤、地形以及包括硅藻种群在内的生物圈,地球持续变暖,大气和海洋面临着各种污染的严重威胁。一方面,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社会日益繁荣富强,人丁兴旺;另一方面,耕种、放牧和砍伐森林,尤其是工业革命后的城市扩张和污染,毁掉了数千种动物的野生栖息地。更别说人类为了获取食物、衣着和乐趣而进行的大肆捕捞和猎杀,生物多样性正面临崩塌,许多专家发出了"第六次生物大灭绝危机"悄然来袭的警告。

"人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从原始人对天地的敬畏,到商汤"网开三面"以仁心待万物,再到"愚公移山"的豪情壮志,以人类为中心的文明在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路上越走越远。2000年,为了强调人类在地质和生态中的核心作用,诺贝尔化学奖得主保罗·克鲁岑(Paul Crutzen)提出了"人类世"(Anthropocene)的概念。虽然"人类世"尚未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地质学名词,但它为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

"视角的改变"是这套丛书最大的看点。通过换一种"身份",重新思考我们身处的世界,不再以人的视角,而是用黑猩猩、抹香鲸、企鹅、夜莺、橡树,甚至是冰川和群山之"眼"去审视生态,去反观人类,去探索万物共生共荣的自然之道。法文版的丛书策划是法国生物学家、鸟类专家斯特凡纳·迪朗(Stéphane Durand),他的另一个身份或许更为世人所知,那就是雅克·贝汉(Jacques Perrin)执导的系列自然纪录片《迁徙的鸟》(Le Peuple migrateur,2001)、《自然之翼》(Les Ailes de la nature,2004)、《海洋》(Océans,2011)和《地球四季》(Les Saisons,2016)的科学顾问及解说词的联合作者。这场自1997年开始、长达二十多年的奇妙经历激发了迪朗的创作热情。2017年,他和南方书编签约,开始策划一套聚焦自然与人文的丛书。该丛书邀请来自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不同领域的作者,请他们写出动人的动植物故事和科学发现,旨在以独到的人文生态主义视角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种全新的叙事,让那些像探险家一样从野外归来的人,代替那个沉默无言的大自然发声。该丛书的灵感也来自他的哲学家朋友巴蒂斯特·莫里佐(Baptiste Morizot)讲的一个易洛魁人的习俗:易洛魁人是生活在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的印第安人,在部落召开长老会前,要指定其中的一位长老代表狼发言——因为重要的是,不仅仅人类才有发言权。万物相互依存、共同生活,人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

启蒙思想家卢梭曾提出自然主义教育理念,其核心是:"归于自然"(Le retour à la nature)。卢梭在《爱弥儿》开篇就写道:"出自造物主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如果你想永远按照正确的方向前进,你就要始终遵循大自然的指引。"他进而指出,自然教育的最终培养目标是"自然人",遵循自然天性,崇尚自由和平等。这一思想和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不谋而合,"道法自然"揭示了整个宇宙运行的法则,蕴含了天地间所有事物的根本属性,万事万物均效法或遵循"自然而然"的规律。

不得不提的是,法国素有自然文学的传统,尤其是自19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探究和博物学的兴起,自然文学更是蓬勃发展。像法布尔的《昆虫记》、布封的《自然史》等,都将科学知识融入文学创作,通过细致地观察记录自然界的现象,捕捉动植物的细微变化,洋溢着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套丛书继承了法国自然文学的传统,在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除了科学性和文学性,它更增添了一抹理性和哲思的色彩。通过现代科学的"非人"视角,它在展现大自然之瑰丽奇妙的同时,也反思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关注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平衡,探索保护我们共同家园的可能途径。

如果人类仍希望拥有悠长而美好的未来,就应该学会与其他生物相互依存。"每一片叶子都不同,每一片叶子都很好。"

这套持续更新的丛书在法国目前已出二十余本,东方出版中心将优中选精,分批引进并翻译出版,中文版的丛书名改为更含蓄、更诗意的"走向旷野"。让我们以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复野化",无为而无不为,返璞归真,顺其自然。

作者:黄荭

文:黄荭 编辑:谢娟 责任编辑:舒 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