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看破不能说破,但有些话,还是必须要讲讲,既然关注了这个公众号,就是信任,就要和大家说说心里话。

收藏界的一切规则,本质上还是遵循着一套社会运行的规则。其分配原则并不是建立在所谓的“公平”上,而是掌握的信息越准确,就越是能获得更多的资源。

看不透这个逻辑的话,那么就算《文物法》修改了,专家被淘汰了,国家大力支持民藏发展了,大部分人仍然获取不了自己想要的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不公平才是这个世界本来的面目,从出生那一刻起,贫富差距、高矮胖瘦、美丑智愚仿佛就已经注定了。社会是个金字塔结构,注定了%10的人掌握了%80的财富,普通人想要实现“阶级跨越”非常困难,但并非没有办法,最重要的是了解那个规则。

这个规则就是对“信息”的精准分辨与掌控!

打个比方,“穷人思维”里面有个特色就是喜欢赚快钱,一夜暴富,于是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教你赚钱的机构”。比如“财经老师”教你如何去炒股,比如“创业老师”教你如何去找风口做老板,再比如收藏行业泛滥的“专家大师”,天天口灿莲花教你如何去搞收藏。

然而屁用没有!穷人看似学了一堆东西,到最后还是穷人,钱反而被那些“老师”赚走了。因为大家获取的信息就是别人强行灌输给你的,很少有人能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收藏行业从低到高,获取资源的方式可以总结为三种:交换,收租和分赃。

最底层的“交换”很容易理解,藏友付出大量的精力和时间,淘换到一些民窑瓷器、银元古钱、文玩杂项,市场价多少钱就按这个范围内买卖,赚得是辛苦钱,吃亏打眼也得自己担着。就像天天上班给老板打工一样,只有极少数人能通过不断以藏养藏,抓住每一次风口实现“阶级突破”。

更高一层的“收租”,就类似于古代地主收农民的地租一样。其实富人是很厌恶风险的,因为他们本来就有资本,如何稳定的“以钱生钱”才是正道。于是拍卖行只拍“传承有序”,文物掮客只收“海外回流”,正规艺术中介只服务有钱人,各类微拍只做平台收佣金,不参与古玩买卖。本质上就是对资源掌控后,通过“价值转移”,把别人的劳动价值转化为自己的价值。

最顶层的“分赃”,不能多说,总之就是“收租”的顶配版,拍卖会上的天价成交,很多都已经变成了转移资产的游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很多人稀里糊涂的进来,然后又稀里糊涂的离开,挖空心思想赚快钱,结果却做了别人的财富垫脚石,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

说到底,钱只是财富的表象,赚得并不是金钱本身,而是这背后对社会、对经济的深刻理解。

譬如前两年,银元暴涨,原因在于美国“印钞大放水”,其他国家被迫跟着放水,一部分资金流入收藏市场。恰好银元价格处在一个微妙的阶段,不高也不低,但玩家数量却越来越多,资本看到了这个势头,开始大肆炒作,加上评级的推波助澜,半年时间翻了数倍甚至还有十几倍的。

能提前掌握信息,或者看到市场风向的少部分商人、大玩家,囤货炒作一条龙,赚得盘满钵满,而后知后觉的大部分小玩家,就是被“割肉”的对象。只能继续收藏着等待下一波风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文物古董市场不像钱币那样有评级标准的背书,所以“潜规则”更加残酷。之所以“圈子文化”盛行,就在于中国是个人情社会,一切都要讲“利益交换”,你说你在市场捡个大漏,一出手就得是几千万几个亿,不给别人留下利润空间,那么就只能是有价无市。

整个高端拍卖市场,除去那些“财产转移”的操作,剩下来的就是一个“大赌场”。你首先得投钱买藏品,等于交换“筹码”,等待更多的人上“赌桌”,大家一起把价格哄抬起来,赌的就是自己不是最后一个接盘的人,这就叫艺术品金融,和收藏本身是两码事,千万不要弄混了。

再比如某个老板做生意遇到门槛,想通过结交某位人物化解,于是便在拍卖会上高价拍下那个人的“藏品”,这是另外一种更高级别的“交换”。

没钱没资本还是别想着上拍这码事了,那么如何读透国家政策呢?比如有民间玩家自己开博物馆,响应“让文物活起来”的号召,顺便还有大量国家补贴可以赚。这是合法合规的,如何玩转好这个规则,自己去摸索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民间博物馆

站在个人的角度,好像钱都是自己赚来的一样,但站在整个社会经济的大框架里,其实钱并不是你赚的,而是分配给你的。顶层人士,就是站在分配的核心位置上,中层人士就是了解分配的规则并利用,而底层人士你懂得......

所以我们在呼吁修改《文物法》、对专家实行追责制以及净化整个收藏市场的同时,一定不要放弃提升自己的能力。所谓“你永远赚不到自己认知以外的钱”,把眼力继续提高,把市场摸熟,把规则弄懂,把政策读透,当你和别人竞争时,他们不会告诉你这些真相,巴不得继续“收割”你呢。

要记住,收藏不仅仅是藏品本身,如果你“两耳不闻窗外事”那自己开心就好,如果想进入社会这个大染缸,那么首先要学的就是如何分辨和利用信息与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