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则新闻让人触目惊心,

滁河“水体污染”,恶臭熏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造成养殖的鱼虾大量死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道真的只能这样臭下去吗?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远山青翠、森林茂密、水体清澈,有漂泊的渔船,还有醉人的落日夕阳,这幅美丽画卷,曾是我们对水面的真实的写照,现在却成了向往,那么当我们面临水体污染,还能怎样让他们换新颜?

通常涉及以下几个步骤:

1.水质净化:通过设置沉淀池、人工湿地、生态浮床等设施来去除河道中的悬浮物、营养盐和有害物质。

2.生态修复:引入适合本地生态系统的水生植物和动物,恢复生物多样性,促进自净能力。

3.河岸整治:加固河岸,防止水土流失,同时采用生态护坡,如种植草皮、灌木等,增加绿化面积。

4.景观设计:结合河道特点和周边环境,进行景观设计,增设步道、观景台、休闲设施等,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5.污水处理:对周边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进行收集和处理,减少污染物直接进入河道。

6.长效管理:建立河道管理和维护机制,定期监测水质和生态状况,及时调整治理策略。

参考案例

弥尔河的改造规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位于美国康涅狄格州斯坦福市的弥尔河公园曾经是被人为开挖、污染严重的河岸地区,如今却是一个郁郁葱葱、充满活力的城市公园,并彻底改善了城市生态和社会结构。

弥尔河公园通过重塑河道并引进数百种原生植物,打造出一个一举两得的景观项目:一方面复苏了水陆栖息地的活力,另一方面降低了城市洪水风险。这里重新焕发了勃勃生机,还成为了动物们的栖息地。洄游的鱼回到这里产卵,野生的鸟类也来筑巢,甚至出现了水獭。斯坦福市的居民们也有了亲近自然的公共活动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前的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改造后的河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弥尔河绿色廊道总体规划的生态组成要素之一是增加该地区的生物多样性,即通过移除大坝,引入多样化的栖息物种为原生的野生动物群体提供支持。设计师与生物栖息生态学家紧密合作,设计师通过塑造河滩、集水区和蜿蜒的河道来模拟自然的河流形态。原生树木、灌木、草类构成稳定的植被组合,被用以固定河岸土壤,同时为野生动物提供食物、栖息地和筑巢的场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另外,弥尔河改造更新时,将大坝和所有堆积在河道内的障碍物和蓄水设施都拆除,取而代之的是用石块、泥土等材料精心布置出的浅滩、水塘、曲流,塑造河流自然的形态,并在这里种上树木、灌木、草等不同种类的植物。

被重新引入的洪泛区在城市的中心创造出重要的盐沼栖息地,为从盐水迁徙到淡水中溯河产卵的鱼类提供前往集水区的通道。360年来,1200条河水青鱼第一次回到这里产卵。潮水交换效应为陆地和水域带来惊人的生物多样性。得益于多样化的河岸形态和河水深度的设计,其他物种得以在此栖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河流整治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修复后的河流

弥尔河景观中的设计元素首先尊重了基地的历史,其次做到了经久耐用。摆放得当的长凳和大块回收来的卵石,沿着小路和观景平台,为访客提供就坐休息的场所。地面铺装材料具有很好的抗洪水腐蚀性能。设计师保留了历史悠久的石墙,并将从建筑工地中挖掘出来的石头放置在景观之中,用以昭示当地的历史和地理特质。作为公园与市区相连接的典例,美洲香槐列队组成的林荫大道从城市的入口延续进来,通向为举办大型活动和沿河娱乐项目提供开放性空间的大草坪和观景平台。 此外,设计团队还考虑到当地社区民众对樱桃树的喜爱,尽可能地将原有树木保留下来,并在施工期间倍加看护,之后将所有的老樱桃树和新树一起移植到通往大草坪和观景平台的小路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这里种花种树也颇有学问。景观设计师们会考虑花草树木的布局与景观上的搭配,兼顾功能性和美观性,把河岸分为水生带、湿地和城市高地三个不同的区域。在不同时间段播种下野花、草类、灌木、树木等不同植物的种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当穿过市区的河流从污染回归自然,如果还能更好地为民众所用,融入日常生活,那便是最理想的状况。设计师用石头、花岗岩等铺出河边的小路、观景平台等空地,社区居民来这里骑车也好、慢跑也好,或者只是散散步,走到河边看看花、看看鱼,看看其他美好的生物,也非常惬意。根据项目规划,弥尔河公园目前还留有未来发展的空间。公园里可能还会建起滑冰场、喷泉、旋转木马等游乐设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弥尔河改造更新在总体规划阶段的实施上,更加强烈地认识到城市与生态共生的必要性,它能让市区和周边环境成为互惠互利的存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项目将成为一个永不停歇地自我再生式的景观。原生的植物和野生动物会不断地回到这里。景观设计将可持续性、娱乐性、公民参与、文化教育融入到郁郁葱葱的、具有生态多样性的环境中,使之成为为子孙后代服务的城市绿色基础设施。

昆明·呈贡沐春湖、泛春湖水环境整治及生态建设 / 水石设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一、项目背景:滇池保护的重要节点

泛春湖、沐春湖位于昆明呈贡区中心,属长江流域洛龙河水系,自白龙潭水库起,汇入滇池,处于滇池三级保护区内。包括泛春湖、沐春湖水环境整治在内的滇池上游水系的截污治污举措,是滇池保护治理措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水域面积为11.12公顷,占公园总面积的44%。项目建设前湖体污染较重,沐春湖平均水质Ⅴ类,泛春湖COD 超标严重,水质类别仅为劣Ⅴ类。水体浑浊,基本不具备水生态系统自身净化能力,水体周边杂草丛生,生态环境失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二、综合治理:系统性的统筹的生态空间

设计核心思想在于从单一的公园景观设计向系统性统筹生态空间转变。设计团队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物种成分等多方面评估现场条件,以提升水质、恢复生态平衡、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综合提升生态环境品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目以水环境治理为切入点,通过构建水下森林系统、建设高效生物滤池、打造人工湿地等措施形成自循环的水生态微环境;同时运用昆明本土植被,重建多样化的植被群落,修复动植物生境。营造参与性景观空间节点,改善人居环境,成为市民走进自然、亲近水域的理想场所。

三、设计策略

1.水环境治理,从污染严重的水库到清澈见底的水下森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措施一:外源污染控制

针对上游来水及城市道路、农田地表径流造成的污染,采用由高效生物滤池及人工湿地组成的旁路处理系统进行处理。利用植物根系、漂浮湿地、人工水草作为挂膜基质,通过生物接触氧化技术对微污染雨水进行净化,从而控制外源污染对水体的水质的影响。

措施二:建立低维护、可持续的地表径流净化循环体系

经地表土壤与植被初步净化后的地表径流通过高效生物滤池、人工湿地系统进一步去除水体中的超标污染物,处理完成后经生态沟渠汇集,排放进入泛春湖、沐春湖水体,由可溢流生态屏障进一步净化,形成低维护的水循环自净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低维护的水循环自净体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措施三:构建水下森林系统,治理现状内源污染,提升水体自净能力

依据项目前期底泥测量,对淤泥堆积严重的沐春湖进行生态疏浚,将底泥降至适宜水生植物生长的厚度并进行消毒、改良等措施。利用沉水植物、水生动物、微生物在水体中形成生产、消费、分解者食物链模型,构建水生植物+底栖动物+浮游动物+肉食鱼类+微生物的完整水下森林生态系统,提升水体自净能力,长期涵养水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2.生态环境建设,城市背景下的生态花园

根据对动植物群落组成、数量、分布格局、栖息生境、生态习性和季节动态的研究,项目植被以本土植物为主,重建结构稳定的植物群落,为动物栖息地的恢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动植物群落结构

湿地及滨水重点构建水生植物净化结构,形成“湿生植物一挺水植物一浮叶植物-沉水植物”的水陆生态交错带,营造自然式驳岸、水草丛生的湿地水塘、缤纷多彩的野趣花园,以修复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重建动植物生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目紧邻万达广场与高层住宅区,通过多样的参与性活动空间植入,承接场地周边商业、商办、住宅、地铁站等地块人流,联通城市公共空间,改善了区域的生态环境及人居环境。浮在湖面上的木栈道、湿地花海中蜿蜒的小径,引导人们踏入自然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3.滨水活力营造,市民亲近水与自然的窗口

后期结合场地运营,开展生态净水科普、海绵城市、自然教育等科普研学活动。依托滨水栈道、自然花境、生态湿地、都市田园等多样的功能区块,打造沉浸式自然教育研学场景。公园成为市民走进自然、亲近水域的理想场所,为城市生活注入了一份清新和活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四、生态效益与社会效益

项目作为滇池保护与治理的重要一环,将原本污染严重废弃水库改造成是集生态景观、海绵城市、研学科普、滨水休憩于一体的生态公园,塑造了稳定可持续的自净化景观生态系统,激发城市滨水活力,提供了高质量的城市开放空间,从而促进了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经过综合治理,泛春湖、沐春湖水质由治理前的劣V类水质稳定提升至地表IV类水质,本项目水体于枯水期仅需补充蒸发水量,摆脱了需依靠上游调水维持水质的局面,减少了水资源的浪费。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对汛期、雨季的地表径流、上游来水起到一定的滞蓄作用,从而减少下游管渠、河道防洪压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目的建成打通了从白龙潭水库到滇池沿岸的中央公园生态廊道,以确保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为本土动物提供栖息繁衍的场所,带来多样化的栖息环境和物种群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老河道湿地文化公园 / 广东棕榈设计集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人民公园位于五华县华兴南路,是五华鲜有的大面积集中的综合性开放绿地,是城市中心的一块绿肺。但受城市不断发展扩张的影响,原有的水源流径正被周围区域过多的生活污水污染,补水量不足,生境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需要进行生态保护及恢复,并适当的丰富其生态服务功能。

▼重建的人民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目将滨河景观设计和河道整治结合起来,促进了城市内部景观更新,传承了地域文化,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提升了土地价值,增强了城市土地活力。

▼俯瞰公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恢复生态栖息地拆除刚硬的混凝土驳岸,采用生态驳岸,为各种挺水、浮水和沉水植物提供生境,提高生物多样性。

▼生态驳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把现有水道,直道改弯,通过沉淀、曝气、植物过滤,延长水在净化区域的停留时间,促进水体营养物质被生物所吸收。

▼水净化系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步道网建造人行道沿着河道铺展,建设长乐桥、亲水栈道平台连接河两岸,在场地内形成系统的步道网络。

▼沿河铺展的人行步道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长乐桥连接河的两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合场地鱼塘肌理,直道改弯,梳理现状、整合,创建一处以生态水处理、湿地游览和科普教育为主的区域,构建生态净化湿地系统,通过沉淀、曝气、植物过滤,调蓄和净化琴江流入的水。

▼场地鱼塘肌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为彰显城市重要的石匠文化、民间艺术和客家文化等独特的地域文化,在建设面向城市的公共活动区同时,融入历史文化景观,用文化石柱、地雕、石刻来阐述地域文化和老河道的历史印记。

▼彰显石匠文化的城市开放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设计将城市休闲和河道生态环境整治相结合,建立连续的慢行滨河步道空间,改造生态驳岸形式,创造更多的亲水空间。水草繁茂,野花烂漫,漫步其间,人们仿佛又回到了从前阡陌纵横的田园河溪场景。

▼连续的慢行滨河步道空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项目将河道生态恢复和城市景观设计结合,创造了天然的散步和聚会场所,使场地成为集城市湿地、文化记忆和城市休闲于一体的生态公园。河滨开放性空间的建造,提升了市民的生活质量,增强了城市活力,最终促进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湿地公园成为当地群众喜爱的休闲环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景观设计是使用一种最好的手段来协调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创造经济效益,我们也能呵护好河流、土地、“飞鸟”与“鱼”。

免责声明:本文编辑整理自网络,供于交流和学习,翻译不当敬请谅解。若涉及版权及内容问题,请与本公众号及时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