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哲学讲究水满则溢的理论,认为人的财富不能积攒太多,太多了以后就会溢出来,应该分享给别人一部分。从精神方面来说也是如此,人不能太过于骄傲,骄傲容易导致失败,应该谦虚谨慎,具备分享精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种水满则溢的理论和道家的阴阳理论一脉相承,甚至是从道家的阴阳理论发展而来。阴阳理论认为阳极生阴,阴极生阳。意思是事物发展到了极致,就会向反面转化。就好像一年四季的更替,热到极点就开始慢慢变冷,冷到极点就开始慢慢变热。物极必反是事物发展的一种规律,不可能永远好下去,也不可能永远坏下去。《孟子·离娄章句下》写道:“君子之泽,五世而斩。”于是,人们就要保持谦虚谨慎的精神,叫做“谦受益,满招损。”控制事物发展的状态,不让事物发展到极致,因为一旦到了极致,就会走向发展的反面。自然规律是这样,社会规律也是这样。动植物的发展到了极盛时期,就开始由盛转衰,就好像人到了事业成功的时期,生命就开始衰老,不可能一辈子永葆年轻。或者说,人明白活着道理的时候,就已经变老了。人们积累了太多的财富,就需要把这些财富运作起来,花出去,而不能总是积攒,而不花钱。

倘若一个人攒钱一辈子,却拼命工作,从来不知道给自己花钱,那么这个人是不是为他人赚钱呢?倘若他明白了,挣钱就是为了花的道理,就不会一个劲儿攒钱而不消费了。当钱攒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就需要花出去一部分,不然就会出问题。看似平平稳稳的现实生活,其实暗藏危机,很多危机都需要花钱来摆平。突然有人得病需要花钱,遭遇车祸需要花钱,孩子考上大学需要花钱,买楼房买汽车需要花钱,买高端的手机需要花钱,婚丧嫁娶的事件需要花钱等等,隐性的花钱事件非常多,而表面上的生活比较稳定,容易给人造成一定的错觉。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定的积累,尤其要到银行里存一部分钱,以此应对这些危机事件。古代的富人们知道水满则溢的道理,就要学会分享,要行善积德,以求自己和子孙多福多寿。他们会积阳德,也会积阴德。所谓的积阳德就是干一些修桥补路的事,让别人知道自己花钱了,为大家伙做了好事,获得让人们赞扬;所谓的积阴德就是做好事不留名,偷偷地周济穷人。夜里用布包了银子,扔到穷人家的院子里。或者施舍给乞丐一些钱,施舍给看不起病的人家一些钱等等,扶危济困,却从来不留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富人们大多迷信,要通过积德行善的方式实现一定的分享精神,其实就是实现最原初的“均贫富”思想。虽然古人不懂什么叫做分享精神,但他们切切实实去做,去互相帮助,甚至富人只是单方面地行善积德,而不去回报。如此可以让自己的财富保持一定的数量,而不至于积攒太多,最终一日亏空。古人大多都迷信,认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尤其是对于祸患,无法预测,除了自然灾害就是人为制造的灾难,非常多,简直是突如其来,甚至可以弄得人家破人亡。突如其来的祸患有天灾和人祸,现在有水涝灾害,旱灾,蝗虫灾害等等,人祸有凶手杀人案件,重大疾病,官府威逼交税事件,威逼兵役或徭役事件等等。古代劳动生产率比较低,没有什么科学发明创造。天灾不可预测,人祸更是难以预测,一旦出现灾祸,就需要钱来摆平。平时老百姓都要积攒粮食,积攒一点银子,应对突如其来的灾祸,但不可以太富有,因为太富有的人可能招致更大的灾祸。当天灾降临的时候,太富有的人就会根据水满则溢的理论,捐款捐物,施舍粥饭,让饥民们度过灾难。不然饥民们造反,最先打倒的就是富人,会把富人的财富分光,而富人也就成了穷人,甚至性命难保。相对于富人来说,与其被打倒,财富被瓜分,不如主动拿出一部分周济穷人,算是颇具分享精神的做法。

有的富人经常求神拜佛,要神佛保佑自己的财富,永远越挣越多,而不会“五世而斩”。他们会施舍一部分钱财给神佛,施舍一部分给老百姓,却不会完全施舍。到现在也是如此,很多富人宁可施舍给寺庙或道观上百万的钱,也不会拿出来做公益,而当灾区需要捐款的时候,他们会捐给灾区一部分钱,并趁着这个机会给自己以及自己的企业、产品大做广告,说白了,等于捐助了一笔广告费,而且蹭了热点。当代人似乎不知道水满则溢的理论,也不信奉这种理论,认为有财富就是成功,没财富就是失败,而且中间没有过渡状态。他们不想分享,却在拥有很多财富的时候,被社会舆论倒逼,不得不分享。当然也有一些富人比较迷信,会主动去分享一些财富,会资助一些贫困学生读书,也会给一些贫困山区的人捐款,给灾区捐款,这种行为本身就是善举,值得弘扬,而且做慈善的富人们越来越多,本身就是好事。即便他们明白水满则溢的道理,只是为了自己的财富不要达到某一个阈值,要保持平稳发展,长期发展,也是值得称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互联网讲究分享精神,却最终成就了很多互联网巨头,把分享精神当成一种广告来做,当成一种赚钱的服务来做,最终弄得很多资源都不是免费的,也都不是随便分享的。或许,很多互联网企业的衰败就和不断聚拢钱财却不知道分享有关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