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一年好时节。行走齐鲁乡村,既有田园村舍、小桥流水的景致之美,又有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的乡风之美……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久久为功,铺展出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时代画卷。
白露时节,青岛市即墨区蓝村街道青香水稻合作社的千亩盐碱地拉开了水稻收割的序幕,200余亩稻花香、长粒香早熟水稻开镰收割。合作社负责人孙海祥说,今年水稻长势良好,预计亩产量1000余斤。
“民宿、农家乐、写生基地……村里能挣钱的门路越来越多,大家伙儿在家门口就吃上了‘旅游饭’,钱包鼓起来。”莒县碁山镇天成寨村村民于兴梅喜上眉梢。
“饭菜可口,有人照料,老人舒心,孩子们在外也放心。”昌乐县乔官镇下庄村康寿苑里笑声阵阵。
这都是山东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一个个缩影。各地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综合统筹,注重保留传统文化脉络与乡村特色,融合推动发展方式与生活方式变革,深刻改变了山东乡村面貌。
沂南岸堤镇田家北村村内环境整洁干净。
提高单产推动
农业高质高效发展
广袤的田野,渠田相连、平畴如织。“如果没有大的灾情,今年我们将迎来小麦、玉米双丰收。”高密市大牟家镇展家村展家大队种植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展锦荣高兴地说。
“我们村西这片地是盐碱地,原来打不了多少粮食,这几年,引进新品种,用上新技术,产量一点点提了上来。今年夏收小麦亩产1200斤,比去年每亩增产70多斤。”展锦荣说,“玉米密植,田管跟上,秋粮争取再夺丰收。”
农业是山东最为亮眼的存在。以占全国1%的淡水、6%的耕地,生产了全国8%的粮食、10%的水果、11%的蔬菜、13%的水产品,这是山东农业创造的奇迹,也是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优势所在。
高密市大牟家镇展家村展家大队种植专业合作社种植的玉米郁郁葱葱。
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山东不断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
各地各部门大力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到2023年底,山东已建成高标准农田7600多万亩,今明两年还将新建147万亩、改造提升613万亩,越来越多“望天田”变成“高产田”。
农业“强筋健骨”,离不开科技强力支撑。山东选育出一大批小麦、玉米高产稳产品种,良种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达47%。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高,农作物耕种收从完全依靠人力发展到90.6%的综合机械化率。
树立大食物观,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在抓好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同时,山东向设施农业、畜牧业、盐碱地、大海要“粮”,加快形成以有限耕地、有限资源持续提升农业综合产能的山东路径。如今,山东不仅成为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的“优等生”,也是全国人民“菜篮子”“果盘子”“鱼篓子”的突出贡献者: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连续多年稳居全国首位,蔬菜、肉蛋奶总产稳居全国第一,水果、水产品总产均居全国第二;农产品出口连续24年位居全国第一……
村连片,共发展
小微样板撬动全局
“乘柿而上,向阳正红”。走进平度市崔家集“向阳红”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一排排西红柿大棚在阳光的反射下,闪耀着银光。
“这里以前是片‘种粮粮不收,种菜菜不长’的洼地,后来我们结合酸性土壤适宜种植西红柿的特点,开始发展小西红柿产业。”向阳红片区核心村前洼村党支部书记鞠炳锦介绍。
目前,向阳红片区已建起2400多个设施大棚,种植面积达1.5万余亩,年产小西红柿5万多吨,年销售收入超8亿元。在前洼村的带动下,周边村也纷纷加入西红柿产业发展大军,崔家集镇域半数以上的村庄种植西红柿,已建设设施栽培大棚总计4300余个,实现年销售收入10.3亿元,带动村民年增收6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
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让村庄有了“抱团”优势,由“村庄”向“片区”演变,进而推进农业强镇、农业强县、农业强市的梯次升级。
青岛市委农办主任、市农业农村局局长、市乡村振兴局局长袁瑞先表示:“建设示范片区就是以片区为载体,通过集中优势兵力、集聚资源要素,聚焦‘五大振兴’打造出示范样板,再通过复制样板,示范带动,积小胜为大胜,从而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
打开创新思维,释放振兴活力。山东在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过程中,深入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蕴含的发展理念、工作方法和推进机制,结合基层实践,探索出了抓村连片的路径,明确了建设乡村振兴示范片区这一抓手。
片区化推进乡村振兴,正在让村村“独唱”走向乡村振兴“大合唱”。截至目前,全省正在建设省级示范片区224个,市县梯次建设片区1374个,覆盖村庄1.5万个。片区内部形成有机整体,实现健康有序发展,初步探索形成可看可学的样板体系。
以片区为抓手推进乡村振兴,全省上下已形成共识共为,由小片到大片、由少片到多片,山东将聚力打造一个个小微样板,最终实现全省全域乡村振兴。
环境整洁
让群众获得感更加真切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要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打造美丽乡村,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沂南岸堤镇田家北村干群同心建起干插墙。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点任务。我省各地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从农村环境整治入手,由点及面、迭代升级,多年持续努力造就了万千美丽乡村,造福了万千农民群众,创造了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成功经验和实践范例。
“群众提、大家定、一起干”,沂南办好民生实事的理念,沂南县孙祖镇黄庄村党支部书记徐玉梅有着切身体会。村民们向她抱怨,村里没个活动的地方,大家只能坐在大路边、胡同里拉呱、乘凉,机动车来来往往,存在安全隐患。
为此,徐玉梅和村民多次沟通,不但建广场的土地有了着落,费用紧张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为建广场,有的村民把自己家的闲置宅基地让了出来,有的义务帮助垒墙、运送砂石,减轻了村集体的负担。”
沂南县孙祖镇黄庄村村党支部书记徐玉梅带领大家建起制鞋厂,促进共同富裕。
“村民能积极响应号召,归根结底是因为事情办到了他们的心坎上。”沂南县委组织部副部长聂飞说。今年,沂南县深入实施“同心共建”行动,坚持党建引领,凝聚党员群众,发挥群众主人翁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提高群众的幸福感。
“这里原先都是石头,那边是破屋闲地,又脏又乱不成样子,这才几个月,俺们村就变了样。”村民李尊花指着平坦整洁的休闲广场和刚建成的超市、电商直播间,笑得合不拢嘴。“同心共建”机制催生了沂南县乡村三级民生实事的全覆盖。越来越多像黄庄村村民这样的普通百姓的呼声被听见并得到回应。
除了村庄面貌的整体提升,群众关心的生活污水、卫生厕所等“关键小事”也有了解决方案,乡村生活迈向宜居宜业。目前,全省农村改厕率达到90%以上;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到50.4%;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99%以上。
从生态宜居到治理有效,从产业兴旺到乡村振兴,山东乡村不断更新升级,形成各地干部群众勠力同心不断提升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的质量和成色的生动局面。
(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郭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