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丧葬习俗在各个地方都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地方的习俗却让人震惊。

你敢信有一个地方的老人只要过了60岁,就要被送到“寄死窑”里吗?

被送到那里的老人,将独自度过生命的最后一段时光。

有人传言有些老人是被子女亲手送进去的,但有的老人竟然还主动要求去“寄死窑”。

那么,“寄死窑”究竟是一个什么东西,为何年过60就要被送上这条不归路呢?

如今这个残忍的风俗究竟有没有被废除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残忍的习俗

或许有人会在电视剧的某些情节里,看到类似“寄死窑”的镜头。

子女每天给老人送饭的时候带一块砖头,直到砖头将洞门堵严实,里面的老人就葬在里面。

然而,这个在湖北发现的“寄死窑”里却没有任何的陪葬物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因此,人们推测这里并不是安葬逝者的坟墓,而是另有他用。

“寄死窑”是曾经流行在湖北省武当山一带的习俗。

顾名思义,就是将老人寄存到一个小窑洞里等待死亡的来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光是听起来这个习俗,就让人感觉到十分的残忍又可怕,当深入了解之后会更加的颠覆认知。

专家为了探究历史的真相,亲自前往武当山一带的“寄死窑”所在地一探究竟。

但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寄死窑”大多是掩藏在灌木丛里,从整个山上看来不是特别的明显。

只不过,一旦走进了,“寄死窑”却十分的诡异和可怕。

从外观上看,是用砖石砌成的,门口只留一个小小的洞够照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里面的大小,更加的狭小,刚刚够一个人躺下或者蹲着。

形象一点的描述就是和火车的上铺一样,能够睡觉,但是不够其余较大的活动。

当地人称,听说之前的老人在过了60之后就会被送到“寄死窑”等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但被送到这里的老人不是当时就会死亡,也不是不吃不喝,而是家人会送3天的饭,然后便不会再来。

里面的老人没有饭吃,也无法出去寻找食物,只能在里面自生自灭。

之后,一直到老人去世,家人才会将尸体取出来,找到另外的地方安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如此听来,这个“寄死窑”相当于,一个老人等待死亡的过渡地。

这个“弃老贱老”的习俗和“尊老敬老”完全相悖。

很多人会好奇,被关进去的老人为何不偷偷跑出去,那这就要说起“寄死窑”出现的原因了。

不是老人不跑,而是另有原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原因究竟是什么?

“寄死窑”是任谁听了都会觉得可怕,会觉得不寒而栗,但其实这背后是有原因的。

一是,没有剩余食物养活老人。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没有足够的食物,能够勉强维持小孩和年轻人的温饱都是一种奢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况是没有劳动价值的老人,想得到一口吃的更是难上加难。

即使有一口饭吃,在当时的观念下也是要先紧着有劳动能力的年轻人吃。

再加上古代的医疗条件十分的差,本来就得不到足够食物的老年人的抵抗力更加的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而在当时,年过60岁的老年人就要被送到“寄死窑”等待死亡,这样还能给家庭节省一口粮食。

也就是现代所说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二是,当时社会处于蒙昧状态,认为老人是累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古时,由于生产力低下、物质匮乏导致了观念上的落后,活着不被饿死是最重要的,寻求思想进步是一种奢望。

因此,这样错误的想法是观念上的落后,也可以用“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命运”这句话来形容。

我们不能用现在的现代化观念去评价古代人的选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三是,群居野外的生活方式,造成了供养老人的困难。

我们现在社会交通发达、房屋坚固、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等等,人类有一定抵抗大自然灾害的能力。

因此,现在我们都是以家庭为单位生活的,但是反观古时,人们却没有足够的能力对抗大自然的灾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所以,大环境造就了他们是群居野外的生活方式,而每当大部队迁移之时,会出现老年人跟不上队伍的情况。

而往往老年人走在队尾时,或许会为整个大部队遭来更大的伤害。

就像动物世界里的,老年动物会自觉选择死亡,这是差不多的一个道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也因此这样“寄死窑”的做法,在当时看来并不是一件残酷的事。

甚至有的老人认为能够被亲近的人杀死,要好过与遇到更危险的灾难。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这一切也发生了转变。

参考来源:北京青年报2009-9-2湖北武当“寄死窑”证明我国曾有“弃老”习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何时废除的?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一切都有了好转。

首先,人们能够得到足够多的供养老人的食物,所以老人不用再通过“寄死窑”为家庭节省粮食了。

再者,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活条件好起来了,人们有精力去提升思想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在寻求思想进步的时候,自然而然产生了尊敬孝养父母的观念。

另外就是劳动、防御等工具以及科学技术发展,让人们有了一定的工具抵抗外界的侵袭。

老年人不再是“拖累”而是“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直到现在,尊老爱幼成为了我们的优良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我们要大力弘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这是构建社会主义新风尚的重要一环。

我们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关心爱护身边的老人,我们的每个微不足道的细节都将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结语

尊老爱幼是我们的传统优良美德,此前或许有错误的做法,但是随着社会进步在慢慢的改变。

在新时代的背景之下,我们作为生在新时代的人应该摒弃之前的错误思想,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那句话说的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因此,尊老爱幼也是在尊重自己的孩子、尊重以后的自己。

希望在未来,通过我们每个人伤亡共同努力社会将变得更加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