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金鑫YOYO
来源丨微信公众号@一个符号工作室
官网丨www.one-symbol.cn
一、做社交媒体要靠「量」,「量」的背后不止技术。
广告公司想做社交媒体生意,核心竞争力就两点:
1、 要么你有“黑科技”加持,账号贼多、内容能批量生产,多到能在战役期“饱和攻击”,让用户反复刷到你的。甲方觉得你量大又便宜,数据又好看。
那你能不能赚到钱,主要取决于你怎么把技术成本降到最低。
2、 要么你有一堆能产出内容或带货的达人,最好是纯分佣的。因为经济下行,甲方品牌部也不好做,人人自危,市场和公关都要跟销售挂钩了。
那你能不能赚到钱,主要取决于你能帮甲方带多少货。
注意,这两点都要求的是“量”,而不是“质”。
有的老板不认同,认为“质”比“量”更重要,强调要回归初心做好内容。
但在社交媒体营销实践中,UGC共创+AIGC带来的影响力,由于量足够大,现在已远远超过了PGC的价值。
连帮《黑神话》做海外营销的广告公司都说:我们主要把内容让给KOL自己去创作,官方反而没有太多的干预。
你看,内容质量确实很重要,但人家未必坐在广告公司里上班。
再加上由于AIGC技术的不断迭代,内容生产门槛进一步降低,现在更没有什么所谓“内容护城河”一说。
因为江湖高手太多,已经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进化到「人人都是内容专家」了。
因此,广告公司唯一的护城河只能是客户关系和传播渠道。
至于内容本身,已经沦为达成目标的工具。
正如“界面财联社”旗下公众号@娱乐资本论在一篇报道中所言:
如今,一分钱可以生成7篇AI文章,做自媒体最牛的还属“江西帮”。随便一个头部公司,一年都能干到5000万-2亿的收入。
这个收入规模,上海众多小而美的老板恐怕是要眼红的。
当然,成功的背后除了有技术因素,也离不开足够勤劳和“不要脸”。
可惜北上广深的企业,根本干不了这门生意。
一是因为你的人力成本不可能跟人家一样低;
二是从八字角度讲叫“财克印”,虽然赚钱,但容易招官司、损名誉。
没办法,经济萎缩时代,甲方也缺钱,现在反而是“农村包围城市”,谁成本低谁就能活。
二、做营销咨询要靠「装」,「装」的背后不止方法论。
过去,乙方只要听甲方指挥好好打仗就行。
现在丙方太多,没有信息差了,谁也卷不起价格战,所以迟早要转型。
既然选择了深耕北上广深,如何体现你的独特价值?答案是必须要做出“知识溢价”,因此业务只能往上游走。
转型为价值链的另一端:营销咨询,也可以延伸为企业培训。
简言之,你得站在甲方视角去解决更前置、更战略、更系统化和更难的问题,去切咨询行业的蛋糕。
所以,做营销咨询必须靠“装”。
注意,这里的“装”并非贬义,而是可以理解为:“用原创的知识体系去理解、包装你的战略思考过程、推导依据和解决方案”。
此外,也代表“通过你的运筹帷幄,让企业或品牌展现出更好的品牌形象,并获得生意增长”。
知识体系绝不是一个空架子,每一个都要落到实处。
好比诸葛亮在行动前,需要做一系列的方案,去向刘备论证这个谋略成功的概率很高。
纵观所有营销咨询公司,背后核心拼的就三点:
一是天赋的战略直觉;
二是方法论与认知结构;
二是端庄的容貌与能说会道。
千万不要小看这三点,你想做还未必能搞定。
方法论和认知结构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更多人其实卡在战略直觉、相貌、仪表和口才这些无形的“先天软实力”上。
前两天,我去听欧赛斯“911超级品牌日”的演讲,印象最深的就是他们的“56789卖”理论体系,以及老师们洪亮的声线。
相似场面,可脑补博商旗下众多讲师的短视频。
不得不说,想做这行,你首先讲话就得很有气场、掷地有声。气质太温柔内敛的,就比较吃亏。
这些理论体系,每一条单独拿出来细讲,都能讲一天的课。
市面上的百年经典著作一共就那么几本。如果再算上广告大佬们出的畅销书,就更多了:
能把它们啃透,并结合实践经验、用简单的语言说服客户的人,从相貌、智商、情商、口才、气场到工作经验,都要出众才可以。
如果只能及格,就没法做到头部,因为:
1、会啃书的人很多,但能自成体系的就少了一半;
2、自成体系又有成功案例的,又再度减半;
3、能把体系和案例给客户讲清楚的,又筛掉一些;
4、能帮客户落地陪跑成功的,就是行业佼佼者了;
5、在上述基础上,如果还很有观众缘,能借短视频放大个人影响力做成IP的,才叫行业头部。
所以发现没有?
现在做咨询公司的逻辑,和做创始人/知识博主IP的逻辑很像。
我也经常刷到一些老广告人的短视频,但就是看不下去。总结原因,无非就是说话声音小、语速太快,文案絮絮叨叨、不够简洁有力;
当然,也有极少数老公关人能转型成功,而且还要天天仰着头讲话,怪累的。
“观众缘”这个东西就像八字玄学,也看是不是“身旺”。有没有干货倒是其次,情绪价值给满才是成功的关键。
为什么现在短视频上诞生了那么多“企业陪跑与战略咨询顾问”?
因为咨询行业的人也觉醒了,TA会想:我自己做自媒体是不是能赚得更多?除了卖咨询、卖课,是不是以后还能顺带卖货?
你看,有人把自媒体当生意做,有人把自媒体当工具用,前者走“量”,后者走“装”。
虽然他们的认知差了一个太平洋,但只要选定其中一个,都会有光明的未来。
最怕你处于中间态,如同“薛定谔的猫”:悬而未决、不伦不类、又死又活、不确定死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