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虎城在西安事变后,就被蒋介石安排出国“考察”了。

张杨二人都是西安事变的发起者,不过结局不一样,杨虎城在 1949 年蒋介石失败的时候被杀害了。

如果说当初出国是杨将军免遭杀害的第一次机会,那么在他回国后,还有第二次机会。

张云逸邀请他去西安,是怕蒋介石不怀好意,对他不利。

情况紧急,张云逸情急之下说的一句话让杨虎城愣住了,但最后他还是上了去南京的飞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这一去,就像是羊入虎口,再也没有回头路了。

那当年到底发生了啥?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和蒋介石的“斗争”又是咋开始的?

今儿个,咱就来探究探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事变之后,杨蒋暗潮相争】

西安事变后,蒋介石大力破坏陕西的“三位一体”格局,张杨二人领导的东北军和西北军也迅速分崩离析。

张学良执意送蒋回南京,结果被扣押了。

如今再来看看中共这边,他们经历了长征和西征这两场战斗,元气大伤,亟需休养生息,恢复元气。

一开始,杨虎城还想靠着“三位一体”和蒋介石较量一下呢。

特别是在南京方面扣押张学良后,他联合周恩来发表了谴责蒋介石的声明,大概的意思就是这种不仁不义的事情不能做,要以大局为重。

他命令东北军和 17 路军枕戈待旦,严阵以待,准备迎敌。

老蒋大概也不想把事情闹大,所以他立刻回道:

除了张汉卿,其他人都可以考虑,其他条件你们提,我都能答应。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紧接着,陕西方面就接到老蒋的两个选择,这是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善后的事:

甲方案,就是把现在“群龙无首”的东北军调离甘肃,让杨虎城率领的 17 路军原地不动,照旧驻守。

方案乙是把第 17 路军全都调到甘肃,东北军调到河南、湖北。

不过,陕西最后选了甲案,这导致了“二二事变”的爆发,东北军内部的动荡对“三位一体”的格局产生了冲击。

再说了,那时候的舆论大权基本都在南京手里,比如《大公报》就经常发文,指责杨虎城的做法是不顾公义。

相反,蒋介石并没有严惩杨虎城,只是采取了不痛不痒的“撤职留任”措施。而且,媒体还对此进行了鼓吹和夸赞。

因此,蒋介石委员长“宽厚仁德”的形象被不断地包装和美化。

一瞬间,舆论的巨浪如潮水般涌向陕西,杨虎城很快就陷入了被动。

你知道吗,这其实只是老蒋棋局里的第一步棋而已。

其实在“二二事变”爆发之前,除了国民政府的诸多将领想借此机会除掉杨虎城外,

就连他的老上司于右任,也常到老蒋那儿吹风,鼓动他“去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此外,当时的老杨还觉得自己有能力,应该尽量和南京那边争取最大利益。

他为此事,跟地方势力打了不少交道,就想给自己攒点“人脉”。

但地方上的中小军阀大多是“墙头草”,只会口头支持一下,要让他们出兵,那是不可能的。

随着时间流逝,老蒋逐渐不耐烦了,从开始对杨虎城的“好言相劝”,变为现在的“旁敲侧击”。

“二二事变”后,东北军内部被严重分化,杨虎城的 17 路军也受到了牵连。

但是中央军的铁骑兵临西安城下,杨虎城部的杜锡勋旅等就渐渐有了脱离杨虎城的心思。

蒋介石听到这个似乎在他意料之中的消息后,点了点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神情。

杨逆已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图片

等到 1937 年 2 月之后,老蒋想“炒杨”的心思就更明显了。

不仅在明里暗里指责杨虎城的各种让他不满的行为,还向杨母“告状”: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害人的人最终害的是自己,报应来的可真快啊!

这样看来,老蒋的度量可不咋的。

最有名的,是 3 月 19 日杨虎城去杭州拜见蒋介石,老蒋却当着他的面,含沙射影地大骂了一顿。

“张汉卿以前跟我说,他爸在的时候跟他爸,他爸不在了就跟我。我那么信任他,他却这样忘恩负义!”

杨将军心里明白老蒋这是在骂他,但他自始至终都表现得非常恭顺,最后低声下气地说了一句:

委员长的话,我都记在心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