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是不行了,
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
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2016年11月29日凌晨,
北京到成都的飞机上,
一位50多岁的男子
突然满脸是汗,浑身抽搐,
晕厥前,他叫来空姐说了这句话。
这个人就是
地球物理学家、战略科学家
——黄大年。
说完这句话之后一个多月,
他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年仅58岁。
黄大年为什么说出这样的话?
他研究的是什么?有多厉害?
电脑里的资料对国家又有多重要?
这一切还要从
黄大年毅然放弃国外优渥的生活,
回到祖国开始说起。
1
毅然放弃国外“高薪”归国
只因祖国在召唤
后退100海里
2009年,
在英国打拼18年的黄大年,
已经是航空地球物理研究领域
享誉世界的科学家,
在剑桥麾下ARKEX公司
担任高级研究员和研发部主任,
领导一支由牛津、剑桥毕业生
甚至是诺贝尔奖提名科学家
组成的300人“高配”团队。
他坐拥“首席”高薪和股份待遇,
在伦敦有自己的高档花园别墅,
妻子经营着两家生意正红火的中医诊所,
女儿也上了大学。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视频截图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然而,2009年4月,
一封来自母校吉林大学的信,
让黄大年突然做出了
令整个团队“惊骇”的决定:
“我决定回中国。”
因为,祖国在召唤他。
他毅然放弃国外的一切,
用最短时间辞职、
卖掉房子和妻子的诊所、办好回国手续,
忍痛将女儿一个人留在英国。
曾有人问黄大年,
在国外生活、工作了这么多年,
为什么这个时候选择回来?
他说:
“多数人选择落叶归根,
但是高端科技人才
在果实累累的时候回来更能发挥价值。”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2014年11月10日,黄大年为学生作探索地球深部奥秘报告
“到家”后第六天,
黄大年与吉林大学正式签下全职教授合同,
很快成为中国航空地球物理领军人。
惊悉黄大年回到中国,
某国正在演习的整个航母编队
紧急停止所有行动,后退了100海里。
为何国外海军对他如此忌惮?
因为,
一个顶级科研人员的威慑力,
强过任何武器。
2
用5年时间完成了
西方国家20多年走过的路
1997年,
赴英国ARKeX航空地球物理公司工作前,
黄大年坚定地对同学说:
“我一定会把国外的先进技术带回来。”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1982年1月15日,黄大年在给同学的毕业赠言中写道:“振兴中华,乃我辈之责”。资料照片
黄大年用行动实现了他的诺言!
从踏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起,
黄大年作为首席科学家,
组织全国400多位科学家,
力推“高精度航空重力测量技术”
和“深部探测关键仪器装备研制与实验”
两个重大项目攻关研究,总投入5亿多元。
那么,这两项技术到底有什么用?
我国有300多万平方公里的“海洋国土”,
有了这项技术,
才能扭转“海洋国门大开”,
任人“来去自由”的局面。
换句话说,没有这项科技之前,
人家在我们的海洋里放了什么,
做了什么,捣了什么鬼,
我们只能“听之任之”……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2010年黄大年(左二)带领科研团队成员研究问题
黄大年研究的这两项技术,
一个就像在飞机、舰船、卫星等
移动平台上安装“千里眼”,
看穿地下深埋的矿藏和潜伏的目标。
另一个像,
能给地球做CT和核磁的仪器装备,
让地下2公里甚至更远都变成“透明的”。
常年在国外的黄大年太清楚,
航空重力梯度研究
这种被发达国家严格封锁的技术,
对国家来说有多重要!
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
美国人就不惜耗资十几亿美元研究它。
至20世纪90年代,英美等发达国家
已正式开始应用此技术
进行军事防御和民用资源勘探。
一句话:
这关系到国家战略安全,
是花多少钱也买不来的!
为了祖国科技实现“弯道超车”,
黄大年豁出去了!
一位好友打电话多次,
黄大年都用短信回复:
“在忙,稍后联系你。”
10多天后的后半夜终于接通电话,
黄大年抢先说:“我真的很抱歉,
这段时间我有个研究内容很关键,
我吃饭都在以秒来计算。”
7年间,黄大年带领团队
创造了多项“中国第一”,
航空重力梯度仪的研究,
更是仅用5年时间就完成了
西方国家20多年走过的路程,
科研进度震惊了世界。
最令人兴奋的是,
重力梯度仪已研制出工程样机。
在数据获取的能力和精度上,
我国与国际的研发速度相比至少缩短了10年,
在算法上则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然而极度透支的7年,
让黄大年的健康亮起了红灯。
3
“我要是不行了,
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
回国的7年间,
黄大年三分之一的时间都在出差。
白天开会、洽谈、辅导学生,
到了晚上别人都休息了,
他就坐午夜航班去出差,
被同事们称为“拼命黄郎”。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拼命黄郎”的一天
大多是这样度过的:
早起,冷水洗脸,一大杯黑咖啡,
转头埋在小山似的资料中;
中午,大家去食堂,
他盯着电脑喊一声:“两个烤苞米。”
没有烤苞米,
他就从书包里掏出两片皱巴巴的面包;
下午,办公室门口排起长队,
校内外的科研机构和专家学者找他请教;
半夜,他不出差就加班,
有时还会和一些专家电话交流。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黄大年(前排中)与学生外出徒步 图源:人民画报
腹部疼痛,他理都不理。矫情什么?
疼得厉害了,
他掏出几片药吞下,又继续工作。
心律不齐,他塞几粒“速效救心丸”,
腹部突然剧痛,他便加大了药量。
有一天,黄大年突然晕厥,
“砰”的一声倒在地上。
秘书王郁涵吓得半死,
赶紧跑了过来,
黄大年清醒后吞了几粒药,
很严肃地叮嘱她:“不要告诉别人。”
学校领导几次催他抓紧申报院士,
他却说“先把事情做好,名头不重要”。
参加学术会议或讲座,
他能一口气准备十几页的材料,
但要让他填报个评奖材料,
半页纸都写不满。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吉林大学地质宫507室是黄大年的办公室,只要不出差,屋里的灯光每天要亮到凌晨。
同一个团队的 专家王献昌很担心:
“你这是拿命在做科研啊!”
这位“拼命黄郎”
却在微信朋友圈里这样说:
“我是活一天赚一天,
哪天倒下,就地掩埋……”
2016年11月28日,
黄大年没有顾上吃晚饭,
喝了一罐冰可乐后,
匆匆踏上 北京飞成都的最晚航班。
刚坐定不久,
他就感到胃部强烈抽搐。
晕厥前,他叫来空姐:
“我要是不行了,
请把我的电脑交给国家,
里面的研究资料很重要。”
躺在救护车里,
他怀里还死死地抱着电脑。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而就在飞机落地后,
还没等医生完成急救,
黄大年又含着速效救心丸,
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医院,
奔赴会议中心。
回到长春,
黄大年被强制做了体检。
等结果的那两天,
他又去北京出了趟差。
检查结果出来了:
胆管癌。
肿瘤已蔓延到胃部和肝部……
回国工作的这7年,
黄大年几乎没有时间和精力
照顾自己的女儿。
女儿黄潇在英国
独自完成学业,独自生活,
就连婚礼日期
也配合黄大年的工作一拖再拖。
在女儿的婚礼上,
黄大年和女儿翩翩起舞,
笑容格外灿烂,
没想到这竟是父女俩的最后一面。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2017年1月8日,
黄大年最终没有战胜病魔,
科学的星空中,
这颗璀璨的明星悄然陨落,
年仅58岁。
妹妹黄玲和秘书王郁涵
到家里整理黄大年的遗物,
打开床头柜,她们愣住了:
三个抽屉装满了肝病药。
“他早就知道……”
王郁涵几乎泣不成声,
“黄老师啊,您把我们都骗了!”
妹妹黄玲拿着卡去银行销户才发现,
这位经手几亿元大项目的科学家,
几个卡加起来才几十万元!
7年间,
黄大年把所有的心血和爱
献给了祖国、献给了事业、
献给了他的学生,
却唯独没有自己。
4
生命最后时刻
仍放心不下最深爱的学生
“我最看重的身份是一名教师。”
“作为老师,决不能亏待了这帮孩子,
绝不能耽误了这拨人才。”
这是黄大年
常挂在嘴边、放在心上的两句话。
2010年,
无偿担任本科生“李四光试验班”的班主任后,
黄大年给班上的24名同学
每人买了一台笔记本电脑,
这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2014年,
很多家庭经济困难的研究生付不起学费。
他得知情况后,
默默帮学生垫付了学费。
有人嫌他管得太细、婆婆妈妈。
他说: “我们的国家太需要人才,
现在多用点心,
他们中就有可能出大师、出诺贝尔奖。”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 2014年教师节,黄大年(前排左四)在办公室和学生们合影,乔中坤(前排左二)供图
在生命最后时刻,
黄大年放心不下的,
还是他深爱的学生,
仍不放弃任何一个给他们答疑解惑的机会。
黄大年纪念馆里,
一张照片引人驻足:
他盘坐在病床上,
俯首为“李四光实验班”学生王泰涵讲题,
埋着针管的手肿胀,仍握笔书写。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想起当时的情形,
王泰涵红了眼眶。
他记得,那是2016年12月,
老师病重住院的第二天,
便把自己叫到医院。
“来!前几天还剩两道题没给你讲完,
咱们继续!”
黄大年虽爽朗地笑着,
但王泰涵已然感觉到,
老师微微颤抖,不时喘着粗气。
手术完,
学生们去ICU病房看望老师,
黄大年坐在轮椅上,戴着呼吸机,
握着学生的双手说:
“你们一定要出去,
出去一定要回来;
一定要出息,出息了一定要报国。”
2017年1月13日,
追悼会上,
黄大年的女儿在英国刚生孩子回不来,
学生们站在家属席上说
“我们都是他的孩子”。
来宾散去,几十名学生在老师面前,
长跪不起,失声痛哭。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2024年9月13日,
黄大年被授予
“人民教育家“国家荣誉称号。
这个称号,他当之无愧。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教书育人、敢为人先,
淡泊名利、甘于奉献。
他的事迹之所以令人动容,
是因为他在人生一次又一次的选择面前,
把事业看得更重,
把奉献看得更重,
把祖国看得更重。
![](https://static.ws.126.net/163/frontend/images/2022/empty.png)
理想因报国而澎湃,
祖国终将选择那些 忠于祖国的人,
祖国终将记住那些 奉献于祖国的人。
致敬“人民教育家”黄大年,
致敬所有
为祖国奋斗终生、无私奉献的楷模!
来源 | 综合自央视新闻、《时代楷模发布厅》、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南方人物周刊、科技日报、中国科学家、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中央电视台《中国脊梁》、共产党员网、新华网、河北好书、《高地——“时代楷模”报告文学精选》之《祖国至上——战略科学家黄大年“飞行记录”》等
校对 | 韩妮
责编 | 贾阳阳
审核 | 鲁开盛
监制丨刘洁